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職場現象分析
很多企業對90後有疑慮。在他們看來,這些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物質生活豐富,追求新奇,標榜個性,追求自我,價值觀和追求與企業脫節。很多大企業也不敢雇傭這些職場新人。
下面,我們就深入90後職場,了解壹下這些職場新人的特點,讓我們在面試中“知己知彼”。
1,頻繁跳槽
我不想說90後的年輕人意誌不堅定。只是我在面試中遇到的很多年輕人都經歷過三次以上的跳槽。
Zhaopin.com的壹項調查顯示,80%的80後有過跳槽經歷,其中30%的人跳槽超過三次。作為職場新人,也有11%的人經歷過五次跳槽。
跳槽對於工作有些年頭的80後來說是不可避免的,跳槽三次很正常。但是,對於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90後來說,頻繁跳槽並不是壹個好的開始。
在采訪另壹位90後應屆畢業生時,得知他畢業後壹年內有過三次跳槽經歷,讓我對他做事的執著產生了懷疑。
我笑著問他:“妳也剛畢業。妳怎麽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跳過三次槽呢?”
他坦言:“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比較感興趣。”後來興趣不大了,就想找個更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公司。"
我繼續問,“哦,我看妳上壹份工作是XX公司做的。這不是有利於自己發展的企業嗎?”
聽到我這麽說,他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笑了。
90後,相對於企業,他們更希望忠於事業,而對於企業和職業,他們更希望忠於自己。
所以,跳槽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似乎是壹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妳不開心,妳可以離開,瀟灑又沒有壓力。
2、個性張揚,關註自己
各種社會信息的沖擊讓年輕人過早“成熟”,新時代的思潮鼓勵人們追求自我實現。“我的地方我做主”就是典型的表現,獨生子女政策讓很多孩子從小就成為家庭的中心。因此,新壹代的年輕人更有主見和自我關註。
個性張揚是現代年輕人的特點,他們從衣食住行、思想價值觀上標榜自己的獨特性。時代的進步需要壹些個性。壹些強調創意和創新的企業,也需要有個性、有想法的員工。但是,領導不喜歡忽視公司管理制度的個性。
3.我想享受我的工作。
當被問及90後對公司的問題時,幾乎100%的應聘者都會問“休息日是怎麽安排的?”50%左右會關註加班的問題。
有人說新生代員工追求享受,其實我覺得這是正常現象。老壹輩的員工生活在中國在國際社會地位不高的歷史時期。大家從小就有振興中華的理想,那時候勤快是自然的。現在國家振興了,人們不願意永遠努力工作。
我采訪了很多年輕人後發現,他們都表示不願意加班,有些人甚至可以用“可惡”來形容。
“不願意加班”已經成為90後的共同心聲。他們寧願少賺錢,也不願加班成為“幫奴”。
這種情況我能理解。甚至我也不想因為工作犧牲自己的人生時間。這也是90後的職場現象。由於生活條件較好,他們習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即使賺錢也想玩。
4.表達能力強,實際工作能力差。
現代的教育環境鼓勵年輕人發言和提問,發言的機會很多,所以我遇到的年輕員工壹般都表達得很流利,不怯場。
當今社會,各種事物和信息傳遞迅速。很多年輕人通過各種信息整合,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意識和認識。很多同學接觸了很多社會上的精英,有的是自己的父母,有的是身邊的親朋好友。這些學生“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往往覺得自己掌握了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
相當多的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過很多社會活動,所以很多人認為他們對社會有很多了解,他們在面試中非常自信。但這些青年學生沒有意識到的是,社會對實習生和全職工作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很多在面試中表現很好很自信的同學,壹進工作崗位就會暴露出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比說的要弱很多。
很多企業提到90後職場新人,“思想低”“工作能力差”是他們共同的評價術語。
作為面試官,我們應該清楚90後的職場表現。這是他們的特點,我們不能因為這些特點而拒絕這些年輕人。當然,面試官要學會如何透過表面現象看到真正的內容。
面試時,面試官要運用恰當的面試方法,挖掘這些年輕人的潛力,找出他們與企業的適應點,給他們壹個機會,也給企業註入新的血液,在以後的工作中壹點壹點的引導他們。
5、浮躁、急躁
看到社會上各種成功人士和暴發戶,讓很多年輕人渴望急功近利。來自家庭和自我的過度關註,使得應屆畢業生有很高的自尊心和很高的期望值,但壹旦工作的發展和表現沒有預期的那麽快,很多人很快就會失望和沮喪。這很容易解釋現在年輕人頻繁跳槽的現象。
之前面試過壹個應屆畢業生。他不僅在面試中表現出色,而且具體工作能力也很強。入職時,人事把他分配到基礎崗,希望他能在基礎崗多打磨。部門領導比較看好他,認為他很快就會升職加薪。然而,三個月後,這個新生提出辭職,理由是發展問題。部門領導沒有過多挽留,同意了他的辭職。當我問部門負責人,人才流失是不是很可惜?他搖搖頭說:“只要再堅持兩個月,就能得到理想的職位。但他沒有,只能說明他浮躁急躁,不適合這份工作。”
以上幾點是我在具體面試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應屆畢業生的特點。
所以在面試應屆畢業生的時候,要關註應聘者的理想和目標,關註公司與應聘者的匹配度,通過各種面試策略看到應聘者面試背後的動機。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充分有效地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