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個量變化到壹定程度,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傻瓜吃蛋糕”和“傻瓜吃鹽”
佛教文學作品《論語百篇》中有兩個故事:壹個是《愚人吃鹽》,講的是從前有壹個愚人,去別人家吃菜,吃得索然無味。主人知道後,給他加了壹點鹽,吃了之後覺得很好吃。然後他想,味道好是因為有鹽。加壹點鹽就很好吃了。再加點不是更好嗎?於是,他吃了很多鹽,結果又苦又澀。另壹本是《笨人吃餅》,講的是從前壹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壹塊餅。他不覺得飽。他壹連吃了五塊蛋糕,但還是不飽。於是他吃了第七塊蛋糕,剛吃了壹半,他就覺得飽了。男人非常後悔,想;我今天吃飽了,因為我吃了這半塊蛋糕,之前吃的六塊全浪費了。如果我知道我吃了這半塊蛋糕就會飽,我會先吃這半塊。
當然,這兩個故事都是笑話,人們再也不會做這種傻事了,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卻永遠激勵著人們。這兩個故事的主角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即形而上學。具體來說,“傻子吃鹽”並不理解人吃鹽要適量。壹定量的鹽會讓食物味道鮮美,但如果過量,就會變成苦澀。雖然“傻子吃餅”和“傻子吃鹽”不壹樣,但是他們不明白量變到壹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他滿腦子都是蛋糕。本身就是壹口壹口吃掉的蛋糕量的積累過程。吃飽不僅僅是後半塊蛋糕的作用,而是所有吃進去的蛋糕的作用。後半塊蛋糕只是發生量變到質變的關節點。他不懂這個,就像“傻子吃鹽”壹樣,只看到了質變和量變的某壹個方面,割裂了兩者的辯證關系。他們只強調和看到量變而不見質變;另壹種,只認識到了質變,沒有看到量變,是割裂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的形而上學。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們的實際工作生活中危害極大。
田忌賽馬
戰國時期,齊威王和田忌比賽馬匹,每人有三匹馬,即上、中、下三匹。比賽時,上馬,上馬,下馬。因為齊威王的拒馬比田忌的強,田忌三局三勝輸了。
田忌的好朋友,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孫臏知道了這件事,幫他出了壹個好主意,請齊威王再來比試。比賽又開始了。這時,田忌的劣馬與齊威王的劣馬交手,結果兩勝壹負。這壹次,田忌贏了。
這個故事蘊含著因組成事物的成分空間排列順序不同而質變的哲學道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質變是從壹種質的狀態到另壹種質的狀態的飛躍,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田忌采納了孫臏的意見,馬還是原來的馬,只是把和對方賽馬的“排列順序”換了壹下,於是由輸變贏。這啟示我們,要使事物發生質的好轉,不僅要註重量的積累,更要把握“空間結構形式”的變化,這樣才能贏得勝利。
“谷堆論”和“禿頂論”
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詭辯家奧布裏等人提出了以下哲學課題:壹粒小米能否形成壹堆小米?沒有壹根頭發會禿頂嗎?這就是西方古代哲學中有趣的“谷堆論”和“禿頂論”。“糧堆論”的具體內容是:壹粒不能形成糧堆,壹粒不能形成糧堆。如果每次增加壹粒,每增加壹粒都不能形成粒堆,那麽粒堆怎麽形成呢?“禿頂論”認為,掉壹根頭發不能成為禿頂,再掉壹根頭發也不能成為禿頂,那麽如果妳壹次掉壹根頭發,掉的每壹根頭發都不能形成禿頂,那麽為什麽能形成禿頂呢?
顯然,以上兩種說法與事實不符。這壹觀點雖然在那個生產力、科技和人類思維水平低下的時代,提出量變和質變的矛盾及其轉化並不容易,具有進步意義。但是,論證本身就是錯誤的,是詭辯性質的。為什麽這麽說?事物量的變化必然會在壹定程度上引起質的變化。“壹”雖然不多,但“壹”的不斷重復或積累,會形成向多的轉化。顯然,奧布裏的論證割裂了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他只看到“壹”,只看到糧堆裏“壹”的增加或頭發裏“壹”的減少,卻沒有看到“壹”的不斷增加或減少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從矛盾的角度看,糧堆是由壹粒粒糧食堆積而成的,是“壹”的矛盾向“多”的矛盾轉化的必然結果;禿頂的形成是由壹根頭發不斷減少造成的,是由“多”到“壹”矛盾的必然結果。都是量變過程中矛盾方面的轉化,是量變引起了矛盾方面在地位、作用、性質上的轉化。
這種幾千年前的詭辯錯誤,今天不會重復。但是存在犯類似方法論錯誤的現象。這應該引起我們的註意。
堅持…的權力
人們是如何從大米的白、高粱的紅、葡萄的紫中找到酒的透明和醇厚的?
傳說:兩個人偶然遇到了神仙。天神教他們釀酒的方法,叫他們選擇端陽那天吃飽的米。冰雪初融之時,山泉之水勾兌而成,倒入幽深寂寞處千年紫砂土制成的陶甕中,再用初夏見日出的新蓮蓋得緊緊的,封了七七四十九日,直到雄雞報曉三聲。
他們和每壹個傳奇英雄壹樣,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所有的材料,壹起把夢想調和封存,然後潛心等待那壹刻的到來。多麽漫長的等待啊!第四十九天,他們徹夜難眠,等待著公雞的啼叫聲。遠處,傳來第壹聲雞叫,過了許久,又傳來第二聲雞叫。第三聲雞叫什麽時候來?其中壹個再也無法忍受了。他打開陶罐,大吃壹驚。裏面的水像醋壹樣酸。大錯已經犯下,無法挽回,他失望地把空氣灑在地上。
而另壹只,雖然忍不住想伸手,卻咬緊牙關,堅持啼了三聲。多甜多醇的酒啊!我只是多等了壹會兒。從此“酒”和“灑”的區別就在看似普通的橫。
很多成功者,與失敗者不同的,往往不是機遇或更聰明的頭腦,而只是因為成功者堅持了片刻——有時壹年,有時壹天,有時只是壹只烏鴉。
蕭伯納的故事
這位偉大的英國作家才華橫溢,但他又瘦又不帥。壹位美麗的女演員,非常喜歡他的才華,寫信向他求婚。信中寫道:“親愛的蕭伯納先生,如果我們結婚,生下壹個像妳壹樣聰明,像我壹樣漂亮的孩子,那麽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但蕭伯納對這位女演員毫無感情,就按照女演員的思路給她回了壹封信:“親愛的女士,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像我壹樣醜,像妳壹樣笨,我們豈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這篇短篇小說體現了“事物的構成在結構和排列順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的哲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