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勒擁有ATP史上最長連續單打世界第壹周數的紀錄(237周,2004–2008年間),在大滿貫男子單打斬獲20次冠軍[1] ,10次亞軍[2] ,四次獲得勞倫斯世界體育獎最佳男運動員,截至2015年11月23日世界排名第三。
2017年11月16日,羅傑·費德勒在36歲的“高齡”第14次打入ATP年終總決賽半決賽,費德勒再次刷新了男子網壇世界紀錄。[3] 12月29日,獲評2017年度國家體育記者大會(AIPS)最佳男運動員。
壹篇屬於費德勒的贊歌
又是壹年澳網,回到費德勒復出神話的起點,眾多業內大咖——貝克爾(費德勒競爭對手的前教練)、克雷特加(費德勒交手紀錄2-3落後的對手)、莫拉托格魯(小威的教練)和麥克唐納德(費德勒在迪拜的陪練)等人,從專業角度全面解讀費德勒保持青春的秘訣,臺前幕後的故事,滿滿的幹貨。
從2016年那段長達六個月的休賽期說起。膝傷痊愈後,費德勒從迪拜開始新賽季的備戰,當時他邀請到了麥克唐納德等青年才俊壹起合練,沒錯,就是本屆澳網與迪米特洛夫纏鬥五盤的那個美國大男孩。
在壹次訓練中,費德勒削出貼網而過後反彈到自己場地的回球,實屬神仙之舉,來自加州大學的麥克唐納德直呼難以置信,“他的手像是具有魔力。”看到偶像的表演,他深陷吃驚狀態。
費德勒與麥克唐納德(右三)
顯然,費德勒難以置信的手感並沒有離他遠去,結束與麥克唐納德、埃斯科貝多和普伊的訓練後,費德勒便奔赴澳洲。職業生涯第壹次從如此嚴重的傷病中走出,費德勒稍顯意外的贏得了澳網冠軍,隨後他又在全英俱樂部以壹盤不失的表現登頂,成為公開賽年代最為年長(35歲)的溫網冠軍。
費德勒如何做到在復出的第壹站大滿貫賽事中就大放異彩?他改變了什麽細節來延緩狀態的下滑,從而實現網球史上最令人激動地復出?他的長壽秘訣究竟是什麽?
壹、研發新武器
2015賽季,費德勒將自己的攻勢網球提升到了新的境界,這壹改變被認為是他重返巔峰的關鍵。當年8月份,捱過了壹段長途飛行抵達辛辛那提後,瑞士人的狀態略顯掙紮,但他還是按計劃和帕爾雷進行了適應性訓練。
訓練期間,瑞士人通過踏進場內的接發來打亂慣有的訓練節奏,然後迅速跟進到網前。旅途疲勞或許是壹個因素,他想要在盡快結束回合,於是略顯邪惡的SABR——偷襲上網戰術由此誕生了。“這很有趣,當羅傑第壹次取樂時我感到驚訝,當時我們還在多拍練習,他突然就使用了SABR。訓練中這壹策略的成效慢慢顯露出來,所以他決定將其運用到比賽中。”關於SABR的誕生過程,帕爾雷回憶道。
受小隊長盧瑟的鼓舞,費德勒決定在巡回賽使用這壹奇招,最終他在辛辛那提決賽擊敗德約科維奇。事實上,SABR聽上去簡單,實則極具風險。在對手高達90英裏的發球下偷襲上網並不像傳統的接發那樣簡單,其難度遠大於切削回球或在底線位置的接發。但壹旦實施了這樣的戰術,也可以成功打破諸如德約科維奇等球員的平衡,這樣的壓迫會給隔網相對的球員帶來壓力,逼迫他們做出難度更大的回球。
毫無意外,SABR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就包括時任德約科維奇教練的貝克爾,德國人稱此種做法“有失尊重”。但當貝克爾褪去了德約教練的身份後,談到費德勒的這壹創舉他也滿是贊譽,“羅傑的SABR戰術有點讓人吃驚,因為三年前他在訓練時就使用過了,他能這麽做是因為他有著頗具天賦的細膩手感,很多人也想這麽做,但受困於自己的技術局限。羅傑有天賦和技術作為支撐,所以對他而言天空才是極限。”
