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除夫妻、夫妾外,所有男女均不能肌膚相碰,所謂“男女授受不親”,即使客人到訪,也僅道個萬福。
中國男女在上個世紀30年代大抵是跟著電影、外來文化模仿西式“接吻”,到了近現代才有了中國特色。
引子:壹位大學教授對學生講道:“古代‘呂’是接吻的意思,口對口,很形象;”其中壹學生問道:“如果‘呂’是接吻的意思,那麽‘品’宇又怎麽解釋,三個人在壹起接吻嗎?”
教授正待發怒,又壹個同學起來說:“我看‘品’字還好解釋,‘器’宇呢?四個人和壹只狗在於什麽?”全班笑作壹團,教授摔書而去.
這個是笑話,給妳解悶的。
不過教授說的確實對的,古代‘呂’是接吻的意思。
想想什麽時候有呂姓呢?很早很早呵。
接吻在古代是不能外傳的東西,但所謂食色,性也。古人,特別是先秦時候的古人,其開放程度是遠超妳我想象的。
古人大約是對接吻諱莫如深。所以關於接吻的記載,在古代典籍裏完全看不到。換句話說,就是不著壹點兒痕跡。再看古人關於“唇”的描寫,基本上就是僅限於顏色、形狀而已;而且枯燥至極。最有味道的恐怕要算是“絳唇”了。其余的就不過是“唇紅齒白”之類,這在時下的人們看來,恐怕只配得上壹個字,那就是——“暈……!”
在對“唇”的認識這壹點上,今人可以說已經實現了從現象到本質的飛躍。妳看如今的作家、寫手們寫“唇”,就大都在如何“豐滿”、 “富有彈性”上邊下功夫。
壹篇叫《周漁的火車》的不長的小說裏,反復提及的最讓女主角迷戀的事情之壹,就是她的前夫接吻的功夫如何了得。而接吻大賽之類的“賽事”,都可以擺上街頭叫人們“觀”而“賞”之,儼然已成為大眾娛樂項目之壹了。
同時,用於美化嘴唇的物品也雨後春筍般的閃亮登場,令最新出版的詞典也顯出尷尬模樣。查查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裏邊也僅有壹個“唇膏”還差強人意。殊不知現時連男孩子也抹“唇油”、畫“唇線”了……而在這壹點上女性永遠比男性優越,於是她們幹脆就對妳說——請讀我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