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現實生活的作品是傳統相聲的中堅力量。這是因為相聲是壹門諷刺藝術,必須反映群眾熟悉和關心的生活,提出和回答群眾關心和產生共鳴的問題。所以縱觀300多件傳統作品,不難發現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軌跡。其實是社會生活的風俗畫。比如早期的相聲作品多以貪官汙吏和封建軍閥為對象,其中政府的腐敗、官員的貪婪、軍閥的傲慢和虛榮是這些作品的重要思想特征。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相聲在城市底層傳播。這壹時期的作品著重揭露人們在畸形社會中的變態心理,如阿諛奉承的惡習、敲詐勒索的伎倆、勾心鬥角的關系、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形成了社會的離奇寫照。日偽和國民黨統治中國時期,中國是壹堆腐爛的垃圾。相聲在市民中流傳,往往通過對他們生活的描寫來反映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給中國帶來的歷史災難。這是壹個人們處於貧困和不穩定狀態的社會。中國是壹具垂死的屍體,相聲裏的惡臭反映了舊中國的不治之癥。
傳統相聲中有很多以民間段子為藍本的作品,而且大多經過了積極的改造,把原來自然狀態下的那些東西剪了出來,往往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生活相結合。比如愚蠢的諷刺,往往以縣官為典型,目的是以曲折的方式反映現實生活中的那些貪官汙吏。對自私和吝嗇的諷刺往往與現實生活中的世情相結合,揭示了無官、無貪、無商的社會本質。虛偽的諷刺是建立在欺騙和欺騙的冷酷世界上的。比如《急躁》和《火燒尾巴》中的段子,本意是描述兩個人的性格特征,即急性子和慢性子的人。壹個是燒衣服的時候不著急,壹個是看到慢性子的行為突然生氣。但在單口喜劇《壹日三危》中,這兩種人是作為線索的。重點寫壹個貪婪的縣令要找這兩種人(還有另壹種愛占小便宜的人)來為他個人利益服務。當他發現這些人時,他立刻被擊中了腳;他被匆忙給了壹份工作,結果被扔進了河裏;遲鈍的孩子為他,結果他們掉進了井裏;心疼小便宜給他買棺材,買了大的偷了小的...這種情節的轉換和主題的升華,都以曲折的方式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民對統治者的仇恨,諷刺性和現實意義更加突出。
關於文人的傳說,也是民間文學的壹種,大多以歷史為依據,往往事出有因,沒有證據。他們的情節和人物經常被大眾重新塑造。但壹旦被吸收進相聲,就被賦予了更誇張的色彩,幾乎沒有歷史依據,只有再創造的藝術形象。比如孔子,在民間傳說中有“孔子與采桑娘”的故事,描述他在陳覺良中的尷尬,而在相聲中,孔子則成為壹個更尷尬的人物。“吃元宵”笑他怎麽把壹便士變十便士。他不但不要臉的吃元宵,還擺出壹副溫柔的樣子。相聲中的孔子類似於生活中的壹個流氓,反映了群眾對這位至聖之師的看法。在《駁船店》中,他對壹個普通酒保提出的各種問題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可見聖人並沒有那麽聰明。
文化經典的素材往往被相聲吸收。它們不僅被闡述和解釋,而且常常被誇大和歪曲。如《批聊齋》、《批三國》、《三字經》、《四書》等。,這些作品巧妙地采用歪解、曲解的手法進行介紹,目的是為了開玩笑,體現作者機敏、睿智的眼光,常常嘲笑那些不懂裝懂的人。《三字經》和《離騷四書》也反映了人們對這些僵硬經典的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