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觀於海者難為水》原文: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縮小了,登上泰山僅覺得天下縮小了。因此,看過大海的人對於(小)水不易產生興趣,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也很難對(其它)學說感興趣。觀賞水有講究,必須觀賞那滾滾波濤,太陽和月亮有耀眼的光輝,對小小縫隙必能照射。流水在地面上流,不註滿低窪之處就不往前流,君子立誌行道,不了壹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
②《盡信〈書〉不如無〈書〉》原文: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譯文:孟子說:“要是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武成》篇只不過取其中兩、三竹簡罷了。仁者在天下無敵,以最講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來呢?”
③《範仲淹有誌天下》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壹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④《養心莫善於寡欲》原文: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 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譯文:孟子說:“修養品性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減少欲望。他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他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以保留,也很少。”
⑤《石崇與王愷爭豪》原文: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壹珊瑚樹高 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 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
譯文:石崇和王愷比賽富有,都竭力用最華麗的東西來裝飾車輛、衣冠。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曾經把壹株兩尺來高的珊瑚樹賞給王愷,枝葉茂盛紛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樹比得上它的。王愷拿出它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完後,用鐵如意敲打它,它隨手碎了。王愷既惋惜,又以為石崇妒忌自己的寶貝,臉色嚴厲地大聲指責石崇。石崇說:“不值得懊恨,現在我還給您。”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樹統統拿來,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條的美好世上絕無僅有,明亮華麗看也看不盡,象王愷這樣同等高的珊瑚樹很多。王愷心中感到很不舒暢。
2. 文言文 字少壹點 寓意要有 翻譯要有 原文更要有鄭人買履 (戰國)韓非子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有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擱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去集市時,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於是返回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打烊了,最終他沒買到鞋,悻悻而歸。有人問:“(妳)為什麽不直接用腳試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既是壹個成語,又是壹個典故,更是壹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3. 求壹篇少的文言文 及翻譯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裏,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裏尋找劍。 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也是很糊塗嗎?
希望能幫到妳,記得采納哦(*^__^*)
4. 字數最少的文言文及它的十個詞語解釋《寇準求教》原文:初,張詠在成都,聞準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
及準出陜,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
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譯文:起先,張詠在成都,聽說寇準當宰相,對自己的僚屬說:“寇公是奇才,可惜學問權術不夠。”
等到寇準出使陜州,張詠恰好從成都罷職回來,寇準尊敬地供給帳幕,熱情款待。張詠將離去,寇準送到郊外,問他說:“您有什麽教我的?”張詠緩緩地說:“《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準沒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取書讀之,讀到“不學無術”時,笑著說:“這是張公說我。”《心正則筆直》原文:穆宗時,以夏州書記入奏。
帝曰:“朕嘗於佛廟見卿筆跡,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遺侍書學士。
帝問公權用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帝改容,悟其以筆諫也。
譯文:唐穆宗時,柳公權夏州書記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說:“我曾經在佛廟見到妳的筆跡,想(妳)很久了。”
隨即拜柳公權為侍書學士。唐穆宗問柳公權書法的用筆方法,柳公權回答說:“心思端正則用筆才能端正,這樣才成法度。”
唐穆宗變了臉色,明白他是在用書法下筆來進諫。《管仲不謝私恩》原文:管仲束縛,自魯之齊。
道而饑渴,過綺烏封人而乞食。綺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竊謂仲曰:“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將何以報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譯文:管仲被捆綁(在囚車上),從魯國押往齊國。
