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火的節日——火把節與刀桿節

火的節日——火把節與刀桿節

? 雲南彜、白、拉祜、哈尼、納西、傈僳等民族,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或十五日,都要歡度壹年壹度的火把節。

這壹天各民族都以燃點火把進行各種活動。彜族要舉行殺牲祭神,村寨裏各家都燃起火把,挨戶撒松香粉稱“送泉”可保平安。有的地方還盛行抱壹只雞到田野裏“祭田公、田母”。

? 納西族在村寨外,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舉行豎大火把和燃點儀式,爾後,各家才燃起自家紮制的小火把,首先要在自已家內繞行後,全寨老小也高舉火把,走向田間繞田埂,邊走邊向火把撒松香粉相互祝福。有的地方還舉行舉火把繞山活動,人人手持火把,前呼後擁形成壹條火龍在山路起舞,場面十分壯觀。

傈僳族族火把節,首先由村中長者燃起第壹支火把,邊念祝詞邊撒松香粉,爾後,各家也燃起火把,並在屋內撒壹遍松香粉, 村寨小夥子成群結隊,到與村寨交界處與鄰村群眾,相互對撒松香粉於火把上,男女對歌跳舞,老人開懷暢飲,整個活動充滿火的奔放,徹夜不眠。

? 白族的火把節,更別具特色,村口建起大火把,頂上紮有篾鬥,入夜,眾人聚集在大火把四周,點燃蔑鬥引線,接著篾鬥徐徐落地,人們爭先恐後搶奪篾鬥,誰能搶到篾鬥將會迎來好福氣,大火把的火光映若跳舞的人群,每個人也燃起手中火把並相互對撒松香粉祝福。

從這些有趣的習俗看,燃火把、撒松香是以達到以火照田苗,驅蟲害祈豐年,以火招光明、迎瑞接樣,避邪除穢保平安,他們把人生的壹切希望寄托於火的佑護,充分顯示出人對火的依賴,這可能就是火把節起源於火崇拜的原因。

直到今天這些習俗不僅仍在民間盛行,解放後,在慶祝活動中還增添了許多新內容,舉行4牛摔跤,賽馬、賽歌,全體大型聯歡舞蹈等等文娛活動,更為火把節的活動錦上添花。

有關火把節始於何時,尚待考證。但見於史料中有關火把節的記載文獻則屢見不鮮:“火把節即是星問節,六月十五日,村民持炬照雄田間以祈年,通省皆然”(師荔扉:《滇系雜載)。“節之日是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樹,入室遍照幽隱,口中哺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魚業,各照所適,求利益於大光明中。”“倒樹當門臥,男婦撩衣跨火過,群相賀曰:災星除矣,穢氣解矣,”(許印芳:《五坊雜俎·星回節考》卷二)。“六月二十五日,田野松炬熾天,占歲之豐兇,明則稔,暗則災,幼者冬燃松炬相鬥,以勝負蔔村之兇吉”(袁嘉谷:《石屏縣誌.天文誌,歲時門》卷:壹):這些記載足以說明火把節昔日之盛況,以及其悠久的歷史。

彜族,傈僳,白,納西等民族為什麽要過火把節,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

? 彜族《火把節》傳說:“古時,天王思體古茲不願讓彜族入民過上好日子,派十大力來彜山踏壞莊稼,彜族小夥子包聰與十大力摔跤比高低,連續摔了二天二夜,打 敗了十大力,他灰溜溜地低下頭,變成壹座禿山,天王思體古茲又羞又怒,就撒下壹把香灰面,霎時變成數不清的害蟲,要把莊稼吃光,彜族人民壹人點壹把火把,把所有害蟲燒光,奪得了豐收,從此,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就成了彜族的火把節。

納西族的《火把節由來》“天神勞阿普嫉爐人間幸福生活,派壹個年老天將到人間,命他把人間燒成壹片火海,老天將卻因看到人間美德而有意泄漏天機,使人們免遭大難。事情是這樣的:他看到壹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而牽著走,盛到奇怪,問其原因,才知道背上的是侄子,牽著的是親生兒子,哥嫂已死,他應該好好照料侄子,所以才把他背在身上,老天將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乃將子勞阿普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那漢子,要他於六月甘五事先於門口點起火把,以之免去災難,那漢子立即把消息傳開,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火把,那天晚上勞阿普以為人們已於火海中滅亡,便沈沈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從此,納西族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白族有關火把節的傳說有許多故事,其中以《慈善夫人》最受群眾享愛,“唐玄宗年間,大理地區有蒙舍、施浪、越析,浪彎、蒙嵩、鄧賧六語。蒙舍語王皮羅閣,為了並吞其他正語,假意在松明樓宴請其他五宿語上,將五詔詔王雀醉,然後用火焚松明樓,五詔詔王皆葬身火海,慈善夫人(鄧賧之妻)得知,叫人點起火把,連夜驅車往蒼山腳下去搶救丈夫,但為時已晚。後敗城坡,慈善夫人投洱海自盡。為了紀念慈善夫人而定為火把節。

? 火把節的傳說多種多樣,從這些故事內容、情節與發展,通過研究比較,明顯地會發現是產生於不同時代的產物,許多故事中是人們附會給火把節的許多傳說,表達人們的理想與願望,特別是白族慈善夫人的傳說,已經很明顯地表現出社會階級矛盾鬥爭。遊國恩先生考證南詔史料認為,慈善的傳說沒有史實根據,而是“起於晚近之作”。南詔四世皮羅閣,就六語,發展了大理地區經濟文化,其功不可火,但白族人民卻又樹立慈善夫人英雄形象,相反皮羅閣則被看成為惡勢力代表,這又是什麽原因呢?楊知勇先生認為“在她身上熔鑄了人民最美好的感情”。

但在傳說中有壹點是***同的,就是每個民族的火把節日期,都很明確定於六月甘五前後,這又是為什麽?

