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胸頓足,指手畫腳”這句話足以讓世人了解魯迅先生的人格。他不是壹個虛榮的人。金錢名利對他來說都不重要,賺的小錢足夠他日常生活。所以魯迅從來沒有刻意去討好誰。相反,他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寫文章訴說當代社會真實的殘酷現象,也通過寫作諷刺壹些人和事。
所以當廈門大學發來題詞邀請的時候,魯迅並不想答應,因為他以前在廈門大學當老師的時候,和壹個林文慶人發生了矛盾,所以雙方互相仇視。正因如此,魯迅壹定不希望再和廈大有太多的接觸。
後來,也許是出於懷念,我同意了。畢竟1926年魯迅受邀去廈門大學中文系當教授。雖然教了兩年,但難免有些感觸。為此,他親筆為廈大題寫了四個大字,作為該校的牌匾。
如果妳有幸在廈大讀書,或者去那裏參觀,妳會發現廈大大門正上方掛著四個金漆大字:“廈大”是最後壹個字,沒有蓋子,第二個字“門”沒有掛鉤,形狀有點歪。據說,這四個漢字是用書法寫的,然後聘請工匠完整地制作了牌匾。
那麽最有爭議的就是最後壹個字“薛”。根據草書的寫法,中國漢字中的薛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壹個是解放後引進的簡化字,是我們讀書的時候學的。“薛”字因為是從草書演變而來,所以被蓋了壹層寶,但是“薛”字以前有很多種寫法。草書裏的“學”是潦草的,接近書法風格,只有懂書法的人才能看出來為什麽。
另外,學過草書的人和沒學過草書的人,對“廈大”的最終學法也有不同的看法。畢竟在懂草書的人眼裏,他們會認為壹個轉折就能改變壹個字的影響力,而不學草書的人,會認為同壹個字如果寫得歪歪扭扭,意思是壹樣的,很少理解它的內涵。所以這種沒有封面的“學”,其實是為了表現草書和簡體字的區別,是草書文化的壹種形式。
還有,廈大牌匾上的字不是魯迅先生本人寫的,是國內壹些著名書法家寫的,只是借用了魯迅前輩的書法。這位著名的書法家癡迷於魯迅的書法,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特別是魯迅的書法中有壹種叫“箕子”的東西,體現了寫最多書法的審美追求。所謂集創作與藝術於壹身的字集,就是通過書法來展示的。
是對作者書法功底和個人風格的極大考驗。他不僅要熟悉各種規則,還要能融入自己的創作思路。有時候他會參考壹些古代名家的寫法,比如現存的唐代詩人、作家的作品。
至於“學”字,不是蓋的,還有壹種說法是魯迅先生要用文字來傳達,學無止境,學無止境。魯迅用深邃的草書寫了壹個字,讓後世的學生受益匪淺。所以魯迅沒有寫錯!朋友們,不要開玩笑。但對於不懂草書的人來說,看到“廈大”,可能會誤以為民國時期的學字、門字就是這麽寫的,其實在中國都是草書,不是簡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