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文翻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文翻譯

[原 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①吾壹日長乎爾②,毋吾以也③。居④則曰:‘不吾知⑥也!’如或⑦知爾,則⑧何以⑨哉?”

子路率爾⑩而對曰:“千乘(11)之國,攝乎(12)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13),因之以饑饉(14),由也為(15)之,比及(16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7)也。”

夫子哂(18)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19六七十),如(20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21)。如(22)其禮樂,以俟君子(23)。”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24)宗廟之事,如(25)會同(26),端(27)章甫,願為小相(28)焉。”

“點,爾何如?”

鼓(29)瑟希(30),鏗爾(31),舍(32)瑟而作(33),對曰:“異乎(34三)子者之撰(35)。”子曰:“何傷(36)乎?亦各言其誌也!”曰:“莫(37)春者,春服既成,冠者(38五六)人,童子(39六七)人,浴乎(40)沂(41),風(42)乎舞雩(43),詠而歸。”夫子喟然(44)嘆曰:“吾與(45)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46)。曾皙曰:“夫(47三)子者之言何如?”

曰:“亦(48)各言其誌也已矣(49)。”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50),其言不讓(51),是故哂之。唯(52)求則非邦(53)也與(54)?安(55)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56)能為之大(57)?”

[註 釋]

①以:由於。(2壹)日長乎爾:比妳們年長壹點。乎,於,比。爾,妳們。③毋(wú)吾以也:即“毋以吾也”,不要因為我這樣就不肯說了。以,認為。④居:平時說。居,平時。⑤則,就。⑥不吾知:即“不知吾”。沒人了解我。⑦或:有人。⑧則:那麽。⑨何以:怎麽辦。⑩率(shuài)爾:輕率地。爾,形容詞詞尾。(11千)乘(shèng)之國:有壹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古時壹車四馬為壹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12)攝乎:夾在。乎,於。(13)加之以師旅:即“以師旅加之”,把戰爭加到它頭上。師旅,軍隊,這裏借指戰爭。(14)因之以饑饉(jǐn):即“以饑饉因之”,因,繼,接著。饑饉,荒年。饑,缺糧。饉,缺菜。(15)由也為之:我去治理它。也,句中停頓。為,治理。(16)比(bì)及:等到。(17)方:規矩,指禮義。(18)哂(shěn):冷笑。(19)方:方圓縱橫。(20)如:或者。(21)足:使……富足。(22)如:至於。(23)以俟(sì)君子:“以之俟君子”的省略。俟,等待。君子,這裏指比自己高明的人。(24)宗廟之事:指宗廟祭祀的事。(25)如:或者。(26)會同:同別國盟會。(27)端章甫:名詞用如動詞。穿上禮服,戴上禮帽。端,古禮服名稱。章甫,古禮帽名稱。(28)相(xiàng):贊禮者,司儀。(29)鼓:奏。(30)希:同“稀”,指彈瑟放慢,聲音稀疏。(31)鏗(kēng)爾:鏗的壹聲。爾,象聲詞詞尾。(32)舍:放下。(33)作:起,這裏指挺起身。(34)異乎:跟……不同,乎,於,跟。(35)撰:著作,這裏指說的話。(36)何傷:有什麽妨礙,有什麽關系。傷,妨害。(37)莫(mù):同“暮”。(38)冠(guàn)者:成年人。古時男二十以上行冠禮,表示成年。(39)童子:少年,指加冠以前的男孩。(40)乎:在。(41)沂(yí)水名,在山東東南,經流江蘇北部入黃海。(42)風:名詞用如動詞,吹風,乘涼。(43)舞雩(yú)地名,在今山東曲阜,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44)喟(kuì)然:長嘆聲。然,形容詞詞尾。(45)與:同意、贊許。(46)後:名詞用如動詞,後走。(47)夫(fú):這,那。(48)亦:副詞。僅僅,只是。(49)已矣:罷了。(50)為國以禮:即“以禮為國”,狀語後置。意思是要以禮治國。(51)讓:謙遜。(52)唯:難道。(53)邦:國家。(54)與(yú):通“歟”,嗎。(55)安:怎麽。(56)孰:誰。(57)大:指大相。

[譯 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的年紀比妳們大壹些,(可)不要因為我年長些就不敢講話呀。妳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妳們,那麽(妳們)要怎麽樣呢?”

