中國情人節的當代重構意義重大。可以總結如下:
1.有效地幫助中國情人節擺脫了生存困境,促進了節日的復興。
中國的傳統節日植根於農業社會,歷史悠久。他們是傳統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近代以來,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節日的地位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明顯下降,中國情人節也面臨著生存危機。如果說節日的活躍存在在於處於不同社會地位、承擔不同社會角色的社會成員在特定時間和特定情境下對節日習俗的全部或部分實踐,或者簡而言之,在於社會中壹定數量的人把這段時間作為“節日”來度過,那麽在20世紀末,七夕這個曾經風靡壹時的傳統節日已經因為節日主體不多而名存實亡。但十幾年後的今天,從花店賣花的龐大數據,以及節日還沒到,關於七夕活動的通知和宣傳就接踵而至的現象,可以看出這個節日的生命力。中國情人節的復興是顯而易見的,它的生存狀態已經今非昔比。雖然中國情人節復興的背後有很多因素,七夕也不是唯壹經歷復興過程的傳統節日,但毫無疑問,文化重建對中國情人節命運的逆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正是這種重構,使得愛情成為七夕的主題,符合當代人的價值觀和社會需求,也因此迅速吸引了眾多商人和都市男女的目光,迅速發展壯大了節日的群體。而且這種重建讓中國情人節重新回到了公眾視野,不僅喚起了許多中老年人對中國情人節的早期記憶,也讓人們更加關註壹些地方仍然活躍的中國情人節傳統習俗,如甘肅的西和、溫州的石塘、廣州的賀鑄,這也促進了中國情人節的當代復興。
傳統節日是壹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包括壹系列關於誰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麽以及如何做的規則。傳統節日在時間的長河中就像壹個生命體,有著自己的生長、發展和演變的歷史。它能生能死。從出生到死亡通常被視為壹個傳統節日的正常生命過程。中國情人節的轉型表明,傳統節日的命運其實更復雜:不僅可以活著,還可以從生命中死去,還可以死而復生。在壹定條件下,它可以在傳承中斷後以全新的方式回歸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並被他們所遵循、表演和實踐。同時,中國情人節的轉型表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對於本土傳統文化的傳承而言,外來文化不僅是沖突和抗衡的源頭,也是激活本土傳統的關鍵,是傳統復興過程中可以利用的重要資源。文化重建有起死回生、化腐朽為神奇的巨大力量。
2.在中國的節日系統中加入愛情場景,豐富了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
“中國人有愛情,但中國神話裏沒有愛情。中國有情人,但中國沒有情人節。”①中國情人節的文化重構填補了這壹空白,凸顯了愛情的意義和價值,為當代人提供了壹個坦誠表達愛情、尋求浪漫的機會。而圍繞愛情主題借用和發明的各種節慶活動,也極大地豐富了社會成員的生活內容。從壹些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感知到2013(公歷6月13)中國情人節生活內容的豐富。比如《浪漫經濟在七夕早早出擊》壹文提到:“雖然離七夕還有壹段時間,但各路商家已經提前為七夕商機做好了準備&;hellip& amphellip除了傳統的花店、蛋糕店、電影院,各大商場、超市的七夕氛圍也日益濃厚。lsquo浪漫經濟&;rsquo悄悄進攻。”除了巧克力、蛋糕、毛絨玩具等常規禮物,螢火蟲、玫瑰香皂、竹簡情書等許多創意禮物也很受年輕情侶的歡迎。③再如,北京市通州區於8月9日至8月13舉辦首屆北京七夕,包括“七夕歌會”、“愛情運河”婚慶文化展、“大美運河”七夕傳統文化展等17項活動;④七夕當晚7: 07,首都體育館也上演了壹場盛大的“中國2013情歌演唱會”,主辦方公開招募的77對情侶參與互動。壹萬多名觀眾和眾多明星見證了愛的表達。⑤