值得玩味的是,費德勒將過去自己排斥的東西轉化為了優勢。“切球上網”的攻勢打法,通過伴有強烈下旋的回發球為自己創造上網機會,向對手施壓。職業生涯早期,費德勒在對陣這類球員時處處受限,比如亨曼、安西奇。而現在,他變成了給對手瘋狂施壓的壹方。
新戰術的使用效果相當明顯,SABR被證實是壹個有效的武器,尤其是12個月前費德勒以震驚世界的方式贏下澳網。“這個戰術只是他在球場上取樂的壹種方式。”前世界第二克雷特加如是說,西班牙人在與費德勒的交手中占據3勝2負的領先。“他對待網球的態度有別於常人,有時候他會很放松的發明出壹些其他人沒見過的東西。”小威的教練莫拉托格魯評價說,“SABR表明了羅傑來到網前的意願,他可以打出100%的攻勢網球,這很有趣,也很壯觀。”
簡言之,費德勒不僅重塑了自己,利用其他球員的優勢演變成自己的武器,而且不斷突破著這項運動的界限。
二、不可思議的心態轉變
費德勒始終都具備壹種能力——他願意適應新的改變。“年輕時他常常砸球拍,失去對比賽的專註,就像個毛頭小子。”克雷特加這樣評價費德勒職業生涯早期的表現,“他過去會鬧出很多笑話......但如今在精神世界他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提升,他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平和,學會了控制情緒。”
當然,傷愈歸來的費德勒也需要全新的動力。具體來說,費德勒繼續堅持的動力發生了變化,這壹次,他覺得有必要給兩對雙胞胎留下觀看父親比賽的回憶,並且,要以勝利者的姿態。
“我認為對他而言孩子是壹大動力源泉。尤其是八歲大的兩個女兒,他們會對羅傑的比賽形成有意識的回憶。”費德勒的傳記作家克裏斯·鮑爾斯說道。
這並不是瑞士人職業生涯第壹次做出改變,早在2001年的漢堡巡回賽,年輕的費德勒在輸球後用球拍狠狠的砸了裁判座椅,也正是這個瞬間,他意識到自己必須要收斂起脾氣。這份悔改也讓他嘗到了甜頭,隨後的兩項大滿貫賽事都打進了八強,此前他可從未有過這般突破。除此之外,啟蒙教練皮特·卡特的意外離世也給他帶來更為深刻的思考。
“控制情緒是壹件很難的事,特別是對年輕球員來說。”知名運動心理學家羅伯特·福佐尼解釋說。在他看來,這份改變是費德勒保持常青的關鍵,“對球員而言,從失控的情緒中掙脫出來並非易事,經歷了這個過程並能在今後更從容的處理,這份歷練就會顯得更有意義。”
在經歷了六個月的休整後,他的自我激勵方式變得更加引人註目。“我把這歸結於他對網球的愛。”貝克爾補充道,“六個月後的回歸顯示了羅傑對這項運動有多喜愛。其實他已經沒什麽再回來的理由了,幾乎把每項賽事都贏了好幾遍,所以本質上說,他必須非常熱愛這項運動,才能通過各種考驗和磨難,來到現在的位置。”
“每個人都看到了他的天賦,因為這顯而易見,但羅傑是壹位不可思議的鬥士。”莫拉托格魯對瑞士人評價道,“他比任何球員都更相信自己,而且不會輕言放棄,他總能在大型賽事提升狀態。”
“我們不會再對羅傑·費德勒取得的成就感到驚訝。他在溫布爾頓擊敗桑普拉斯時,我當時正解說呢,人人都驚嘆‘這家夥具備壹切能力’,但同時也在質疑他能否維持高光狀態?他會免於傷病的困擾麽?他能繼續對勝利充滿渴望麽?十五年後,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yes’!”貝克爾笑著說。
“像我這樣的網球運動員很難解釋他有多偉大。我認為不會再有另壹個費德勒,他是獨壹無二的,同時我也認為他的紀錄不會被打破。我只是懷著敬畏之心,對他取得的成功感到難以置信,即便是現在,即便是在36歲。”
