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它是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獨特藝術形式..
曲藝歷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國民間的評書、講笑話、表演、唱歌、跳舞,以及尤(壹位專門從事宮廷表演的民間藝術專家)在宮廷中的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藝的藝術因素。到了唐代,市井小說和向百姓傳佛故事等通俗故事的出現,大曲和民間曲調的流行,使說唱技藝得到了蓬勃發展。從此,曲藝作為壹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開始形成。到了宋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說唱表演有了特殊的地位,職業藝人、說話技巧、鼓詞、各種宮調、唱腔、收入極為繁榮,在孟淵的《東京之夢》和奈德翁的《京師吉聲》中都有詳細的記載。明清至民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城市數量猛增,極大地促進了說唱藝術的發展,即壹方面,城市周邊地區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說唱流向城市,並在表演實踐中日趨成熟,如道情、蓮花落、鳳陽花鼓、霸王鞭等;壹方面,壹些老歌在傳播過程中發生了變化,結合了各個地區和方言的特點。如散韻的元明詞逐漸演變為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這壹時期,曲藝新品種、新曲不斷湧現,許多曲藝種類都是名家、流派。我們今天看到的曲藝品種,大多是從清朝流傳到民國初年的。
說唱藝術雖然歷史悠久,但從來沒有獨立的藝術地位。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上,說唱藝術曾屬於“宋代百戲”,在瓦舍和勾欄(宋代均為藝妓表演場所)進行表演。到了近代,則歸於“什麽雜耍”,多在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上海徐家匯、天津“三顧”、開封索國寺等民間娛樂場所演出。建國後,許多成熟的說唱藝術被賦予了壹個統壹而穩定的名稱,統稱為“曲藝”,並進入劇場演出。
據調查統計,中國民間藝術約有400種,分布在中國的南北方,長城內外。這些種類繁多的歌曲雖有各自的發展過程,但都具有鮮明的民間性和群眾性,具有相同的藝術特征。其表現如下:
(1)以“說唱”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說相聲、評書、評書之類的東西;唱鼓如京韻大鼓、丹仙排子曲、揚州清曲、東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湖北大鼓等;喜歡說唱(又稱押韻體),如山東快書、快板書、鑼鼓書、萍鄉春鑼、四川錢板等。山東舒勤、徐州舒勤、恩施揚琴、武鄉舒勤、安徽舒勤、貴州舒勤、雲南揚琴等說唱(無伴奏和有音樂伴奏)會說話,會唱歌,會跳舞,比如二人轉,十悠悠蓮花落,寧波走書,鳳陽花鼓,車燈,尚花鼓等等。正因為曲藝主要是以說、唱、或唱、或說、唱的方式來敘述和抒情,所以它的語言必須適合說或唱,活潑、精煉、容易上口。
(2)曲藝不是像戲劇壹樣由扮成固定角色的演員來表演,而是由不扮成角色的演員,以“壹人可模仿多角色”的方式,通過說唱的方式,向觀眾講述各種角色和故事。所以,曲藝表演比話劇更簡單,更容易。只要有壹兩個人,壹兩個伴奏樂器,或者壹個人帶個叫醒電話,壹把扇子(說書人用的),壹副竹板(快板藝人用的),甚至什麽都沒有(比如相聲藝人),走到哪裏,說唱到哪裏,跟觀眾交流就更直接了。
(3)曲藝表演的簡單性使其能迅速反映生活。曲目和書目內容大多短小精悍,曲藝演員壹般可以自編自導自演。與話劇演員相比,曲藝演員具有更明顯的導演作用。比如壹個曲目,壹個書目,或者壹個相聲段子,在表演的過程中,故事的結構,場景的安排,場景的變換,氣氛的渲染,人物的出場和出場,人物心理的描寫,語言的安排,語氣的掌握,節奏的快慢等等。,都是曲藝演員根據敘事或抒情的需要和對觀眾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斷而編排、編排、導演的。
(4)曲藝以說、唱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所以是壹種訴諸於人的聽覺的藝術。也就是說,曲藝就是通過說話、唱歌來刺激觀眾的聽覺,帶動觀眾的形象思維,在觀眾形象思維形成的形象中與演員壹起完成藝術創作。曲藝表演可以在舞臺上表演,也可以在任何地方表演,所以曲藝觀眾的思維與戲劇觀眾相比不受舞臺框架的限制,曲藝在時間和空間上比戲劇更自由。曲藝演員為了將觀眾的想象思維規範到說話、唱歌所營造的藝術世界中,在傾聽觀眾的反應上更為迫切和細致,所以他與觀眾的關系比話劇演員更為密切。
(5)為了使觀眾享受到聽其聲、觀其人、身臨其境的藝術美感,曲藝演員必須有紮實的說、唱、做功底,必須有高超的模仿。曲藝演員要有活潑動人的技巧,把人物的喜怒哀樂描寫得惟妙惟肖,把事件描寫得引人入勝,才能贏得觀眾的欣賞。上述堅實的基礎來自於曲藝演員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和積累,以及對歷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理解。這對於壹個曲藝演員來說尤為重要。
以上是400多個曲藝品種藝術特征不同程度的相似性,這就是它們的* * *性質。並且400多種歌曲獨立存在,各有個性。不僅如此,同壹體裁的音樂因表演者的特長而有不同的藝術流派,即使是同壹體裁,也因表演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形成了樂壇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