走在路上,又饑又渴,經過齊境邊疆綺烏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飲食。綺烏的守疆官吏跪著幫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樣子。
(隨後,)守疆的官吏乘機偷偷地對管仲說:“假如妳僥幸回到齊國不被處死而被齊國重用,(那時)妳將用什麽來報答我?”管仲說:“假如真的像妳說的,我將會重用賢人,使用能人,評定(獎賞)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麽來報答妳呢?”守疆的官吏聽了,對他很不滿意。《子貢問政》原文: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翻譯: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法。孔子說:“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戰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壹項,三項中先去掉哪壹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壹項,兩項中去掉哪壹項?”孔子說:“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壹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夠立足了。”《太宗論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齡奏:“閱庫甲兵,遠勝隋世。”
上曰:“甲兵武備,誠不可闕;然煬帝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譯:房玄齡上奏說:“我看過朝廷府庫的兵械,遠遠超過隋朝。”太宗說:“鎧甲兵械等武器裝備,誠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煬帝兵械難道不夠嗎?最後還是丟掉了江山。
如果妳們盡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太宗罷朝》原文: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後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征,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帝驚曰:“皇後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備數後宮,安敢不賀?”譯文:太宗有壹次下朝後生氣地說:“真該殺了這個鄉巴佬!”文德皇後問:“誰惹陛下生氣了?”太宗說:“誰能比魏征更讓我生氣?每次朝會上都直言進諫,弄得我經常不自在。”皇後聽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裏(向太宗祝賀)。
太宗震驚地說:“皇後為什麽要這樣呢?”皇後回答說:“我聽說君主聖明臣子們就忠誠,現在陛下聖明,所以魏征能夠直言勸告。我因能在您這聖明之君的後宮而感到慶幸,怎麽能不向您祝賀呢?”《陶母責子》原文:陶侃,東晉之大將軍也。
於國為棟梁,於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時為魚梁吏,嘗以壹坩鲊餉母。
母曰:“此何來?”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惟不益,乃增吾憂也。”
譯文:陶侃是東晉的大將軍,是國家的棟梁,對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時代做管理河道及漁業的官吏,曾經(派官府裏的差役)把壹壇幹魚送給母親。
母親對使者說:“這壇幹魚是哪裏來的?”使者回答說:“是官府的。”陶侃的母親將送來的幹魚封好交還給差役並且回信,責備陶侃:“妳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用公物(作為禮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愁。”
《荊人涉澭》原文: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翻譯:楚國人要去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裏設立標記。
澭水突然上漲上,楚。
5. 少在古文中的意思(壹)、少 shǎo
1、本義:不多
如:《說文》少,不多也。意思是少就是不多。
戰國 韓非《韓非子·五蠹》人民少而財有余。意思是人民很少有結余的錢財。
又如:少壹時(少時,過壹會兒);少可(少,至少;稍好,稍愈);少冗(較忙);少甚麽(少甚末,少是末,少甚。有的是,不少,不希罕);少才(小聰明);少年(不幾年);少好(少而精);少言寡語(謂平時說話不多);少說(說少壹點);少氣(氣不足)
2、薄弱
如:戰國 韓非《韓非子》力少而不畏強。意思是力量薄弱但不畏強大。
3、通“小”
如:西漢 劉安《淮南子·汜論》武王崩,成王幼少。意思是武王死後,成王還幼小。
4、短缺,距原來的要求還差 。
如:少不的(免不了,少不了);少襠無系(缺衣少穿);少欠(欠下);少熟(欠收,減產);少下(欠下;少欠);少如(少於;比…少);少條失教(沒規矩,無教養)
5、使少,減少;削弱
如:少其力(削弱它的力量);看看少不少人;這裏肯定少了幾個字;羊群裏少了幾只羊;少廢話;少給我裝蒜
6、輕視,看不起
如:相少(相互輕視)
7、稍稍,稍微
如:少款(稍稍款洽,指交談漸投機);少憩(略事休息);少罄(稍盡);少殺(稍差些);少停(多壹會兒);少可(略微好些);少沮(略有收斂);少蘇(稍有緩解);少怠不究(稍加放松沒有追究);少需(稍待);少惡(稍感不適);少殺(稍衰;稍差);少息(稍事休息);少差(稍為好轉)
8、壹會兒
如:請少候;少歇(休息片刻);少壹時(待壹會兒);少安(稍安);少停(壹會兒);少息(不久)
(二)、少 shào
1、年幼,年輕
如: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寡人少。意思是大王還年幼。
如: *** ;少少(年幼;年幼者);少主(幼小君主);少長(年少和年長的人);少亡(夭亡);少友(小友。年長者對年輕友人的稱呼);少日(年少之時);少成(指年少時養成的習性);少成若性(自幼形成的習慣好像天性壹樣);少好(年輕美貌)
2、小,不大、
如:少吏(小吏);少腹(小腹)
3、次序在後的
如:少房(妾);少母(兒子稱父親的妾);少姑(古代妻稱夫的庶母為少姑);少妻(妾);少子(最小的兒子)
4、幼年
如:戰國 孟子《孟子》: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意思是人在年幼的時候,愛慕父母;懂得喜歡女子的時候,就愛慕年輕漂亮的姑娘。
5、年輕人。與“老”相對 [young man]
如:壹家老少三代;男女老少;少色(少年的氣色);少年子(古稱青年人)
6、副職;輔佐
如:少正(古代官名。為大官的次官);少府(古官名。秦、漢相沿均為“九卿”之壹。東漢時掌管官中服禦諸物、寶物、珍膳等等);少內(漢代掌宮中財物的官吏);少公(唐代縣尉的別稱);少尹(明、清時州縣輔佐官如縣丞、典史、吏目等的別稱);少使(漢宮中女官名)。今又指軍銜在同等級中較低的。如:少將;少校;少尉
