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因有時代的要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新時代的矛盾,完成新時代的任務,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結構要求。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問題,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比如,我國部分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而大量關鍵設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仍依賴進口,國內巨大市場不在我們自己手中。
再比如,我國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部分供給不能很好地適應需求的變化,牛奶難以滿足消費者對質量和信用保障的要求,大豆產量缺口較大,而玉米產量增幅超過需求增幅。
事實證明,中國不是需求不足,或者說沒有需求,只是需求變了,但供給的產品沒變,質量和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了大量的“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的本質
1,供貨方式
供給側改革本質上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即改革公共政策的生產、輸出、執行、修訂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供給側改革說到底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規範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去談供給側改革,用有形之手約束無形之手,不僅無助於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2.供應結構
從中國中央明確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來看,供給側改革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要求的供給約束為基礎的政府改革。
從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任務來看,無論是扁平化市場準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降低壟斷程度,放松行政管制,降低融資成本,減稅惠民,還是減少土地、勞動力、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等。,其實都是政府改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