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技術是印度和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以導彈為主,航空技術投入少,自主能力比導彈和航天技術差。而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讓中國的航空工業擁有了非常寶貴的自主開發能力。印度的航空工業壹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和外國產品的生產許可來生產先進的戰鬥機。因此,盡管印度的戰鬥機裝備在壹段時間內比中國先進,但印度從未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後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下,中國近10年來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印度遠遠甩在了後面。這就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向巴基斯坦出口的FC-1,近兩年不斷進行新技術升級,使其技術全面超越印度LCA輕型戰鬥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均優於LCA,成為高性能的中程戰鬥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強大的造船業,所以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建築。印度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所有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技術、動力、武器、雷達和總體。壹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將立即不知所措。比如核潛艇就是印度壹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由於核不擴散條約的限制,外國無法提供印度的技術援助。印度不得不為此等待幾十年。雖然印度已經許可生產德國209級、俄羅斯“K”級等先進潛艇。但現在印度仍然依賴外援建造潛艇。中國核潛艇下水1971。目前,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水平,超過俄羅斯。目前影響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是基礎工業水平。
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印度到現在也生產不出155 mm重炮,自己的坦克軍也不要。進口重炮和炮彈。簡而言之,印度在低技術含量的陸軍武器裝備方面仍然沒有獨立的生產能力。
總的來說,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靠進口。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如電腦,我們可以生產自己的產品,當然也要進口IC。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賴於進口的裝備和技術,印度壹直保持著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和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快速更換所有的新裝備,也沒有這個必要。然而,印度軍力發展極不平衡。中國大約三分之壹的軍費開支用於裝備采購、人員支出、培訓和裝備維護。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培訓和設備維護方面投入更多。印度的軍費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比例不合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都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完好率極低,就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軍輕型步槍的子彈有7.7mm,北約7.62x51mm,俄制7.62X54,7.62X39,5.56mm等等。而且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後,沒有安排子彈生產。我不得不在國際市場上購買數千萬顆子彈。
歷史上,印度總是在戰爭開始前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搶購彈藥和武器零部件,以提高裝備完好率和戰備完好率。這種情況使得印度很難應對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嘉吉的沖突就是壹個例子。在如此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印度的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而且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上爭相采購。從這個情況來看,印度軍隊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是後勤和管理卻非常落後,這壹點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但是現在沒有明顯的改善,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局部戰爭,比如朝鮮戰爭的規模,甚至像上甘嶺戰役這種規模的戰役也無法繼續。上甘嶺美軍消耗1.3萬發炮彈,誌願軍消耗40萬發炮彈。戰鬥持續了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和戰爭規模的條件下,進行壹場預先準備好的中低規模高技術戰爭。比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俄羅斯遠東艦隊。采取先發制人的措施,在戰爭初期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然後根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調停,獲得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所以印度必然會采取精英主義,從印美對抗演習來看,印度空軍的精英具有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種策略有壹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想法打,印度缺乏應對的準備和能力。這發生在1963年印度和中國的沖突中。中國的反應超出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壹敗塗地。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印度的硬實力和中國差距很大,尤其是在長期競爭潛力上。雙方在局部沖突中的技術差距並不明顯。然而,在可用的戰術和後勤能力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