7、少爺
如:闊少;惡少;少東人(少東家,奴仆對家主兒子的稱呼);少君(對別人兒子的尊稱)
百度百科-少
6. 文言文的內容和解釋就是文言文..但是還要解釋..越少越好..什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
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⑧;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⑨。
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⒀,是謂大同⒁。 ①選自《禮記·禮運》。
《禮記》,儒家經典之壹,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49篇。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 *** 。
與,通“舉”。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壹個“子”也是動詞。
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 矜,通“鰥”。
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
⑦〔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⑧〔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意思是,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壹定要自己私藏。 惡,憎惡。
⑨〔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壹定為自己謀私利。⑩〔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 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外戶〕泛指大門。⒀〔閉〕關閉大門。
⒁〔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會準則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有的,把有賢德。 有才德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養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
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
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卻不是為獨自享用;憎惡那種在***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壹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
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所以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7. 求10篇 字數較少的 文言文 原文 翻譯 字的解釋是不是要這樣的內容,網上有啊.只是要自己整理壹下.
片段文言文翻譯
1、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則,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壹,卻只漫浪①。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d~y,=-
註釋①漫浪:隨隨便便。②急:要緊。\
譯文壹般情況下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裏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壹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裏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麽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麽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壹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壹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2、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①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②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U平公曰:“善哉!”P{fYY
註釋①秉燭:點燭。當時的—燭,只是火把,還不是後來的蠟燭。②盲臣:師曠為盲人,故自稱。Bj
譯文晉平公同著名的音樂家師曠閑談。晉平公嘆了口氣說:“我今年已經七十歲了,很想學習,但恐怕太晚了。”師曠笑著說:“妳為什麽不點起蠟燭呢?”晉平公沈下了臉,不高興的說:“哪有身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師曠連忙起身下拜,謝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聽人家說,少年時好學,如同初升的太陽壹樣陽氣充沛;壯年時好學,如同中午的陽光,還很強烈;老年時好學,只像蠟燭照明壹樣。但是,點亮蠟燭走路,與摸黑行走相比,那壹個(更好)呢?”平公壹聽,連連點頭稱贊:“說得好。”
3、動筒①嘗於國學②中看博土論難③雲:“孔子弟子達者有七十二人。”動筒因問曰:“達者七十二人,幾人已著冠④?幾人未著冠?”博土曰:“經傳無文。”動筒曰:“先生讀書,豈合⑤不解孔子弟子著冠有三十人,未著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據何文,以知之?”動筒曰:“《論語》雲:‘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無以對。]
註釋①動筒:人名。②國學:京師官學的通稱。③論難: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辯論。④著冠:成年。⑤豈合:怎麽能。aa/Yv
譯文動筒曾經在國學中聽見博士辯論說:“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個人。”動筒於是就問:“有名的七十二個人,幾個是成年的,幾個是未成年的?”博士說:“書上沒有記載。”動筒說:“先生讀書,怎麽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