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哪壹種都是自己最好的選擇,別人都毋庸置喙(huì)。但在以農為本的古代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會把種地作為最本分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
對於老老實實種地,有人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正道,有人卻認為這是沒出息的作為。
因此,當劉邦每天混 社會 時,他的老父親是看在眼裏氣在心頭,常常拿他老實本分種地的哥哥劉仲做榜樣來教訓他,讓他要向哥哥學習好好種地多積攢些家產。
而當後來的劉秀在家安心種地時,他的哥哥、胸懷大誌、壹心結交俠客想成就壹番事業的劉伯升卻笑話他,只會像劉邦的哥哥劉仲壹樣做個老實本分的莊稼漢。
劉伯升為什麽要這樣來揶揄劉秀呢?原來這是有典故的。
當年劉邦經過壹番打拼當了皇帝後,在壹次盛大的宴會上,他壹邊向老父親敬酒,壹邊別有用心地和老父親拉起了家常,說到:“記得在老家時,老人家常常誇我的哥哥劉仲是個勤快人,還要我像他學習,好好種地,多積攢些家業。那您老人家現在看看我打下的大漢江山與劉仲的家產比,誰的多呢?”壹句話,說得殿上的群臣大笑不止,說得老父親和哥哥劉仲紅了臉。
愛種地的劉仲被兄弟劉邦笑話了壹輩子,這裏劉伯升拿劉秀來與劉仲相比,也是在嘲笑老實種地的劉秀沒有出息。
可 歷史 的發展告訴我們劉伯升錯了!那麽, 為什麽同樣是願做莊稼漢,劉秀與劉仲的人生結局卻完全不壹樣,壹個成了皇帝,壹個被兄弟嘲笑壹輩子呢? 這還得從個人素質上來找原因。
壹是重學問,決定劉秀不可能久居人下。
劉秀雖然是皇族,但當他出生時已經是壹介平民,特別是由於父親的早逝,可以推想出劉秀少年時的生活並不會過得十分優裕,親自去耕田就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
然而,皇族自有皇族的優勢,這個優勢便是重視教育。劉秀父親活著時官居縣令,雖不是高官,但沒文化肯定是做不來的。
因此,他活著時也肯定不會忽視子女教育。他死後,家裏的生活雖然變得困頓了,但我們可以想象得出,在學習上劉秀不僅沒有因為父親的去世,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反而是更加“三更燈火五更雞”地發奮。
要不然,也不會在王莽新朝時,被推薦到首都長安學習,是“受《尚書》,略通大義”。從這壹點上看,劉秀就是壹個平民“學霸”。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這壹點用在劉秀身上也十分恰當,學成歸來的劉秀自然不可能壹直默默無聞。
昆陽之戰時,當圍城的新朝大將軍嚴尤聽說,負責守城的竟是“美須眉者”劉秀時,感到十分驚訝。
原來,當初嚴尤做地方官時,劉秀曾作為叔父舂陵侯劉敞的代表到他那裏去打官司。當時,文質彬彬、談吐不凡的劉秀給嚴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是“見而奇之”。
我們由此可知, 知識已經讓劉秀壹步壹步成為家族的頂梁柱,出人頭地那是遲早的事。
二是賤財貨,決定劉秀具有超常的號召力。
對於金錢,世上沒有幾個人不放在心上。俗話說得好, “除去割肉疼,就是出錢疼” 。因此,好多人壹見到金錢,就如蒼蠅見到血,沒命地要叮上去,這樣的人也許能成為富豪,但不可能成為有號召力的政治家。因為政治家必須具有古人所說的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的政治智慧,而劉秀就是這樣壹個人。
