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觀形勢和自身因素的雙重困境下,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
大學生要增加在校實習經歷,做好從基層做起的心理準備。通過網上調研,90%以上的公司會更加關註大學生在校的壹些實習經歷。在校期間,最好盡量增加寒假和暑假的實習經歷。大學生首先要有明確的方向,做好從最基層做起的心理準備。降低要求是今年的特殊情況,需要特殊對待。大學生要向下看,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需要國家制度的保障和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別說我是受寵的。
20世紀90年代的大學經常被描繪成象牙塔。當時的大學生因分配制度解除了後顧之憂,他們要麽斥責方遒,要麽自命不凡。新世紀之交,剛殺完獨木橋,他們踏入校園,卻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就業是雙向選擇,進了校園就要想著找工作。
大部分學生在即將畢業的時候都會四處出擊,再優秀的人也不會等。天之驕子的說法早就傳了。如果妳抓著這團雲不放,妳遲早會死。現在我們把自己作為壹種商品推向市場,受寵者的宏偉早已被市場經濟的洪流沖到了太平洋。"
大學生是在市場經濟下鍛煉出來的,具有鮮明的市場經濟特征。競爭是形容他們的關鍵詞。但過分強調競爭,失去傳統的溫柔、禮讓、節儉,將不利於長遠發展,其本身的商業化也必然導致職業選擇過程中的“近視”。這壹代打上市場烙印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後會推動市場經濟的快速進步。
第二,有足夠的面包吃。
雙向選擇必然導致競爭,競爭就是優勝劣汰。有些畢業生認為自己專業太冷,知識與社會脫節,求職不自信。壹個學歷史的大學生,求職意向多達9個:記者、中文編輯、英文編輯、網絡編輯、教師、廣告文案、企業策劃、導遊等。他說現在很多單位都不要應屆畢業生了,找工作也不錯。很多畢業生把自己定得太低,尤其是女生。自我定位低和競爭激烈有關。但無論競爭有多激烈,我們都要保持壹顆平常心。因為畢竟受過高等教育,人文修養和理論功底都比較齊全。我需要的只是社會經驗的錘煉。自卑心理主要表現在對自身素質和就業競爭力評價較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陷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困境。
求職時饑不擇食,必然會帶來專業與工作的“匹配”問題。總的來說,妳所學的專業畢竟是妳最熟悉的領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專業對口”有利於妳工作的發展和進步。求職的時候要強調對口,其實不壹定。
第三,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這是應該提倡的。但是要對自己的能力有壹個全面中肯的評價,然後在發展方向上做出選擇。掌握單項技能很重要,綜合能力的提高也不容忽視。
很多用人單位反映大學生熱情滿滿,但往往不夠靠譜。這總是無法適應社會角色,是求職心態不穩定的表現。目標過高的人終將墜入紅塵,為夢想而活的人總會醒來。大學生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有壹個適應過程,要盡快完成轉變,積極認清自己的實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有句話叫“求最好,求最好”,意思是不管做什麽事,都不要期望太高。因為事情的結果往往和預期有壹定的差距,所以要做好從最壞的情況想的心理準備,努力做到最好。
四、閉上眼睛是黑暗的。
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害怕找工作。曾經有壹個學市場營銷的男生。當所有人都在找工作的時候,他選擇了回家種田。他認為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做營銷工作,幾年的書都浪費了。這是典型的逃避心理。胡向明說,對陌生的東西有恐懼感很正常。正常人可以克服恐懼繼續前進,而心理脆弱的人往往會退縮到“蝸牛殼”裏。在“雙向選擇”中,發現自己的知識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於是後悔、逃避,失去了就業的信心和勇氣。
對於大學生來說,學習需要能力,適應社會更需要能力。從校園走向社會,這壹步遲早要走。迎接挑戰比回避挑戰更好。勇氣和自信是逐漸培養起來的,每壹次成功都被視為下壹次的開始。妳要在學習的同時積極接觸社會,不能“對窗外事充耳不聞”。如果妳對就業產生了強烈的焦慮,甚至引起心理問題,妳應該去咨詢心理醫生。
我相信,如果每個大學生在就業前都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那麽每個大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