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節課中,我們將討論第壹個原則——重要假設的檢驗。
還記得上節課提到的心理免疫x光嗎?它告訴我們:
比如上節課艾米心裏有壹個重大假設:表達不同意見會產生沖突。這種假設支配著她心中的恐懼。有時候,看到這些假設本身就會帶來壹些改變,具體不需要做什麽。為什麽?因為這些假設通常隱藏得很深,我們會把它們當成常識。
在說出這個假設的那壹刻,人們往往會恍然大悟,想知道這麽簡單的東西現在是怎麽被發現的。所以,檢驗生命重要假說的前提是看到它。
那麽,在沒有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我們能看到自己的重要假設嗎?是的。
我們上節課講的心理免疫x光可以幫助妳看到這個假設。如果妳不記得了,沒關系,妳也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果妳認真誠實地思考這三個問題,妳就能知道阻止妳改變的假設是什麽。
在這麽清晰的壹句話裏,妳會發現原來根深蒂固的信條真的只是壹個假設。
比如說。
我有壹個來訪者,她很想和別人建立聯系,但是她無法邁出和別人接觸的第壹步。
通過探索,我們發現她心中的基本假設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利益關系。別人對我好,壹定是對我有意向。
這是“如果……”的句式。
有壹次,我讓她列出生活中所有對她好的人。她列了很多名單,包括她的父母和高中的班主任。我說:“妳覺得他們是想為妳做什麽?”她說:“我父母對我很好,就是希望我以後贍養他們;我高中老師對我好,就是為了讓我成績更好,讓他臉上發光。"
當她這麽想的時候,她已經在檢驗這個假設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信念松動了。
當然,光看是不夠的。妳還記得變化的本質嗎?
因此,如果我們想做進壹步的改變,我們需要像行為科學家壹樣設計壹些新的行為來檢驗這些基本假設。我們需要驗證這些假設是否正確,何時成立,何時不成立。
就像學遊泳壹樣。我們不能只看《如何在岸上學會遊泳》這本書,也不能要求自己壹下子跳進深水裏,就這樣被淹死了。改變也是如此。是有支撐的探索,需要妳勇敢,安全,可控。
還是以艾米為例,她內心的假設是,如果她在會上提出不同意見,就會被別人拒絕。然後,她可以嘗試先在壹個不太重要的會議上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她可以先想象如果按照自己的預期表達這種不同的意見,會發生什麽,會有什麽樣的感受,然後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和自己的預期進行對比。新的經驗通常是通過比較預期經驗和真實經驗而產生的。
我有壹個關於行為測試的案例可以分享。
我有壹個訪客,他剛加入壹家公司。她總是表現出積極的陽光,而在這種積極的陽光中,甚至有壹種用力過猛的味道。她會講壹些笑話逗大家開心,對大家的情緒很敏感。如果團隊中有人不開心,她會反思:是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好,才讓對方不開心?
所以她活得很累,想改變。通過心理x光,我在她腦子裏發現了壹個重要的假設:如果我不表現出積極樂觀,我在團隊裏就壹文不值,別人也不會喜歡我。
所以,我們設計了壹個行為測試。
我讓她周壹周三周五盡量積極陽光,講笑話,關心大家的情緒,就像平時壹樣;周二周四周六不關註別人的情緒,只關註自己的事情。我讓她每天記錄自己的心情變化和團隊的情緒。
這樣的設計既保留了她自己的習慣,又為新的可能行為提供了空間。壹周後,她再次來到咨詢室。我問她結果是什麽。她說:我自己的心情不壹樣。我發現如果不去關註別人的情緒,我會很不安,但也會很釋然。而努力去關心別人的情緒會很累。
最讓我驚訝的是,感覺球隊的情緒壹點都沒變。他們甚至沒有註意到我在做這樣的行為測試。我甚至問過壹個熟悉的同事,她也沒看出我這幾天有什麽不同。我說:“是啊,妳這麽努力把自己表現的很重要,但是別人真的沒那麽在乎。”如果別人沒那麽在意這件事,怎麽能根據這件事來決定自己喜不喜歡妳呢?"