王莽篡漢,天下大亂,金錢對於那時的人們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因為有錢就能買來糧食不會餓死,有錢就能招來兵馬當上草頭王。
因此,那時的人們無論是去當強盜,還是去起兵造反,目標無非就是想多摟些金錢而已。而劉秀起兵造反的目的顯然不只是金錢,他還有更大的政治抱負。
剛開始起兵時,劉姓家族帶領大家打了不少勝仗,也取得不少財寶,可那些劉姓族人以為自己是首領,面對金錢是多吃多占,引起了屬下的不滿。
眼看著士兵對上級的怨氣越來越大,部隊要分崩離析,劉秀及時建議劉姓族人都把所得的錢財拿出來,盡數分給下屬,這才避免了起義部隊的夭折。
劉秀不僅要求自己的族人不要愛財,而且自己還率先垂範。就在劉秀平息軍中因分財不公而引發的騷亂後不久,他就率兵打下了昆陽、定陵、郾等地,是 “多得牛馬財物,谷數十萬斛” 。
面對如此多的財寶,劉秀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自肥,而是以大局為重,把這些東西都運到了戰事吃緊的宛,幫助那裏的起義軍來攻城。因此,在起義軍中劉秀不愛財寶,壹心想著如何行軍打仗,即 “不取財物,但會兵計策” 的美名慢慢傳布開來,號召力是越來越強。
三是輕生死,決定劉秀具有領袖的擔當力。
大意就是說,壹個人要想成為領袖級的人物,必須有擔當,承受常人所承受不了的壓力,付出常人難以付出的東西。
什麽最難以付出?那就是生命了!劉秀別看平時文文靜靜,給人的印象就是個書生,但在關鍵時刻卻是敢打敢沖豁得出去,以別樣的擔當征服了眾人。
當王莽派王尋、王邑率領數十萬大軍圍攻上來時,眾將士望風而逃,躲到昆陽城裏想著趁昆陽還沒有被大軍包圍,大家趕快各回各家,帶著老婆孩子去逃命。
此時,唯獨劉秀臨危不懼,他勸大家道:“敵人兵多,我們兵少。如果我們團結起來,還有可能打敗敵人;如果我們各顧各,就會很快被敵人各個擊破,到那時老婆孩子還能活得了嗎?”壹句話,穩定了軍心。
劉秀不僅話說得硬氣,而且還真的是“拼命三郎”。
當昆陽被圍時,他帶領十三個人趁著夜色沖破重圍外出搬救兵。這壹過程有多危險,史書的記載是 “時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光武幾不得出” ,也就是說劉秀在突圍過程中差點就玩兒完了。
搬來的救兵面對數十萬敵軍是逡巡不前(qūn xún bù qián,徘徊著不朝前走,多指有所顧慮)。
劉秀見狀,並沒有站在隊伍後面喊著“給我沖”,而是自己首先單槍匹馬直沖敵陣,“斬首數十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眾將壹看平時看似怯弱的劉秀此時竟如此神勇,更是大受鼓舞。
於是紛紛驅動人馬跟著劉秀向王莽的軍隊殺來,“斬首數百千級。連勝,遂前”,從而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昆陽之戰”。經此壹戰,使劉秀壹下子成為起義軍中的明星,日益受人尊崇,為日後積攢下了優厚的人氣。
說完劉秀,我們再來看看劉仲。
首先,劉仲作為普通農民家庭出身的苦孩子,在當時不可能像劉秀那樣受過良好的教育。
其次,作為純粹的農民,劉仲的人生奮鬥目標也許比較單壹,那就是壹心想著種好地掙個殷實的家產,壓根就沒做過政治家的美夢。
還有,就是劉仲缺少劉秀那樣的擔當。劉邦當了皇帝後把他封為代王,希望他看在兄弟壹家親的份上,好好幫著守邊疆,抵禦住匈奴的進攻。
誰知當匈奴打來時,他不說親自沖鋒陷陣吧,也該帶領部隊固守城池。孰料,他是聽見匈奴的名字就嚇得棄城而逃,日夜奔跑逃到劉邦那裏祈求活命。
看到這裏我們就能明白,學識、肚量與擔當是成就壹番事業的前提,這也是劉秀為什麽能從莊稼漢成為皇帝的秘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趙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