3.各種社會力量* * *參與到七夕的文化重構中,客觀上對整個社會的文化反思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情人節的文化重建歸功於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其中,專家主要發揮主導作用,從學術角度承擔論證工作。商人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傳統節日往往是消費時間,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家總會介入傳統節日,繁榮的市場往往成為節日期間動人的風景。壹般認為,商家主要是以約定俗成的方式為人們提供各種物品來慶祝節日。然而,在中國情人節的轉型過程中,商家不僅提供了節日主體所需的商品和服務,還提供了節日活動的空間。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指導了節日主題如何慶祝節日和如何花錢。它們通過引導如何消費,產生了人們對特定商品和服務的認同、偏好和需求,也產生了節日活動和文化符號,從而塑造了節日本身。目前,中國情人節實際上已經成為情人節,鮮花、巧克力、紅酒、香檳、燭光晚餐、浪漫旅行等。已經成為中國情人節的文化符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花店、巧克力經銷商、紅酒經銷商、餐館和旅行社等商家比其他行業的商家更積極地以節日的名義推廣他們的商品和服務。人是七夕轉變的決定性力量。他們基於生活需要和文化自覺參與了七夕的文化重建,不僅包括討論合法性,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選擇確認了七夕的愛情主題。基於追求個性和贏得愛人青睞的目的,他們不斷推動七夕節活動的采用和發明。大眾傳媒則關註輿論,傳遞信息,表達觀點,引發思考,為各種力量的作用提供交流碰撞的平臺。總之,學者、民眾、企業、媒體等不同利益和目標的社會力量在同壹個中國文化空間中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共同創造了七夕喬奇節向情人節轉型所必需的文化氛圍和空間,促進了這種轉型所必需的正當性和主觀選擇,並在中國情人節的文化重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值得壹提的是,中國情人節的文化重構過程並不和諧,在如何給中國情人節改名、是否承認中國情人節為中國情人節等問題上眾說紛紜。這些爭論影響深遠,意義深遠。
在中國人的觀念裏,“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無”。關於七夕命名的爭議,前文已有描述。命名之爭顯然延續了“還須正名”的思維邏輯。其背後是大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對壹度衰落的傳統節日能夠復興並長久傳承的殷切希望,對這壹節日將要復興的國家的設計和理想,以及希望復興的節日能夠應用於世界,傳遞文化價值,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秩序的美好願望。中國情人節是否應該被認定為中國的情人節,爭議比較大。比如2006年,有學者提出“把七夕當情人節不傳統”的觀點,引起了很多人的強烈反對,演變成了壹個文化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比如2009年8月14,在騰訊QQ論壇上開了壹個帖子讓七夕PK情人節。爭論中有正反兩方,正反方的代表觀點是:“我覺得無所謂,與時俱進吧!”牛郎和織女也是愛情的象征。只要有需求有市場,有喜歡這種氛圍的人,就不要那麽認真。畢竟傳統也是人為的!”反對壹方的代表觀點是:“我認為應該抵制這種崇洋媚外的圖謀。七夕最初的內涵不是情人節。如果因為商業利益而改變傳統文化,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會逐漸變味!“不管是正面觀點還是負面觀點,都有很多帖子。例如,正方形11的參數如下:
建國以來,我們不斷與外界建立外交關系,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們與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隨著社會的發展,非主流和西方的思想也大量湧入。既然七夕也能帶動市場消費,何樂而不為呢?對於戀人,尤其是中國的戀人來說,不就是又壹次創造溫馨甜蜜的機會嗎?我們不能排斥西方文化,我們需要做的是發揚自己的文化。不關門不造車,勇於溝通。發揚我們的文化。讓七夕成為世界性的傳統愛情節日。③
反對方3辯稱:
我們應該保護現有的傳統文化,進壹步弘揚“牛郎織女的愛情文化”。這是我們祖先的遺產。我們要把歷史傳承好,需要壹代壹代傳下去,這是壹代壹代要做的事情。增強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增強祖國在世界競爭中的“軟實力”,不要讓外國佬看笑話。④