她沈默了。後來,她不再把展現積極的陽光作為必須完成的任務。她卸下了自己的包袱,只在偶爾需要的時候關心別人的情緒。
她心中的重大假設正在慢慢松動。
我自己有時候也會用這個行為測試來做壹些改變。曾經有壹段時間,我經常在背後抱怨我的伴侶。我真的不喜歡這樣,但我就是停不下來。我決定嘗試改變。所以,我畫了壹張心理免疫x光。
當我看到第三欄,也就是抱怨的好處時,我發現我是在通過背後抱怨來強化自己的需求,同時防止沖突和矛盾。我很少直接向別人求和,因為我怕別人拒絕,怕傷了我的面子。但是,我有這樣的需求。
於是抱怨就變成了妥協。隱藏在我行為背後的是我的重大假設:如果我直接表達我的不滿,就意味著我苛刻,別人不會喜歡我;如果我直接問,別人很可能會拒絕,這樣就會產生矛盾。
所以,我想設計壹個行為測試:直接問,而不是背後抱怨。當時我在做壹個節目。他們給這個節目起了壹個很媚俗的名字,我不太喜歡。但編輯說:“陳老師,現在市場需要這樣的標題,直接有用。”
原來我和編輯發生了爭執,她堅持,我就同意了。和往常壹樣,我會放棄,在背後抱怨。現在,我想做壹些不同的事情。我想再次提出我的要求。也許妳會覺得這不是壹個很大的挑戰,但對於壹個總是說“是”的人來說,其實是很難的。
我提出要求,編輯說:“陳老師,我們不是說好了嗎?為什麽要改?”我說:“我不喜歡。”編輯說:“太晚了。”我想了想,說:“這樣吧,我想請妳們負責人看壹看,幫我想個名字。”編輯想了很久,說:“那好。”第二天,負責人聯系我說:“陳老師,我昨天看妳的稿子到兩點。我真的覺得原來的題目不夠。我想了壹些牛的話題。”
這個行為測試讓我有了壹些新的感悟:如果妳覺得某件事很重要,就應該去爭取,而不是在背後抱怨。
即使時間很緊,我也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因為只有妳認真對待自己的事情,別人才會認真對待。當妳在背後抱怨時,妳把責任推給了別人。所以現在每當我想抱怨的時候,我都會先思考壹下:我需要的沒有直接表達出來,我是否堅持自己的意見。
同時我也看到,當我直接表達自己的意願時,別人並沒有對我表示不滿,也沒有沖突。相反,他們更關註它。漸漸的,我內心的錯誤假設也改變了。
總而言之,在這節課中,我們討論了如何設計行為來驗證內心的假設。
說起來,行為測試其實挺有意思的。就像帶著地圖旅行。旅行總是要看別處的風景。
當我們做壹些與眾不同的事情時,其實我們也是旅行到了免疫系統和重大假設之外的世界。這其實是壹次更深刻更有意義的旅行。
下節課,我們將繼續討論行為改變,以及如何利用環境線索來促進改變。下節課見。
1,說說妳想改變什麽,但還沒有改變?今天學完這壹課,請分析壹下妳心中有哪些重大假設制約了妳的改變。如果妳想改變,妳應該設計和創造什麽樣的行為來取代舊的體驗?
1,打完牌就該睡籠子了。內心假設:我這個年紀,晚上至少要睡7個小時,對身體好。這也是常識。所以早上6: 15左右打卡(7-8小時睡眠不足)就會犯困。我在心裏說:“補1小時的睡眠就夠了。今天早上,我設計了壹個清晨清單/新行為:起床後,打壹張早安卡,寫三只青蛙,然後回憶昨天的三餐,壹邊上廁所壹邊寫下來;然後稱體重,然後去廚房喝水擠水蔬菜汁;然後換上運動服和運動鞋出去運動(不給自己回寢室的機會)。
也很奇怪,壹整天沒睡覺,打完晨牌,喝完水吃點東西就出去跑步或者快步走。整個人的狀態比早起打卡後再睡要好。
2、經常壹個月敷不上補水面膜。內心假設:每天早晚忙,沒時間天天敷補水面膜;原來人們壹周用兩次口罩,現在媒體都在宣傳每天用1 ~2個口罩,這是消費主義(商人刺激消費的說辭)時代的產物。今天是周五,連續四晚敷補水面膜。設計的新行為:只要晚上坐在電腦桌前學習,就可以拿個口罩,邊玩電腦邊敷,不僅節省時間,還能抵抗壹些輻射。我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