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幾年沒有遣使往來,消息隔斷,對天竺境內變亂,唐廷毫不知情。壹日,他心血來潮,想到了萬裏之外的印度。幾年沒消息了,施羅逸多可好?
唐太宗指派右衛長史王玄策,出使印度,會會他從未謀面的老朋友施羅逸多。
壹念之差,把王玄策送入虎口。
唐太宗李世民。
王玄策和副將蔣師仁,帶著三十名隨從,長途跋涉,歷盡艱辛,越過邊界,來到天竺境內。
入境沒多久,王玄策就發現不妙。前方煙塵滾滾,似有大隊人馬到來。迎接自己這麽個小官,何必興師動眾?王玄策聰明過人、經驗豐富,感覺不妙,提醒隨從戒備。
待差不多看清對方陣型,玄策大驚:這哪裏是來迎接,是要命來了!
對方軍隊猛撲過來,玄策邊打邊撤。幾十個隨從,撐破天相當於今天兩個排的編制,又毫無防備,如何抵擋對方大軍?
眨眼間,弟兄們潰不成軍,全軍覆沒,玄策、師仁被俘,投入牢獄。
王玄策這才知道,天竺發生政變,施羅逸多已死,天竺重新四分五裂,陷入混亂局面。
玄策和副將師仁兩人,在混亂中找到機會,冒險越獄。越獄的具體情況,王玄策後來寫了壹本書,叫《中天竺行記》,都有記載,可惜這本書後來散佚了。
重獲自由的王玄策咬牙切齒:我等為和平而來,居然如此結局,道義何在?不報此仇,有何顏面回家面聖?
下令攻擊唐使的阿羅那順也想不到,這次輕率出擊,看似無關緊要,卻為帶來了亡國的命運。
報仇!
壹路長途跋涉,同甘***苦,王玄策和手下幾十個弟兄,已經親若兄弟、情同手足了。眨眼之間,本可回長安同享富貴的兄弟,死的死,亡的亡。他能不心痛,能不憤怒嗎?
兩人壹路逃亡,流落到吐蕃境內——也就是今天的西藏,心下稍寬。吐蕃是大唐屬國,唐太宗遣文成公主入藏,傳為佳話,關系友好,世所流傳。
吐蕃的首領叫贊普,當時的贊普,正是松贊幹布。文成公主雖不是唐太宗的親生女兒,但從名分上,唐太宗和松贊幹布也算翁婿關系了。
松贊幹布像。
這時候,擺在王玄策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麽回長安,據實匯報,請求唐太宗發兵報仇,這麽做不僅路途遠,而且耗時長——更關鍵的是,他現在根本沒臉、也沒有勇氣去見唐太宗!要麽找唐太宗的準女婿借兵,聯合其他大唐屬國的力量,發兵報仇!
第壹條路雖然難走,風險卻小;第二條路路途近、效率高,難度卻大:如何說服他們出兵?即便出兵,能否和天竺抗衡?萬壹失敗怎麽辦?
王玄策劍走偏鋒,亮出險棋。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遠隔千山萬水。”王玄策道。
師仁道:“我聽您的。下壹步怎麽辦?”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五月,南亞次大陸之北,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已然有了些許春意,不那麽寒氣逼人了。
高原之上,壹支大軍,踏著春意,昂首前行。
近萬人的隊伍,雖然齊整,卻有些特別——不,是很特別。
隊伍明顯分為兩類,衣著、語言上,十分不同;更獨特的是兩名統帥,在士兵中顯得有些另類。
士兵明顯都來自高原,皮膚粗糙,黑中泛紅,眼窩深陷,頭發卷曲;兩名統帥,卻是黃膚闊臉,烏發黑眼,典型的中原人士。
兩人不是別人,正是王玄策、蔣師仁。
苦心人,天不負,王玄策憑借自己的外交手腕和閱歷資本,借來8000士兵。
借兵的資本,壹是有賴大唐強盛、屬國眾多、威震天下,二是幾年前王玄策就曾出使天竺,對環境比較熟悉,積累了壹定的“人脈資源”。
王玄策的第壹目標,是希望自己的如簧之舌,能打動吐蕃的松贊幹布,讓他出兵,而非“借兵”。
出和借,壹字之差,差別大了。
出兵,等於和天竺宣戰,屬於國與國之間的爭鬥;借兵,那就是妳大唐、妳王玄策自己的事了。借兵給妳,如果贏了,妳還兵的時候,總得給點利息吧?妳若輸了,與我也沒有多大幹系,畢竟我沒和天竺正面為敵,頂多搭上這1000兵馬,也賠不多少。
1000兵馬?沒錯,從唐太宗準女婿那兒,王玄策只借到了1000士兵。
