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為什麽總有些人喜歡開“地圖炮”?

為什麽總有些人喜歡開“地圖炮”?

清明小長假結束了,小夥伴們都去哪裏浪了?

旅遊嘛,無非是感受壹下當地的風土人情,吃吃喝喝慢慢走,換個地方發發呆。

作為千年宅女的B姐終於出門見見世面了,訂了去上海的機票,愉快地玩耍了幾天。

“什麽?妳去上海玩了?妳不知道 上海人很排外,歧視外地人 的嗎?他們 刻薄、小氣、自大 ,相處起來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好友S君忍不住開啟了吐槽模式。

當然,身為從小在帝都長大的南方人,B姐深刻地感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地圖炮”,對於這樣的地域歧視早已習慣了。

除此之外,當然還少不了日常的“撕逼”大戰。比如:

# 豆腐腦是甜的還是鹹的 #

# 粽子是甜餡兒還是肉餡兒 #

# 番茄炒蛋到底加不加糖 #

這明明都是些 “關妳屁事”“關我屁事” 的問題,為什麽會上升到“地域歧視”的層面?壹定要拉開陣營,分出個對錯?

網絡上但凡是個涉及地域歧視的帖子,河南人必定躺著也中槍。

當然,被“區別對待”的不僅僅是河南人,長期以來,北京人、上海人、廣東人、東北人都被扣上了各種偏見的帽子。

地域歧視是中國特色現象嗎?非也。外國人也具有極強的地域情結。

所以,地域歧視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是難以完全避免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的存在。

什麽是“社會刻板印象”?

例如:

妳看, 我們習慣了用標簽化的描述來形容自己或是他人 ,而這也逐漸形成了社會刻板印象。

我們往往會通過這類描述來對某個我們不熟悉的社會團體進行最簡單的認識,雖然有利於對某壹群體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產生偏差, 造成“先入為主”的成見 。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畢竟,#豆腐腦鹹甜之爭#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關註度曾壹度超過了#建黨偉業#,引來幾十萬網友圍觀。

不同的群體會形成不同的社會記憶,這種記憶會通過笑話、誤解、謠言等口述記憶得以保存和表現。

比如:

↑ 段子看看就好,不代表作者觀點,認真妳就輸了,就醬(攤手.jpg

在信息時代, 人們特別容易喪失自主思考和判斷能力,對許多事物往往缺乏獨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斷 ,從而形成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現象。

而這些段子的傳播性極高,又會加深人們已經形成的偏見。媒體在新聞報道時選擇性的強調地域背景,同樣會助長刻板印象的形成。

什麽是“社會認同”?

人們經常依靠其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應該怎麽做,樂於參照周圍相似的人的行為。

比如:經典的“電梯從眾實驗”。

當妳進入電梯後,發現所有人都是背朝電梯門時,妳會有怎樣的反應?(哈哈哈,真的是看壹次笑壹次)

又比如:當微博上出現口水戰時,必然會出現至少兩方陣營進行罵戰,用各種論證來證明己方是正確的。然後便是壹窩蜂的狂贊頂,不亦樂乎。

當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時,沒有誰會太認真。

人們只需要壹點點借口就可以形成群體,並開始歧視不屬於這個群體的其他人。

所以無論是“地圖炮”還是“地域歧視”現象,其實都體現了人群對社會認同的渴求。

人們通過不斷強調“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差別,來強化自我認同。

因為在人們心中,並沒有壹個進行自我認同的“標準”。沒有標準就無所謂“認同”,但是缺乏對自身的認同又會讓人失去“安全感”。

在缺乏標準的前提下,只好去和別人比較,從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恰恰是這種比較,能夠給他們帶來滿滿的優越感: 我們是很棒棒的呢!

偏見是壹種負面態度,歧視是壹種負面行為。By. 戴維 · 邁爾斯

正如社會心理學家邁爾斯所說,偏見是壹種負面的態度,會讓妳對某件事產生負面的評價和看法。

壹旦升級到歧視的層面,就會通過壹系列的行為表現出來。包括: 排外、罵戰、言語甚至身體攻擊、面臨人際關系危機、找工作碰壁 等等,這會給當事人帶來身心的雙重打擊。

這讓我想起黑格爾曾經講過的壹個故事:

假如壹個人老是生活在 指責、緊張、鄙夷中 ,往往會 自甘平庸,心理變態,仇視社會 。壹句飽含愛心的話,則可能引導他走向人生正途。

B姐是個不太喜歡跟人爭辯的人,所以每當有“撕逼”大戰時,都習慣默默地觀戰。

遇到分歧時,我總是會想起伏爾泰的名言: “我不同意妳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妳說話的權利。”

不要在不了解的時候妄下結論,多壹些理解,世界上會少很多隔閡。

嗯,腦子是個好東西

希望每個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