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的表演方式介紹如下:
相聲、評書、評話、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揚州清曲、東北大鼓、溫州大鼓、膠東大鼓、湖北大鼓、山東快書、快板書、鑼鼓書、萍鄉春鑼、四川金錢板、山東琴書、徐州琴書、恩施揚琴、武鄉琴書、安徽琴書、貴州琴書、雲南揚琴、二人轉、十不閑蓮花落、寧波走書、鳳陽花鼓、車燈。
曲藝作為說唱藝術,雖有悠久的歷史,卻沒有獨立的地位。在中華藝術發展史上,說唱藝術曾歸於"宋代百戲"中,在瓦舍、勾欄(均為宋代民間演伎場地)表演;到了近代,則歸於"什樣雜耍"中,大多在諸如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徐家匯、天津的"三不管"、開封的相國寺等民間娛樂場地進行表演。
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給已經發展成熟的眾多說唱藝術壹個統壹而穩定的名稱,統稱為"曲藝",並進入劇場進行表演。
曲藝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古代,中國民間的說故事、講笑話,宮廷中俳優(專為供奉宮廷演出的民間藝術能手)的彈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藝的藝術因素。
到了唐代,講說市人小說和向俗眾宣講佛經故事的俗講的出現,大曲和民間曲調的流行,使說話伎藝、歌唱伎藝興盛起來,自此,曲藝作為壹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開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說唱表演有了專門的場所,也有了職業藝人,說話伎藝,鼓子詞、諸宮調、唱賺等演唱形式極其昌盛,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耐得翁的《都城紀勝》都對此作了詳細記載。
明清兩代及至民國初年,伴隨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城市數量猛增,大大促進了說唱藝術的發展,即壹方面是城市周邊地帶賦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說唱紛紛流向城市,它們在演出實踐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蓮花落、鳳陽花鼓、霸王鞭等;
壹方面壹些老曲種在流布過程中,結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點發生著變化,如散韻相間的元、明詞話逐漸演變為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
這壹時期新的曲藝品種,新的曲目不斷湧現,不少曲種已是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曲藝品種,大多為清代至民初曲種的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