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以清新流暢的語言、生動的藝術形象、優美含蓄的意境,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因此,人們對“杏花村”的疆域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山西臨汾,安徽貴池,江蘇徐州,南京,湖北麻城等地都宣稱杏花村在那裏。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文化界和學術界也曾討論過“杏花村”的疆域問題。目前主要有三種意見。壹個是廣為流傳的“山西論”。山西杏花村酒業公司也註冊了“杏花村”商標;第二,“安徽貴池”說是以杜牧在貴池的經歷和《清明》詩為依據的。央視主持人王主持的《快樂詞典》節目也證實了杏花村在安徽貴池。第三種理論認為杏花村是壹個通稱,根本不是真正的村名。其實,人們在研究“杏花村”的疆域時,忘記了壹個不應該被忽略的地方,那就是杜牧的出生地長安。
杜牧與長安樊川的關系
杜牧(公元803-852年),京兆萬年(今陜西Xi)牧之人。大和二年(828)中進士,被授予博物館校書郎稱號。他在外地當了多年參謀,最終在中書做官,死在樊川。
杜牧出生於唐朝長安壹個顯赫的官僚家庭。他的祖父杜佑是三朝元老,官至宰相。對於他的出生地,杜牧在壹首詩中這樣描述:“故地開朱門,長安城中心。“杜佑的府邸在安仁廣場,朱雀門外的第三個廣場,也就是東到南。在唐代,這條街道的兩邊居住著三級以上的官員。
杜牧的童年和青春期都是在長安城度過的,直到25歲才步入官場。之後仕途起起落落,先後四次在長安任職。晚年回到長安後,杜牧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在長安朱坡建了壹座別墅。最後,杜牧死在長安,葬在今長安引子鎮司馬村杜祖墳。
杜牧祖籍在長安朱坡村,杜梅的很多詩都有提到或描寫這個地方。朱坡位於樊川,樊川又名後寬川,是當時城南最美的地方。杜牧的祖父杜佑,曾在15年任淮南使。回到樊川老家後,他做官時忘不了江南的瓜州古鎮,就把杜家種瓜的地方命名為“瓜州村”。傳說杜牧年輕的時候在這裏種過瓜。瓜洲村不遠處就是樊川八大寺之壹的牛頭寺。杜牧年輕時在寺西讀書。
牛頭廟以西,有壹個叫“杏花村”的村子。唐代詩人文在《送別友人》中說:“半醉送別諸門,含古之悲。晚風楊葉攝,寒食杏花村。”唐朝時,少陵源離長安城南門不遠,少陵源有個村子叫杏花村。杜牧晚年與詩人文有交往。研究與杜牧相關的地名,這是最早的“杏花村”,比山西臨汾、安徽貴池記載的“杏花村”還要早。
北宋時期,政府官員張莉有壹卷專著《城南行記》,是研究唐代長安城南郊地理遺址的重要文獻。時間是北宋哲宗元年(1086),距離唐朝滅亡不到200年。《城南行記》載:“龍塘在牛頭寺之西,故寺內有龍泉塔,此殿亦是其所。泉北有壹塔,俗稱龍塘坡,甚平巖,中間種了許多杏樹,叫杏花坪。參見杜旭的《聖佑錄》。”只有壹個叫“杏花村”或者“杏花坪”的村子找遍了古長安周邊所有的村子。可以斷定,200年後文詩中描寫的“杏花村”與記載的“杏花坪”是同壹個地方。而且,這個地方離杜梅的住所很近。
唐代長安清明節前後的天氣
杜牧生活在唐代樊川的故鄉長安。樊川位於唐代長安城南郊,東南起江村,西北至塔坡。自東向西長約15km的帶狀盆地。這裏南望鐘南山,北望少陵平原,清澈的泗水穿流而過。隋唐時期,清明運河被引過少陵平原下,河渠縱橫,植被茂密,山川秀美,楊柳粉黛。自古巴水圍長安,秦嶺北坡密林。巴水發源於此地,水勢比較大。此外,還有昆明池、英額池、靈池、太液池等10個天然湖泊,良好的自然環境為唐代長安的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餐廳”是詩“請問,餐廳在哪裏?”的另壹個先決條件。
唐朝時,少陵旁有許多泉水。“下到杜故裏,春哭聲繞屋”(杜牧《朱坡》),歷史上,杜牧住在郊外的花園,有著千回百轉。牛頭寺西還有壹條名為齊(《新唐書:杜姓齊》)的天然沖溝,深而泉滿。水流常年不停,流入坡底的清明渠,形成壹個大池塘(尋飲皮)。這裏不僅泉水多,水質也特別好。牛頭廟旁邊的“九龍湖”最有名。唐朝的武則天來過這裏,她有壹首詩為證:“山窗滿玉女,戶戶對馮瓊。巖頂如鳳凰,潭心似九龍。竹葉浮於酒,芙蓉寫於杯。故山之賞,唯當風入松。”水質好,水量大,千百年來生生不息。1900年,慈禧太後逃到xi安,壹行人喝了九龍潭的水。至今,這裏仍有泉水噴湧而出。
好水產好酒。唐代,都城長安是全國酒業的中心,釀酒水平高,產銷繁榮。劉禹錫“勸君多飲長安酒,南東占春”,說明長安酒在人們心目中地位很高。另外,出自劉禹錫的《百花》:“長安花滿時,風景宜輕宜薄,無人不賣酒,無樂不作”;戴樹倫的《客人要常賒來》;從岑參的“愛客多飲”和“蛙墳下取酒,家家傳”可以看出,長安有很多地方都有釀酒和賣酒的。
樊川有釀造的傳統。康有為來Xi安時,寫了壹首“早唱杜曲酒,晚看範川月”的詩。如今“長安酒廠”的水取自少陵源,是古代長安樊川酒業的壹個縮影。
不可忽視的因素
在原詩中,有壹些不可忽視的元素。1.少陵平原自古以來溝壑縱橫,綠草如茵。原來的坡地不適合種莊稼,尤其不適合放牧。現在這壹帶還有人放牛養羊。二是原坡視線有限,加上古柏密林,拐個彎就是壹景。牧童站在放牧的地方,前方視線有限,無法直接指向,需要“遠”的手指,符合當地地貌特征;第三,杜家祖墓位於杜牧居住地東北的城鎮司馬村。《清明》詩中的場景,應該是杜牧在清明上河圖(杏花村在西)掃墓歸來的路上看到的。第四,杜牧熟悉當地地形,知道杏花村有酒。牧童壹指,就知道牧童指的是杏花村。
綜上所述,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應在長安。唐代的“杏花村”,現在叫雙竹村,隸屬長安瞿偉街道辦事處。這個村過去也叫杏花坪、玉石莊、雙珠莊、坡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