明顯是在敷衍,並非真心相助;這也說明:吐蕃不想得罪幅員遼闊的天竺。
領著1000人去打天竺?笑話。王玄策沒有氣餒,又生壹計。
天竺北面的泥婆羅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在歷史上素來和天竺不對付。這壹點,外交官王玄策了如指掌。
而且,王玄策還了解壹點:松贊幹布不僅娶了文成公主,還與泥婆羅和親,也從泥婆羅娶了壹個公主。
也就是說,吐蕃和大唐、泥婆羅都有和親關系。這麽扯壹下,大唐和泥婆羅也算“間接親戚”了。
王玄策打起了泥婆羅的主意。
雖然是求人家,大唐的威風不能丟,要先震它壹下。這是他的外交手腕:先從氣勢上壓住對方,讓對方有臣服之心,才能服服帖帖。
這種氣勢,當然不是憑空造出來的;大唐的威名、實力,讓他有這種底氣。
何況,吐蕃臣服於大唐,屬大唐屬國;松贊幹布只能稱“王”,而非皇;唐太宗屬於統治松贊幹布的“王中王”。
於是,打著松贊幹布的旗號,仗著唐太宗“王中王”的威風,曉之以攻天竺之利,動之以不攻天竺之患,王玄策和泥婆羅王的談判,比較順利。
泥婆羅借了7000士兵。
加上吐蕃的1000人,8000余人的隊伍,開向天竺。
即便是借了7000士兵的泥婆羅,也不敢相信,區區不到1萬的人的隊伍,能動得了天竺、動得了阿羅那順。
奇跡真的發生了。
當時的天竺,四分五裂,依然按東西南北中區分。阿羅那順篡奪政權的中天竺,正是王玄策的進攻目標。
王玄策十分清楚,靠自己這點兵力,硬碰硬,還不夠阿羅那順塞牙縫的。
天竺的軍隊,在冷兵器時代,有壹個非常獨特、威力十足的武器,堪稱“冷兵器時代的坦克戰車”。
——這就是象兵。所向披靡。
冷兵器時代的“坦克陣”——象兵。
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想必對“諸葛亮七擒孟獲”壹集中,孟獲的大象隊伍印象深刻。和天竺比起來,孟獲的象兵就是小兒科了。天竺,可是“象兵”的老祖宗。
想要以弱勝強,就必須打贏冷兵器時代的“坦克戰車”。王玄策有把握嗎?
成竹在胸。玄策找到了對敵之策。
任何破敵之策,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找到敵人的弱點。打蛇打七寸,找到敵人命門,弱可勝強,羸可贏壯。
強大無比的象兵,弱點在哪裏?命門在何處?
王玄策慧眼如炬,看得清楚。
冷兵器時代的“坦克”,畢竟不是機器,是野獸。是野獸,就有受驚嚇、不受控制的時候。這是個弱點,獸的弱點。
自恃有大象,目空壹切、目中無人、不諳戰術、不習謀略,這是天竺的第二大弱點,人的弱點。
後者比前者更可怕。
獸自大,尚可控;人自大,不可控。
象兵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天竺諸國,根本沒把其他小國放在眼裏;兩軍對陣,用不著廢話,只消壹群大象橫沖直撞,對方必然潰不成軍。實力對比懸殊,還考慮什麽戰術、謀略?
天竺也是文明古國,軍事理論卻不如同時期的大唐發達,這不能不說是原因之壹。
用智謀以弱勝強,靠戰術擊潰象兵。王玄策熟讀歷史,對諸葛亮擊潰孟獲象兵這壹戰例,了如指掌。只消把諸葛亮的戰術,照抄照搬,照貓畫虎,即便模仿拙劣,對付天竺士兵也夠了。
誘敵深入,圍而殲之,以弱勝強。王玄策靈活多變的計謀、天竺兵聞所未聞的戰術,收到奇效,連戰連捷。
阿羅那順哪肯善罷甘休,率領象兵,瘋狂反撲。王玄策早有了主意,翻版諸葛亮,搞了個“火牛陣”,猛攻象兵。您想想,牛尾巴上燃著火球,能不紅了眼?大象本來就怕火,見了火牛這不要命的陣勢,能不驚慌失措?
象兵壹亂,反受其害,天竺兵被大象踐踏致死的,難以計數。
“火牛陣”壹戰,天竺兵聞風喪膽,玄策勢如破竹,迅速占領中天竺,活捉阿羅那順。
在中天竺取得的勝利,與其說是王玄策“壹人滅壹國”,不如說是大唐先進的軍事文化滅了中天竺。先進和落後,有時候差距就這麽大。
比大象更瘋狂的火牛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