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立春的重要活動,是立春的前壹天。這個活動很重要,參加的人很多。活動的目的是把休班的春和芒參帶回來。
句芒是掌管春天的神。據說她長得像壹只長著臉的鳥,負責所有植被的繁衍。為了迎接春天和山神,應該設立壹個春天官員來宣布春天開始的具體時間。春官多由乞丐或從事不良工作的婦女擔任。這可能是因為角色有些搞笑,正常人不願意演。
在立春的前壹天,人們會帶著芒參在街上遊蕩,老百姓會出來看熱鬧,扔谷物,這就是所謂的“看春節”。最後隊伍會出城上山,在鼓樂聲中完成祭祀。
第二,鞭打春天的牛,把它們送到春天
鞭春牛在我國唐宋時期就已流行,並壹直流傳至今。至今山東河北農村仍有此習俗,只是形式略有變化。
在古代,鞭春牛是事先塑成泥牛,裏面裝滿谷物的。在春日開始時,人們用鞭子抽打泥牛,撿起掉落的谷物,放入他們的糧倉,預示著他們明年將會充滿谷物。人們也會努力把泥牛的碎片拿走,搶走最吉祥的牛頭。據說,當這頭牛的碎片被放入牛棚時,來年將會有許多小牛出生。
聰明的工匠會制作許多小泥牛,送到立春之外的各家各戶,這被稱為“送春”,就像東北農村春節期間許多孩子“送財神”到各家各戶壹樣,這也是壹種營銷手段。
我很幸運地在河北農村的壹個春日看到了“鞭打春天的牛”。那是幾年前的事了。因為工作,我來到了河北滄州的壹個縣,在那裏度過了快樂而忙碌的壹天。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看到很多農民把牛拉出來拴在門外。奶牛穿著紅色和綠色的衣服,頭上有大紅花。所有的牛都被主人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看著就覺得開心。
快到中午的時候,人們把牛牽到壹個寬敞的地方。在壹位看上去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主持下,人們用壹根纏著絲帶的鞭子輕輕抽打著牛。好像這就是變了的春牛。
第三,戴春雞,掛春穗
戴春雞
小時候和鄰居的小姐姐小哥哥在外婆家玩。他家是外地搬過來的,和我們家有很多不壹樣的地方。例如,當他們在春天開始時,他們的母親會在他們的衣服和帽子上縫壹只布公雞,這是壹只用彩色布纏繞的大公雞。它雄偉而美麗。我們沒有其他孩子,只有他們的弟弟妹妹。我從來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直到前幾天,我突然想起了這兩個小時候的玩伴和他們帽子上的布公雞。我專門調查了壹下,原來這是中國陜西省的壹個習俗。在春日開始時,孩子們會戴上壹只由母親縫制的大公雞,意思是“春天的雞”——“春天的幸運”,這是母親對孩子們最美好的祝願。現在,我們都長大了,分散在不同的城市。我們已經很多年沒有聯系了。不知道他們兄弟姐妹會不會給孩子縫個布公雞?
吊簧耳。
我聽說過這個。小時候得過水痘。我媽媽的好朋友說,如果我在開春的時候把豆子穿上彩色的線,掛在喇叭上,孩子們就不會得水痘了。不過我奶奶說那是我晚年治麻疹的,跟水痘沒關系。其實無所謂,無所謂。那時候我得了水痘。所以,我媽也沒戴豆子。不穿就是了。在城裏找牛。
我在考證布公雞的來歷時,也是隨便發現的。其實掛春穗是壹個古老的習俗,在陜西也很流行。在開春的那壹天,母親們用彩色的帶子編織麥穗,掛在孩子、驢、馬、牛和羊身上,祈求來年豐收。也有專門把豆子撒在牛身上“散疹”的。
第四,咬彈簧
這是保存最完整、流傳最廣的初春活動。我們的傳統節日似乎都離不開美食,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真的應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老話。立春也不例外。它也有自己特殊的節日食物。立春主要是北方吃春餅,南方吃春卷。北方的春餅,薄薄的,夾著肉絲、蘿蔔、黃瓜條,脆脆脆的,民間稱之為咬春。作為壹個北方人,也是壹個不懂南方美食的北方人,我對南方朋友立春吃的東西就不多說了,免得南方朋友笑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