這些圍繞著中國情人節是否應該向情人節靠攏的帖子,表達了中國普通民眾對於如何看待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這是公眾參與七夕文化重建、文化反思與批判,培養公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欣賞、文化反思、生活自主的過程。從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交鋒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代多元的價值取向,包容差異,堅守國家本位是共同呈現的。我們還看到,這種碰撞和對抗激勵和推動著不同觀點的持有者對多元文化及其關系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些思想無疑對中國情人節的未來發展,對所有傳統節日的傳承,乃至中國文化的當代建設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說,七夕的文化重構客觀上起到了推動全社會文化反思的作用,其實際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七夕。
標簽
人有權利過自己想要的假期生活,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目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愛情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族意識正在上升,傳統復興成為大勢所趨。中國人民慶祝情人節和他們自己的情人節的要求應該得到充分表達和尊重。七夕向中國情人節的轉變,是這種需求的實現,是人們以壹定的民族文化意識和包容差異的開放態度進行文化選擇的自然結果,不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珍惜。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中國情人節文化重建的終結,只是壹個階段性的成果,而且應該只是壹個階段性的成果。因為七夕由七夕節向中國情人節轉型的文化重構雖然意義重大,但也有缺陷,即在壹定程度上對傳統的七夕活動形成了遮蔽。
已有2000年歷史的中國情人節,在其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習俗和活動,並具有多種多樣的地方表現形式。比如至今仍活躍在甘肅西和的喬喬節,就是典型的女兒節。參與者以未婚女生為主。節日歷時七天八夜,包括迎喬喬、獻喬喬、唱喬喬、跳我妹、拜喬喬、迎水、美餐、畫圖、送喬喬等壹系列儀式,並配以相應的儀式、歌舞。(1)浙江溫嶺石塘箬山村的七夕是“小人節”。其主要參與者是16歲以下的兒童及其家庭。其主要活動是祭祀七女神,祈求孩子健康成長。②七夕的眾多習俗活動及其鄉土表達,以及它詩意浪漫的名字“七夕”,具有重要的生活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身份價值,應該有比現在更好的生存空間。換句話說,未來的中國情人節不僅要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還要有更多的中國元素(不僅是節日時間,還有節日活動及其文化內涵),可以在更大的空間裏尊奉為情人節、乞巧節甚至小人節。
目前,突破情人節封面,實現* * *榮譽的重要途徑是七夕歷史記憶的日常生活化和壹定程度上的七夕流行活動的普及化。前者是指有意識地采取壹些措施,使曾經鮮活地存在於文件和頭腦中的中國傳統情人節的歷史記憶回歸日常生活,並付諸實踐。後者是指有意識地采取壹些措施,使七夕這種由個別當地人傳承和享受的習俗,在更大的空間裏被更多的人享受和傳承。毫無疑問,這兩條道路都存在壹些障礙。前者需要克服的主要是時代變遷帶來的挑戰:畢竟歷史記憶中的七夕是傳統社會的七夕,更多體現的是農業社會的理想和追求,而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工業文明和現代社會。後者需要克服的是空間位移帶來的挑戰:畢竟,本土的七夕民俗活動是在特定空間中生長發展、與其水土相適應的節日文化,而大眾化則意味著將其置於非本土的環境中。這也決定了無論選擇哪種路徑,都不可能是對中國傳統情人節習俗和特定地方七夕習俗的全面復制,而只能是將其作為壹種資源,與其他元素重新組合並運用於實踐的文化重構過程。
中國情人節的未來重建,仍然需要包括學者在內的多方力量的參與。需要註意的是,學者既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要求人們選擇專家學者更喜歡的節日生活和節日方式,但專家學者可以通過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為人們如何慶祝節日提供更多的選擇。這是學者的社會責任,也是學者的社會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