子路輕率地回答說:“(壹個)擁有壹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外有)軍隊侵犯,(內有)饑荒相隨,讓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過了三年,就可以使百姓英勇善戰,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壹笑。

(孔子問)“冉求,妳怎麽樣呢?”

(冉求)回答說:“壹個縱橫六七十裏,或者五六十裏的國家。讓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過了三年,可以使百姓豐衣足食。至於使這個國家修明禮樂,(只好)等待君子來做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妳怎麽樣呢?”

(公西赤)回答說:“(治國的事)不敢說能做到,但是願意學習學習。祭祀宗廟時,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願穿上禮服,戴上禮帽,做壹個小小的唱禮的。”

(孔子接著問:)“曾點,妳怎麽樣呢?”

(曾點正在彈瑟。)彈瑟的聲音稀疏下來,鏗的—聲(就停止了), (他)放下瑟挺起身說:“我和他們三個人的說法不壹樣。”

孔子說:“那有什麽關系呢,只不過是各人談談自己的誌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春裝已經做好(穿上了),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水洗個澡,再到舞雩臺上吹風乘涼,壹路上唱著歌回來。”

孔子長嘆道:“我贊同曾點的想法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出去了,曾皙走在後面。曾皙問道:“這三個人的話怎麽樣?”

孔子說:“只不過各自談談自己的誌向罷了。”

曾皙說:“老師為什麽笑話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靠的是禮義,他的話不謙遜,所以我笑話他。難道冉求(說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怎麽見得縱橫六七十裏,或者五六十裏,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赤(說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有宗廟的祭祀,有同他國的盟會,不是諸侯國又是什麽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壹個小小的贊禮的,那麽誰又能做大的贊禮人呢?”

[鑒 賞]

這是壹篇用對話敘事的傑出散文,是《論語》中頗富文學色彩的壹章。它以孔子啟發大家言誌開始,以弟子們各言己誌展開,最後又以孔子的評價結束。

文章首先交代對話的人物以及孔子如何啟發在座弟子各言其誌。“以吾壹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短短數字不但傳神地表現了身為師長的孔子的謙和以及與學生平等關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顧慮、營造融洽氣氛的作用。

接著記述四個弟子坐而言誌。言談雖簡短,個性卻極鮮明。寫子路:壹個“率爾對曰”,反映了子路坦率、直爽的性格。但“其言不讓”,可見他誌存高遠,自信有余而謙遜不夠,所以對他的答話和態度,孔子 “哂之”,這壹“哂”中既含有善意的理解,也含有適度的批評。

所有這些,冉有和公西華自然看在眼裏,所以他們的答話壹個比壹個謹慎,說話都很委婉,尤其是公西華:“非曰能之,願學焉。”他的自信深含而不露,與子路的性格正好相反。他們兩人雖然誌向大小不同,但都能符合孔子“為國以禮”的要求。

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表現最出色。他壹邊聽著他們的對話,壹邊在隨意地“鼓瑟”,當老師問到自己時,“鏗爾,舍瑟而作”,十分從容,胸有成竹。他並不直接說出自己的誌向,而是先強調自己的想法“異乎三子者之撰。”壹個“異”字,既說明他的見解必然超群出眾,又顧慮別人認為他故意標新立異。所以他的誌向是在老師的又壹次鼓勵後才說出的。他的答話,既沒有子路的自我炫耀,冉有和公西華的刻意謙虛,也沒有對自己未來的地位和政績的直白。而是形象地勾勒出壹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人們生活得悠閑自在,擺脫了種種的精神壓力,享受著大自然的賜予。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不正是孔子以“仁”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觀點和儒家以禮義治國理想的體現嗎?難怪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文章的第三部分,寫孔子對前幾個弟子的評價。子路的答話“不讓”,要想治國,本身都不謙虛謹慎,又怎能做到是孔子所要求的“為國以禮”呢。冉有和公西華雖然說話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們對諸侯國的大小,職位的高低難以釋懷,又怎麽能壹心治國呢?

全文結構完整,對話簡潔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開先秦以對話敘事的散文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