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群企業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崗什卡雪峰,人們問他們去幹什麽,回答說遠離城市,到達山頂,有人發了壹條微博
審題時可以思考以下問題:①企業高管們為什麽要逃離城市?②為什麽選擇攀登雪峰這壹形式?③壹路攀登壹路直播的原因有哪些?④登頂之後為什麽放不下手機?⑤“城市”和“雪峰”是否有象征意義?審題時的“追問”有助於深入領悟材料內涵。 本則材料的敘述對象都是“壹群企業高管”,難以從多個人物的角度立意。我們可以從材料的自然語意層次角度立意。本段材料可以劃分為四個語意段,分別對用的立意可以是: 1.攀登雪峰,逃離城市。 ①自然是人類精神的棲居地。 ②“逃離”只是壹個借口。 2.壹路攀登,壹路直播。 ①分享美,是壹種快樂。 ②審美不只是壹種形式,更要全身心地融入。 ③壹旦淪為喧囂生活的奴隸,心靈便難以得到安寧。 3.置身山頂,風光無限。 ①美常存於“高處”。 ②登高方能見美。 4.不去賞景,低頭看手機。 ①精神不解放,靈魂難自由。 ②沒有獲得寧靜的能力,也會錯失寧靜的生活。 還可以從整則材料角度立意: ①“雜念”不除,天地雖大,無可遁逃。 或被喧囂的世界裹挾,心靈難以真正寧靜。 或更重要的是寧靜內心的回歸,而非僅僅外部環境的回歸。 ②自然不是逃避心靈喧囂的聖地,心遠地自偏。 或自然不是治療心靈狂躁的萬能藥。 ③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麽出發。 或過程(結果)與初衷的背離。 ④科技(現代文明)已經對人類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或如何既充分利用其進步,又保持壹種警惕和審視。 考生能緊扣上述角度,聯系社會、人生展開議論或敘述,便視為符合題意。其他立意角度,考生能不脫離材料,言之成理、自圓其說亦可。 但是,曲解、誤讀材料或者無中生有,可視為離題。例如: 1.怎樣做壹個好的領導者。 2.人與人之間是有隔膜的。 3.心有靈犀誠可貴。 4.脫離材料語境大談城市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