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人的“饑餓記憶”是最深切的,關於吃的事情是最難忘懷的,但,人的記憶終究是有限度的。平凡如我,記住的事情與忘掉的事情相比,只能說壹句慚愧。然而,能記住的又寫出來,多少是個對我曾經經歷過的年月的壹種交代。寫了,心裏就有壹份踏實。這也正是我不怕朋友們煩,想盡力把能記住的事情拉拉雜雜寫出來的原因之壹。
? 好吧,接著來。
? 煙酒糖茶,其實是吃的話題的壹個延伸。只不過比吃那種簡單的口腹之欲,略顯奢侈。
(壹)煙
煙草大約在明朝就傳入中國,幾百年間,從南到北,從朝廷到鄉下,抽煙可能是中國人最為普遍的日常消費之壹。
60-80年代那時候不禁煙。當時的人知道,無論是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還是我們自己的很多領袖,都抽煙。壹般老百姓不壹定仿效大人物,但也有抽煙解乏,“飯後壹支煙,賽過活神仙”之類的體會。據說,因為煙草稅高,還有過“抽煙愛國”的說法。因此,那時候抽煙是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的現象。
? 我們小時候,男孩子最普及的壹種遊戲是“拍煙盒”。就是用煙盒疊成三角形,在地上用力“搧”或者“拍”,壹方把另壹方的煙盒“搧”“拍”翻過去,就算贏了。通過這遊戲,我們認識各種各樣的煙盒,並且知道不同煙盒的“價值”。比如,中華、牡丹、彩蝶等等煙盒的“價值”比前門、恒大、海河等煙盒的“價值”要高。可以說,煙草文化很早就影響了我們。
? 60-70年代,香煙也是憑票供應。每戶壹個月是15包還是20包,我記不清楚了。有印象的是 ,那時候香煙可以拆散了,壹支壹支賣,基本不受限制。有時候賣壹包煙也不要票。可見,相比其他憑票供應的商品,香煙供應還算比較充裕。
還有壹個印象是在江西時,當地賣壹種阿爾巴尼亞香煙,據說是南昌煙廠的援外產品,出口轉內銷。那種香煙不是國內傳統的烤煙,也不是後來時興的混合煙,而是所謂土耳其煙,即生曬煙。那種香煙,抽起來有壹種臭味兒。不過,煙盒漂亮,看著挺唬人。關鍵是便宜,壹盒壹毛壹,或者壹毛五。像我等沒什麽錢的人,能買的起。
? 說到這,就得承認我的抽煙歷史夠長。我抽第壹根煙,是1969年,同院的孩子給的。然後是在江西,在籃球隊打球時,跟幾個大哥壹塊兒玩兒,也跟著抽幾根。再然後,大概是1971年的時候,買了平生第壹包煙,回請人家。再再然後,斷斷續續的,就抽起煙來了。
? 那時候,香煙照樣分檔次。中華,牡丹,彩蝶,白金龍等等是高檔的。大前門(有上海的、天津的、青島的),恒大,大重九等等,也比較高級。飛馬,黃金葉,海河,以及後來的香山、北海,算中擋。等而下之的次擋煙,既多且雜,幾分錢壹包。(奇怪的是,那時候的抵擋香煙,名字都很硬。比如“大豐收”“工農兵”“大團結”之類,基本上幾分錢壹包)。此外,還有更便宜的煙葉,買壹點煙葉再花二分錢買壹疊卷煙紙,或者就用報紙,“卷大炮”,也是壹樂。
? 到80年代初,有了國外洋煙兒。什麽“555”“萬寶路”“駱駝”,漸漸登堂入室,國內香煙也早早取消票證,已經是另壹番光景了。
(二)酒
? 我家過去無人喝酒,所以,我現在這個喝酒,純粹是自己的事情。
? 雖然家裏無人喝酒,但父母好客,來了客人還是要準備酒。所以,我關於酒的記憶最早與親友有關。比如,我的壹個舅舅到家來,必須有酒伺候。西鳳,洋河,竹葉青,二鍋頭,那時候都見過。
? 當時我家附近有壹個小酒鋪,賣各種散裝酒。壹毛三壹兩的白酒,壹毛五壹兩的竹葉青,都有。還有壹種青梅酒,放在大玻璃罐裏,跟散裝葡萄酒並列,顏色鮮艷,看著很好看。
? 到江西分宜後,我們連隊有幾位輕工部發酵專家,對他們而言,釀酒是小菜壹碟。果然,沒用多久,幾位老先生取得了“全面落實五七指示”的豐碩成果——變廢為寶,用稗子(壹種雜草的種子)釀出優質白酒,並命名為“新豐酒”(新豐是我們連隊所在村的名字)。那酒,不僅在幹校大受歡迎,而且在江西頗有名氣,據說比江西名酒“四特酒”更受歡迎。
