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湧水鄉風景如畫。它以“八大景”和“八小景”而聞名。
這八個著名景點是:東海漁歌、南潭雲海、西苑夜市、北衙芭蕉雨、魁樓夜景、花橋佛寺、白鶴榕蔭、歸義鐘。
東海於戈
麻湧面朝東方而立,住在海邊。“東海”(當地人傳統上稱之為“東海”)之名由此而來。這個海陣是東江,有獅子洋,魚產量很豐富。所以土著人地理位置優越,很多人從事捕魚。漁船密密麻麻,星羅棋布。每當夕陽西下,漁船三三五五地繼續歸家,隱隱約約有歌聲,由遠及近,由疏至密,匯聚成壹首海上歌,以此消除壹天辛勞的勞累。其間,有人唱著無厘頭的歌;有的唱著搞笑的鹹水歌;也有兩對情侶在歌中互答,從而形成戀情。晚上,歌手越有活力,聽者越感動。
南壇河運
南壇,位於麻湧南部,曾經是壹個基地。但此地南接蛟塘(原番禺),廣接萬傾沙。從這個基地俯瞰,壹望無際的稻田真的是田野和建築,其面積之廣,眨眼之間難以估計。尤其是秋天成熟的時候,登高望遠,只見黃道熟了,金光閃閃,與絢爛的晚霞相得益彰。真的是由蓮蓬、入蓮的雲朵、蓮蓬的交織、田裏金黃的稻子、天上彩霞組成的奇觀,讓觀者心曠神怡。他們怎麽能突然離開呢?
西苑夜市
西苑市場位於麻湧五元坊(今馬泗四小周圍),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當時麻湧商埠的集散地。此時麻湧地區初具規模,宗族聚落初步確定。人們有必要選擇壹個地點來建立壹個市場。西苑公園開放後,店鋪多,魚蝦肉攤多,食品加工店、手工作坊、餐館紛紛設立。商人、購物者和喝茶的人聚集在這裏。每當夜幕降臨,漁民返鄉,外國貨船靠岸,提著鍋去占便宜,市場上討價還價,小販叫賣,餐館裏傳來陣陣笑聲。燈光紅綠相間,呈現出壹派熱鬧繁榮的景象。這是西苑夜市的美麗風景。
市場東臨袁莎、慈悲、任棟;南部東野鄉(軍城:馬鹹二村);北通崇仁廣場、東寧廣場、市心坊、西寧廣場;席暉河的第五流和第三水系匯入珠江,蜿蜒暢遊,水陸四通八達,是壹個獨特的商業之地。
隨著麻湧人口的增加和地理環境的改善,清順治二年(1645)市場遷至麻湧崇仁坊。從那時起,西苑市被馬援市取代。
北亞香蕉雨
北衙吉焦,位於麻湧北部。此地得天獨厚,土壤肥沃,出產香蕉,是麻湧特產中的精華。這裏的風景美麗而獨特。外人知道芭蕉葉可以遮擋陽光,卻不知道它在雨中滑稽,毫無魅力。真的,不下雨,但是下雨的時候,樹葉在風中搖曳,迎著落下的雨滴落下聲音,像壹支大型交響樂團,熟練地演奏著清脆悠揚的鋼琴曲,像山川河流,扣人心弦。但有時風滿雨晦,發出怨、慕、泣、撕之類的哀嚎聲,余音不絕,感動著漂泊的秋思,感動著詩人優雅的吟頌。此時此景,自然讓人想起那首著名的古詩“芭蕉應雨而不晴”和著名的廣東歌曲“雨打芭蕉”。面對美麗的風景,如何表達我的感受。然而壹場雨過後,整個香蕉林煥然壹新,千葉在清新的空氣中,綠意欲滴;帶著雨滴的紅蕾含苞待放;雨後的嫩芽像蘑菇壹樣,扶搖直上,分外妖嬈。沒有雨水,就無法形成這種自然而美麗的畫面;沒有雨水,就不可能四季常青,芳香四溢,享有“嶺南好果”的雅稱。雨來了,風格煥然壹新。
魁樓王灣