3.從枯燥中找尋樂趣
在費德勒的傳奇生涯中,主教練幾度更叠,但有壹人始終身居幕後——皮埃爾·帕格尼尼,近二十年來由他負責著費德勒的飲食、體能訓練和賽程安排。
“當羅傑還是青少年時,帕格尼尼就已經意識到,如果想讓弟子保持健康,壹味去健身房是毫無意義的。”傳記作者鮑爾斯回憶說:“讓體能訓練變得豐富有趣,是他壹以貫之的理念,由此羅傑也始終對訓練課抱有熱情,不僅能鍛煉身體,也能激發他的很多想法。”
當托米奇等球員壹再吐露出對訓練的憎恨時,這種模式的重要性就顯露出來了。作為費德勒的前教練,安納孔向歐體解釋說:“帕格尼尼是壹個難以置信的人,也是壹名經驗豐富的教練。他們壹起走過了近二十年,羅傑對他無比信任。為了讓訓練妙趣橫生,皮埃爾創造了壹系列獨門秘籍,新鮮、生動又充滿活力,和羅傑的打球風格完美匹配。對羅傑來說,這麽多年過去了,重要的是對此他有多麽享受。”
長久以來,不少球員都吐槽過巡回賽的枯燥乏味,甚至連對網球的熱愛和渴望都消失殆盡,阿加西是最著名的例子。但費德勒恰恰相反,特別是在缺席了賽場長達半年後,他對網球甚至是訓練的愛都有增無減。還記得2016年冬歇期他通過推特進行的直播麽?獨特的訓練方式令人耳目壹新。
作為壹名前十項全能選手,從費德勒14歲來到瑞士青少年網球中心開始,帕格尼尼就開始與他合作了,但這麽多年來卻很少隨費德勒在全球周轉,盡管如此,他的影響依舊不可小覷。早年間,他作為體能教練全權把控費德勒的飲食和賽程,為他制定了良好的訓練體系,幫助他迅速融入職業網壇。而更重要的是,當36歲的費德勒為2017賽季的復出籌謀劃策時,他依舊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
為什麽費德勒在閱盡無數風光後,對網球的愛從未褪色?帕格尼尼的開創性思維和訓練方式功不可沒。
四、彌補致命短板
在費德勒的網球體系中,反手始終是“阿克琉斯之踵”,多年來都是對手攻擊的對象。但時間來到去年澳網決賽,納達爾也意識到了對手反拍的變化,“羅傑付出了不可思議的努力,我相信現在他的反手狀態極佳。”納達爾賽後說道,“在我看來,他的接發環節改善最為明顯。”納達爾並非最先提出這種看法的人,但卻是最具分量的壹位。不僅因為這來自於他的親身體驗,而且在此之前他可是交手紀錄23-11遙遙領先。
納達爾第壹次擊敗費德勒要追溯到2004年了,那時他才18歲,而隨後的交手也印證了他是瑞士人十足的克星。他從馬洛卡的土場上練就的正手斜線球,是巡回賽中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之壹,面對費德勒時,樂此不疲的瞄準其反手位,收分輕而易舉。同理還有他那旋轉強烈的發球,特別是在二區時,彈跳高度甚至高過了肩膀,於單反球員而言簡直就是噩夢。
克雷特加回憶道,2001年法網1/4決賽面對費德勒時,他也祭出了這壹策略。“賽後我和父親談起了這場比賽,他說‘這孩子打得很好,但在場上總是犯錯,特別是反拍擊打高彈跳來球時。’然後我就說,‘確實如此,這也是我唯壹能占到優勢的環節了。”
克雷特加和費德勒
多年來,費德勒始終在尋求改善反手的方法。當面對高彈跳來球時,力量的拿捏和對球路的控制都變得愈發艱難。巔峰時,他之所以能斬獲那麽多大滿貫,主要凸顯了其技術的全面性。但在面對納達爾時,反手的漏洞越來越明顯,西班牙人也借此在兩人的偉大交戰中壹路保持領先。
四年前,費德勒終於痛定思痛,著手修復這個漏洞,而第壹步看起來格外簡單......