? 我們當時經常要去酒坊勞動,遇到出酒時,拿個茶缸子,酒頭酒尾,隨便接壹點就喝。而且,連隊的人可以低價買酒,買回來,會喝不會喝的難免整兩口。也許,酒量,或者說對酒的耐受力就這麽練出來了。
? 在江西分宜 ,有壹種米酒,當地老表叫“水酒”。壹毛四壹斤,7分錢壹碗。那酒很淡,度數不高,清涼爽口。據說,喝多了也上頭。但我們那時候沒什麽錢,偶爾喝壹碗過過癮,真沒有上頭的感覺。
? 我第壹次喝啤酒也是在江西。印象中是幹校從南昌拉了壹些啤酒,五毛多壹瓶,挺貴。當時正值“雙搶”,熱,累,收工回家不想吃東西 ,而從井水裏拿出的啤酒,拔涼拔涼的,壹下子就喜歡上了。可惜,那時候條件有限,想喝啤酒沒處買。
? 後來,回北京了,“雙合盛”的五星啤酒,“北京白牌”,以及四毛壹升的散啤,壹般人也消費得起。不過,要說啤酒,印象深刻的壹個是在青島。1981年暑假,我和三位同學去青島玩兒,住在青島壹中,喝青島啤酒或者買散裝的,或者買壹個“炮彈”(罐裝)的,那口感是真爽。另壹個印象是在哈爾濱,1983年夏天去出差,在街上的飯館裏,啤酒用洗臉盆端上來,用大舀子盛到飯碗裏喝,由此知道,哈爾濱啤酒人均消費全國第壹可不是吹的。
(三)糖
? 那時候買糖也憑票,每個月每戶幾兩?記不清了。能記得的是,那時候的白糖並不白,有些發黃,據說是從古巴進口的。而紅糖則顏色發黑,應該是有不少雜質。
? 糖的供應有限,於是商店裏就有糖精,兩毛錢壹小包。買回家,用水化開了,揉在面裏,蒸饅頭、發糕,也有甜味。我記得,曾經去西四壹家化工商店買點檸檬水,色素,回來兌點糖精,加點小蘇打,用自來水壹沖,就是自制汽水。其實,那時候的正規產品如汽水、冰棍,也大量使用糖精,像八分錢壹瓶的“蘇打汽水” ,二分錢壹根的冰棍,肯定沒有白糖。
? 我從小不怎麽喜歡吃糖,對糖果的印象不深。記得壹般的水果糖二分錢壹塊,還有不帶糖紙包裝的糖塊兒,放在商店櫃臺的玻璃瓶裏,紅的綠的黃的,很是誘人。上海有壹種“大白兔奶糖”,據說兩塊糖可以沖出壹杯牛奶。我吃過,覺得奶味兒確實挺足,但也不過如此。此外,像豆面糖,花生糖,酥糖,關東糖等等,好像不需要票證 ,基本上能買到,只不過,價格不菲,平時很少吃。至於巧克力,口香糖,那時候還真沒有品嘗過。
(四)茶
?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悠久,茶曾經是生活的必須。開門七件事,茶在第壹位。
? 那時候,我父母也喝茶,但並不是經常喝。所以,家裏雖然有壹個茶葉筒,(方形鐵桶上面印著西湖景色的),裏面經常半空。然而,父母卻經常給老家寄茶葉,逢年過節去買茶葉這事,往往由我來承擔。
? 我家馬路對面(阜外大街路北)有壹個茶葉店,字號記不住了 ,就記得店鋪外面有“西湖龍井,茉莉香片”“君山銀針,沱茶普洱”的廣告,有壹面旗上面寫著“茶”。
? 那時候買茶要工業卷,0.1個卷就可以買半斤。有些茶,比如抵擋花茶,比如北京人說的“高碎”“高末”,免卷。當時的茶葉價格不算太貴,0.80元或者1元壹斤的茉莉花茶就是很不錯的了。像壹些名茶 ,比較貴。比如龍井茶4元壹斤。我記得這個價格,是因為有壹次我自作主張給家裏買了半斤龍井茶,讓父母訓了幾句,說我不懂茶亂花錢。
那時候,為什麽茶葉這種農副產品要“工業卷”?這個道理我至今不明白。
? 當年關於茶葉有兩件事印象比較深。壹是我學開車時,我的教師爺不抽煙不喝酒就喜歡喝茶。那時候,師傅是老派人,罵人罵的狠,技術是真棒。我們幾位徒弟也得按老規矩,虛心學習之外,也要孝敬師傅,比如每天上車之前打壹壺開水,幫師傅泡茶。而且,哥幾個還湊錢給師傅買點好茶葉。
? 另壹件事是1982年旅行結婚時,在黃山,被壹個家夥騙了買了兩包“黃山毛峰”。那個茶質量也還可以,只是賣給我的價格高了。那時候我基本不會鑒別茶葉,又想不到人心叵測,騙子套路多,糊裏糊塗就掏錢了。不管怎麽說,那是我這輩子有數的幾次上當受騙,現在說出來,也不怕後人笑話。
? 當然,同樣是那次旅行,在無錫買了壹把紫砂壺。那壺絕對地道,造型古樸,材質細膩,當時只要壹兩塊錢,真是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