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為何石達開親率30萬大軍都攻不下壹座小城?

為何石達開親率30萬大軍都攻不下壹座小城?

石達開絕對算得上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19歲參加金田起義,20歲出頭就在永安被封為翼王,成為天國的第六把手,這速度如同坐宇宙飛船上天。1856年,石達開督師江西,在湖口和九江壹帶大破曾國藩水師,迫使其投水自盡而未成;樟樹村戰役幾乎全殲湘軍陸軍精銳部隊,迫使曾國藩退守南昌孤城,江西除南昌外,幾乎都掌握在太平軍手中。翼王石達開也因西征的巨大勝利而壹舉洗刷之前在廣西被名將江忠源吊打的恥辱,其在太平軍中的威望達到巔峰。

天京事變爆發後,石達開帶領精銳部隊脫離洪家天下外出搞單幹,其戰略意圖是進軍四川奪取天府之國,然後休養生息,操練兵馬,訓練水師,等到天下形勢有變時再學習韓信暗度陳倉進軍關中,最後與清廷逐鹿中原。按常理來說,翼王石達開能力出眾,又帶領著幾十萬大軍,進入四川本無難事,但卻在湖南中部受挫於壹座當時僅有壹萬多人駐守的小城,進軍天府之國的戰略計劃就此夭折。

寶慶府(湖南邵陽市)是石達開壹生中永遠的傷痛,親自率領的幾十萬大軍卻未能攻克守軍最多時也僅僅是三四萬人防守的小城,這使其威信降到了歷史的冰點,也拉開石達開英雄悲劇的序幕。為何石達開親率幾十萬大軍卻打不過三四萬雜牌軍呢?這是壹個十分有意思的問題。其實,在寶慶會戰之前,中興名臣曾文正公已經斷定石達開必然會敗在堅城之下。曾國藩在給胡林翼的書信中說到:“既鈍於浙,鈍於閩,入湘後又鈍於永祁,鈍於寶慶,裹脅著人,願從者漸少,且無老巢以為糧臺,糧米須擄,子藥須搬,行且自疲於山谷之間。”這封信透露出石達開幾十萬大軍必然敗在寶慶城下的真正原因,現總結如下。

石達開用兵巧妙,善於出騎兵偷襲與包抄,但不擅長攻防戰。細讀太平天國的歷史將會發現,石達開並不善於攻堅戰和防守戰,也沒有堅持攻城,孤註壹擲,壹往無前的勇氣,這是他遜色於陳玉成之處。石達開用兵註重的是“巧”,而不是“猛”,所以在遇到對方頑抗時往往立刻改變作戰對象,缺乏與敵人血戰到底,不攻克城池誓不罷休的必勝精神,這使得他屢次被幾千地方團練和地主武裝阻止在堅城之下而無可奈何。在浙江衢州,血戰幾次而城池未能攻克時,石達開便立馬改變作戰對象,不再繼續攻堅。衢州城守兵不多,卻是四戰之地,如果石達開強攻的話定能在清軍援軍趕到之前將之占領,然後再堅守城池,將各路援軍消滅在堅城之下,就算不能全殲也可以將之拖住,為天京解圍創造條件。寶慶會戰時這壹幕再次上演。石達開親自帶領三十萬大軍從東、西、南三面將小小寶慶城團團圍住,名將張遂謀、傅忠信、賴裕新等又緊緊團結在他的周圍,此時最好的作戰方針是全軍強行攻城,在湘軍援軍趕到之前拿下寶慶,活捉駱秉章和左宗棠。令人不解的是,石達開不但不強攻由新兵駐守的城池,反而熱衷於與城外的清軍交戰,進攻受挫後就幹脆采取“圍而不打”的方針,妄想長期圍困寶慶城。石達開孤軍在外,後勤全無,退無可退;既不強攻城池又不立即解圍直奔湖北,而是屯兵在堅城之下,不失敗才怪。

