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說過“八大山人”這個名字,但是大多時候都是和書畫相關。的確,八大山人是中國古代比較有名的壹位書畫家,但是,他有另外壹個身份卻鮮為人知——他是大明王朝寧獻王朱權的後裔。八大山人的本名叫朱耷,1626年生於寧獻王的屬地,今天的江西南昌。朱耷自幼居住在王府院內,過著衣食無憂的王公生活。理所當然,在王候家成長的朱耷也讀了不少的書,在名師的教導之下,他八歲就能做詩,十壹歲的時候就能作畫,同時,他的小楷寫的也非常工整。
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就此覆滅。俗話說“樹倒猢猻散”,當明朝這棵大樹倒下之後,作為朱氏王族的後裔,朱耷自然也結束了他王侯生活,成為了壹介平民。但是,作為王族的後裔,朱耷並不能輕易地過上普通老百姓的和活,為了躲避清朝的清算,他浪跡天涯,隱姓埋名,先後給自己起了多人化名,其中有:個山、人屋和我們熟知的八大山人。
在朱耷所有使用過的名號中,其中“八大山人”這個名號最有人們所熟知,這個名號是他在新建,奉新等地的八座大山中隱居時給自己起的壹個名號。古人在作畫落款署名的時候,都是豎著來寫,當“八大”和“山人”這四個字豎著緊湊地寫在壹起的時候,即形似“哭”,又形似“笑”, 表達了朱耷內心的哭笑不得之情。
作為明朝王族的後裔,八大山人朱耷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特別的濃厚,他雖然沒有能力去組織武裝“反清復明”,但是他的壹生卻都在用自己手中之筆去表達他的國破家亡之痛。久而久之,八大山人將他自己內心的悲憤和淒涼凝練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他的作品筆墨極其菁萃,以“墨點無多淚點多”著稱,這和他的遭遇和心鏡都有很大的關系。
對於滿清,八大山人有著極其強烈的民族仇恨,他不願意做大清朝的子民,於是,他遁入空門,隱居山林,為僧為道。對於宗教,那只是八大山人借以生存的壹個外殼,他壹生對宗教並無建樹,但是借助這個外殼,他卻能夠靜下心來,寄情於書畫,寄托哀思,發泄情感。
八大山人是壹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的藝術造詣來源自於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正是這種獨特的經歷,才形成了他獨有的書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