魁樓,位於馬四東南,建於明八年(1654)。蕭壹夫用文官封武,為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晚年厭倦政治,回到家中。他自由地建造了這座大樓。這座建築原本有四層樓高。雖然沒有地方讓冠軍踢水桶,但它有壹個僻靜的地方欣賞風景。樹下有壹個花園,兩旁是亭子樹。大師經常在這裏引經據典,賞花賞魚,安享晚年,直到65歲去世。後來到了明末。該建築被列為麻湧八景之壹。每當太陽落山的時候,妳只要爬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這和古代人登上嶽陽樓,感到輕松愉快,忘記了壹切侮辱,灑下清風,令人心曠神怡。擦擦眼睛,東南方壹瞥,卻是水和水的獅子洋,遼闊無邊的懸崖,蔚為壯觀;黃昏中隱約可見雲深處的蓮花山,黛黛生動;蓮花塔,如天之柱,巍然屹立,有“欲與天爭”之勢;壹隊隊銀鶴自東向西,穿插在薄暮的雲間,正是“薄暮的雲與歸來的鶴在齊飛,碧水* * *天壹色”。遠遠望去,左邊是南壇的糧雲,右邊是北衙的芭蕉雨,遠遠相映,東海有悅耳的漁歌,別有壹番韻味。
華僑佛寺
華僑佛寺位於麻湧馬援市中心,被壹棵古老的大榕樹所覆蓋。佛寺裏人來人往,香火很旺。相傳明代大中丞、蕭壹浮考中進士時,也曾來此拜佛。從此,佛寺的榕樹蔭成了壹景。後來明朝末年,公元1646年,在小佛寺前修建了壹座大木橋,橫跨壹條河的兩岸,以方便連接東西兩岸。這座橋剛建好的時候,原本是壹個寬大的木質橋面,線條很粗,呈核心形狀;橋柱上端也刻有花紋,故稱“花橋”,又稱“佛寺橋”。民國24年(1935),此橋由木橋改造為鋼筋混凝土橋。完工那天,太公開始拖著孫過橋,為他開路。佛寺建築的影子在1943年馬援市第二次火災中被毀,而由“花橋”改造而成的鋼筋混凝土橋則在1995年因建國後鄉鎮建設的需要而被拆除。
義鐘
歸義寺位於麻湧(今馬思齊廣場)曠野。尼姑庵的名字叫“歸義”是有原因的。明朝末年,大中丞蕭壹夫有個女兒,很孝順,但她是個寡婦,長期住在父母家。她永遠不會嫁給她的父母。有壹次,傅毅從北京請假回家,女兒跪下請了壹天假:“我兒願為尼剪發,求父母就近擇地建個安堂,讓我兒在此安身立命,靠我佛,既可喜慶,又可共親。”賈的誌向是選擇在荒園附近修建這座寺廟來實現它;並親自命名為“歸義寺”。從此,晨鐘敲響,引人深思。寺內佛像金碧輝煌,香火鼎盛。建國前,有幾個尼姑住在這裏,乞討占蔔,悼念死者,做事情。土改後,尼姑已經世俗化。尼姑庵在“文革”中被拆除,改建為馬寺第四小學。小八井名聲在外:壹樹兩縣,壹河兩岸,馬援古寺,自上而下召喚,輔魚穿透,遠眺高墩,白芨橄欖,淡泊木棉。
綠廊
在古樸的麻湧水鄉,每個村莊的河邊,都有遮陽棚遍布河頭,甚至香蕉地裏的河邊,形成了水鄉的壹大特色。
過去,尤其是夏天和秋天,人們工作後回村時都要去涼棚休息。有的睡得爽,有的坐在壹起,聊種植生產,交流經驗;有的說路邊笑話或聊今昔;有的彈壹曲,唱壹曲,娛樂身心,消除勞動疲勞,真是村民尤其是男人們納涼過夜,談天說地的公共場所。同時,也需要人們看管農用船和農具;這也是壹個很好的地方來照看孩子和學習在壹條河的源頭遊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