據遊國恩先生的考證,他在《火把節考》壹文中,做了比較充分分析,其主要論點是古代的壹些民族(華語支系民族)的六月廿四為年。其主要根據如下:“苦蔥,舞蠻之別種,其在三猛者,以六月廿四日為年。”(《清朝職貢圖》,又見《絞雲南通誌·蠻誌》及曹樹翹《滇南雜誌引》)“舞蠻俗或以六月甘四為節,十月甘四日為年,至期,搭棚以敬天祭機。”(《續雲南通誌.南蠻誌引臨安府誌)“楚人六月甘四祭大過年節”(陸次雲:《峒溪纖誌》)。他的這些引證,說明火把節的形成與後來的火把節傳說無關。因為彜、白、納西、哈尼、拉桔、傈僳等先民均屬來源相同,均以六月甘四日為過年,其年節活動包括火把節習俗,後來他們雖然分化成為不同的若幹民族,仍將原有過年習俗延續於新分化形成的民族之中,這就是為什麽均在六月甘四過火把節的原因。這個方面也可從彜論支系各民族講言中的基本詞匯,很多節日同源詞壹樣,雖然他們分化成為 新的民族,新的語言,但從同源詞的關系和發展,亦可說明民族歷史的淵源關系。古老的民俗的形成與發展也是個道理。

? 彜語支系各民族***同節日火把節與傣族的潑水節的習俗可稱得異曲同工,西雙版納傣族稱傣歷年(有潑水活動),而德宏地區則稱為潑水節,有關潑水節傳說與潑水節(傣歷年)形成也無關。通過節日形成與傳說的關系研究,可以說明壹個問題,習俗(節日)的形成發展是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凝聚性,但與習俗有密切相關的傳說,則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傳說的變異性較大,這又可從火把節的傳說來分析,碭知勇先生在《火崇拜、火把節與火把節傳說》壹文中,他認為,火把節傳說的最初階段,主要是表現人與自然界的鬥爭,傳說中的天神、大力神、害蟲是危害人類的白然力和自然物象征,小夥子與火把是寄托人類的希望,說明人類要擺脫對自然的依賴,表現出人定勝天的理想。

但是到了後期則表現的是社會鬥爭與部落之間的鬥爭,也包括善與惡、醜與美的鬥爭,反映自然鬥爭的已居次要地位。白族“慈善夫人”的傳說是最能說明人們贊美“賢烈”憎恨“淫惡”的感情與願望,即反映傳說的主題為“贊賢烈而詆浮惡”的主題。這正好說明民間傳說的發展和其變異性特點所決定。同時亦可證明,民間傳說故事與民間習俗的形成沒有必然的聯系。

? 由於對火崇拜形成的民俗節日不僅是火把節壹枝獨秀,在雲南騰沖,保山、怒江等地的傈僳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要舉行“刀桿節”,傈僳語稱“阿堂得”意為爬刀節。在這節日裏,表現出傈傈族群眾對火崇拜的琳漓盡致,俗話說刀山敢上,火海敢闖,來形容人的勇敢行為,如今人們在“刀桿節”中,目睹這番壯觀情景,怎能不令人稱贊呢?

? 按照“刀桿節”的習俗要先下火海,才上刀山,二月初八的晚上,四村八寨的傈僳族人聚集在寨外草圷上,铓鑼聲眸降.草坪燃起壹大堆篝火,人伽圉著熊熊篝火,歌聲笑話此起彼伏,當栗柴燃盡,僅剩下壹大堆通紅的火把時,人聲沸勝,主持人宣布“下火海”開始,六個栗栗族男子上身裸露,赤若雙腳.勇敢從容地跳進火堆.不斷地在火堆上翻滾,模仿各神禽獸姿式,攪得火堆上火花四濺,勇士又用雙手捧起火炭在臉上"擦洗”,整個火堆上情緒高昂,效果新健有力,直到把火炭踏成碎片,他們認為其有火的“洗禮”,生活オ會免火招福,第二天就可順利上刀山了。

人們將磨得十分鋒利的長刀36把〈或72把),刀口朝上作為橫擋,捆綁在約15米長的兩根竹桿之間.它像-壹把天梯矗立在草坪之中.桿頭掛上彩旗和鞭炮,刀桿上系滿了彩條和紙花,在鋩鑼和鞭炮聲中.六位勇士接過敬酒,欲而盡 開始上刀桿,他們縱身上刀桿.雙手攀刀ロ,赤腳斜放在刀背上·手腳交替,六人魚貫而上.直到頂端.鳴起鞭炮,會場歡呼雀躍。傈僳人為什麽過“刀桿節”?

相傳:“明朝兵部尚書王驥奉旨來雲南邊陲平息叛逆,他率領軍隊駐紮在怒江,為邊境民富兵強,他教傈僳人種田習武,人民過上好日子。朝廷內奸臣誣陷他在邊境招兵買馬圖謀不軌.皇帝聽信饞言把他召回京都,於二月初八被奸臣暗害了。消息傳來,傈僳人萬分悲痛。為“紀念王驥,定二月初八為“刀桿節”。

? 如果說傈僳族“刀桿節”習俗及傳說與“火把節”是壹脈相承,也是出於対火祟拜的表現,那麽,傈僳族対火崇拜,卻表現出大無畏的向刀山火海挑戰的精神。這說明了他們対火崇拜,巳由想擺脫自然到進賢而祗淫惡,又援展到赴湯蹈火上刀山(桿(。 通過紀念王驥遇雉而產生“刀桿節”反映傈僳族懷念先烈,歌頌民族團結,這是非常可貴的,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