石達開瘋狂擴兵,不註重部隊訓練,烏合之眾而已。俗話說得好,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精兵強將是確保戰役取得勝利的關鍵壹環;楚漢相爭時,劉邦率領六十多萬大軍圍攻彭城卻被項羽三萬精兵所敗,就是因為這六十多萬大軍都是各地前來歸附的軍隊,戰鬥力相當低且缺乏戰術配合。東王楊秀清主管太平天國朝政時,太平軍常常是以少勝多,就算是壹對壹對決湘軍的精銳部隊也不會落下風,如同西征時太平軍所向披靡,橫掃兩湖清軍如虎,但也僅僅出動四萬人。究其原因就在於楊秀清搞的是“精兵政策”,註重部隊的訓練和各兵種的協調作戰,而不是盲目地擴招軍隊。石達開就不壹樣,單幹之後便瘋狂地擴軍,天地會起義軍、散兵遊勇、無業遊民等等,只要願意參加太平軍就壹概接納,兵員最多時達到五六十萬。石達開兵雖然多,但不註重訓練,部隊素質極為低下,在與清軍作戰時壹旦後路被抄襲便可立刻鳥獸散,根本就沒有血戰到底的勇氣。進軍湖南時,石達開處處搶占左宗棠先機,無奈自己的部隊素質低下,機動性太差,所有制定的戰略計劃很快就被左宗棠窺視了然,同時也給左宗棠從容布置兵力的時間。此外,在寶慶城外激戰時,壹旦遇到李續宜、劉長佑率領的湘軍往往壹觸即潰;幾十萬大軍對陣城外壹萬多清軍依然落下風。

戰術過於呆板,缺少靈活應變的能力。石達開既然是想進軍四川占據天府之國,那麽就不應該把主力部隊全部壓在寶慶這座小城上,因為這會嚴重影響進軍的速度和時間。石達開圖謀寶慶,然後直奔湖北進入四川的戰略企圖早就被左宗棠識破,衡陽的湘軍已經開往寶慶,此時石達開若是能放棄攻打寶慶而直奔衡陽曾國藩駐地,左宗棠必然來不及調兵協防,那麽整個戰局就會立刻扭轉,所以此時還攻打寶慶實乃錯誤至極。既然是想攻打寶慶,石達開就應該血戰到底,不破城池活捉駱秉章和左宗棠誓不罷休。石達開部雖然是雜牌軍,但兵員占有絕對優勢,只要強攻,必然能夠在劉長佑和李續宜趕到之前破城而入,然後直奔湖北進入四川,打個湘軍措手不及。石達開在會戰中並沒有強攻城池,而是與城外的清軍激戰,遇到挫折後便學習湘軍圍攻九江時所使用的“圍城打援”戰術,妄想長期圍困城池,不攻自破。石達開這種作戰方針正中湘軍下懷,因為石達開沒有根據地,長期作戰對湘軍有利。

沒有根據地,卻還屯兵於堅城之下,此乃大錯。石達開帶走精銳部隊離開天京搞單幹之後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用盡全力去奪取壹個比較大的城市,然後創建根據地,這對他的影響是致命的。其壹,沒有根據地就沒有比較可靠的給養來源;士兵糧餉得不到及時補充,士氣自然就低落。幾十萬大軍及其隨軍家屬每天所消耗的糧食達到壹千多石,這筆數目實在是太大了,所以石達開在攻打寶慶府的同時還分兵去劫掠附近的村寨,其目的就是為了給部隊補充糧食和物資,這也算是戰爭史上的壹大笑話。其二,沒有根據地就沒有辦法給士兵提供長期休整和訓練的可靠場所,壹旦在堅城之下遇到阻止將無法進退自如,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石達開沒有根據地,他所能做的就是強攻寶慶,不破城池誓不罷休;要麽就是帶兵繞道寶慶直奔衡陽,然後進入湖北決戰胡林翼,那麽進入天府之國的戰略計劃必然能夠實現。所以,石達開最終兵敗大渡河,在成都被駱秉章淩遲處死是必然的。

總而言之,石達開親自率領的三十多萬大軍圍攻寶慶城,卻被左宗棠、李續宜、劉長佑所率領的三四萬雜牌軍打得只能帶著七百騎兵逃命廣西,這對翼王來說是莫大的恥辱,不但兵力損失慘重,個人的威望更是降到了冰點。曾國藩早在會戰之前就看出了石達開必然會敗於寶慶府,這是他綜合各方面因素得出的結論。這只能說曾文正公確實是戰略上的頂尖高手,大清王朝有曾文正公在,自然不會滅於長毛之手,“同治中興”的出現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