五:更換武器
沒錯,第壹步就是換拍。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放棄壹把助妳斬獲了17座大滿貫的武器可絕非易事。頂尖球員們多年來早已和球拍融為壹體——構造、握力、觸感......即便是極其微小的改變,他們也能輕易感知。
“我曾試圖勸過桑普拉斯更換大拍面,但卻從未成功,因為他實在用的太習慣了。”安納孔補充說,“但羅傑呢,首先他知道換拍的優缺點,其次他也敢於嘗試,問題的關鍵在於選取壹個合適的換拍時機。”
2013年剛換拍時,他正深受背傷的困擾,“即便他付出了很多努力,還是很難適應,因為傷病實在是太嚴重了。”安納孔解釋說,“他知道即便是過了最初的適應期,仍需要選取合適的時機,不斷進行調整。到2017年我們都看到了,他適應的有多好。”
2014賽季,費德勒正式邀請埃德伯格加入團隊,瑞典人是最出色的發球上網型球員之壹,他的到來為費德勒的打法註入了更多侵略性。從那時起,費德勒的反拍開始著力打造成進攻武器——用來贏得分數,而不是延長回合。他通過增加上網頻率來壓迫對手,這不是壹場革命,而是壹段循序漸進的演變,以期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基礎。
也正是那段時間,費德勒確立了化繁為簡的理念,通過壓縮回合來取得勝利。但他最終在2015年年末與埃德伯格分手,取而代之的是好友柳比西奇。乍壹看這似乎是個古怪的選擇,讓僅收獲過壹座大師賽冠軍的球員來輔佐史上最佳?但仔細思索其中原因,不難發現,三方面優勢讓克羅地亞人足以勝任這個職位:他在生涯早期曾3次擊敗過費德勒,因此對其軟肋了然於心;他的單反攻勢十足;他也曾是壹名戰術大師。
柳比西奇從不接受專訪,費德勒也很少談及兩人的關系,雖然從當事人口中得到的信息甚少,不過至少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費德勒的反拍有了長足的進步。所以去年的澳網決賽,即便決勝盤1-3落後,他依舊抓住每個機會用反手進攻,加快節奏壓縮納達爾的反應時間,令其無法將回球撕開角度。
顯然,半年的休賽期他並沒有閑著,盡管很多人認為他不可能再重回巔峰,退役的傳言甚囂塵上,但費德勒按部就班的實施著復出計劃,正如納達爾所言,在接發和反手訓練投入了巨大精力。“看看他在澳網的比賽吧,反手越用越頻繁、站位永遠壓著底線。在迪拜他就是這麽訓練的。”麥克唐納德補充說。
從墨爾本的那場五盤大戰之後,費德勒已經取得了對納達爾的四連勝,反手是當之無愧的頭號功臣。
六、常青的首要秘訣
能保持高水準的競技水平,並取得長足成功的秘訣是什麽呢?壹個廣為認可的簡單回答就是——保持健康。職業生涯的持續性是區分高手和普通球員的重要標準,而費德勒更是管理身體狀況和賽程安排的大師。
除了反復折磨的背傷,費德勒的整個職業生涯都保持著健康。這是幸運?或許吧,但從1998年轉為職業球員開始,他的成功遠不能歸功於幸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有壹項長期制勝的法寶,這也是他無限風光的職業生涯背後的最大秘訣。
“他之所以成為網壇常青樹,壹部分是由於他的養生方法,另壹部分是因為他的打法不會給身體帶來過度壓力。”鮑爾斯評論道,“我認為他的單反打法是保持健康的因素之壹,這樣可以給身體減小壓力;還有開放式的正手握拍,這也是使他的身體壓力比納達爾、德約科維奇和穆雷小的多的原因。其他球員在擊球時後背經常會出現輕微的扭曲,這也就不難解釋很多球員都會受到嚴重背傷和臀傷的困擾。”
簡言之,他的打法不僅賞心悅目,這麽多年來也助其維持了身體健康。“過去,球員們的想法都是‘如果停下了幾個月,恐怕我再也回不來了’,所以他們很少修整,傷病也愈發嚴重。”莫拉托格魯說,“但是羅傑可不這麽想,‘我還要打很多年,但我不再年輕了,身體的承受力也遠不如20歲出頭那會兒了,那我就少打點比賽吧,專攻大滿貫等大型賽事就好。’他向我們證明了,如果妳合理安排自己的賽程,休息六個月也沒什麽大不了。”
“過去,很多人打到30歲就退役了,因此妳必須規劃不同的賽程安排來延長職業生涯,但很多人卻壹直瘋狂參賽,直到身體透支。”去年年終總決賽時,費德勒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能打到36歲,他已經超越了很多巨星,比約博格、貝克爾和桑普拉斯分別在26歲、31歲和32歲時就已退役。上賽季,他選擇從冗長的賽程中脫身,退出了整個紅土賽季,集中備戰溫網,而他也順利的以不失壹盤的表現拿下第十九座大滿貫冠軍。和費德勒壹樣,去年斬獲兩座大滿貫冠軍的納達爾也是從16賽季末的壹段休養中強勢回歸。同理還有風光無限的威廉姆斯姐妹,精簡賽程是她們的秘訣。這逐漸形成了壹種潮流,費德勒再壹次走在了前面。
可以說,費德勒去年的賽程安排,給眾多老將提了個醒,可以集中精力專攻自己擅長的場地。“這是他比其他人聰明的地方,他知道哪項賽事對自己更重要。”貝克爾說,“我想他的妻子米爾卡在這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將家裏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條,讓費德勒得以全身心的投入賽場,呈現最完美的狀態。這麽多年過去了他依舊如此成功,我認為這也是關鍵所在。”
誠然,帕格尼尼的影響也不可小覷。但費德勒常青的職業生涯,主要還是歸功於他主觀上有別於其他同時代球星的那份深謀遠慮,以及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