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壹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要運用這種“手腕”。它是這樣壹種力量:在領導者方面,表現為親和力、感召力;在被領導者方面,表現為對領導者發自內心的心悅誠服的追隨和獻身精神。
作為壹個管理人員,壹定要修煉自己,培養自己的個人魅力,讓追隨者更多。
在個人形象的塑造上,也有成敗各具的典型。尼克松就是其中之壹。
尼克松是壹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美國總統。他在20世紀60年代曾兩次競選,壹敗壹勝,在塑造個人形象上有過深刻的教訓。
1960年底,身為***和黨總統候選人的尼克松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肯尼迪為了角逐總統寶座,進行了激烈的競爭。尼克松絲毫沒有把對方放在眼裏,自以為勝券在握。因為尼克松當時是艾森豪威爾的副總統,早就成為美國公眾熟識的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他反應敏銳,富有政治經驗,而且極善言辭,在競選前的民意測驗中,尼克松又以50%對44%的多數票稍勝肯尼迪壹籌。
正當尼克松憧憬當上總統的美好前景時,肯尼迪卻在精心策劃擊敗尼克松的行動。肯尼迪及其助手知道,尼克松平時就不註意風度儀表,恰好不久前發生的車禍中又被撞傷了膝蓋,使他看上去身體消瘦單薄,眼窩下陷,疲憊憔悴,萎靡不振,顯得比實際年齡要大許多。肯尼迪知道,他們必須面對7000萬電視觀眾展開辯論,而且將第壹次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向全國展示雙方在辯論中的風采。肯尼迪及其助手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精心籌劃了肯尼迪在辯論中的形象,以顯示他高大魁梧、英俊瀟灑、氣宇軒昂的個人形象。
然而尼克松卻過於自負,他拒絕了公***關系和電視顧問為他提出的補救措施。結果在公開的辯論中,尼克松和肯尼迪的個人形象形成鮮明對照:壹個是面容憔悴、表情呆板的政治家;壹個是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政治家。肯尼迪看到這個結果後非常高興,立即斥巨資在電視臺反復播出辯論實況錄像,以求在正式投票前的輿論中占上風。由於這是美國歷史上第壹次電視辯論,所以公眾關註的焦點不在雙方的政見,而在他們的風度儀表和個人形象上,結果肯尼迪以49.9%對49.6%的微弱優勢獲勝。
尼克松失敗之後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自己本來具有政治上的優勢,卻敗給了經驗不甚豐富的肯尼迪。在競選策略中,肯尼迪顯然是占了公眾形象先聲奪人的便宜。這在電視媒體日益發達的條件下,其重要性被自己忽略了。
當1968年再度競選總統時,尼克松汲取了前次競選失敗的教訓,他雇請了大批公***關系專家為自己設計電視形象。在選舉前,尼克松就制作了壹個特別節目,在這個節目中,尼克松自然而輕松地回答選民提出的各種問題,其實在回答問題的背後,尼克松的助手們早已為他準備好並且幫助他認真排練過對各種問題的回答。當選民們提出問題時,尼克松的助手們先把它復述壹遍,看起來好像是把問題復述得明確壹些,以便電視觀眾聽得清楚,實際上是引導尼克松把它納入預定好的對現成問題的答案。所以,尼克松對每個問題的回答,都讓選民們感到滿意。
電視是壹種很有效的誘使選民們投票的傳播媒體。這壹次,尼克松成熟政治家的形象,在他從容鎮定和近乎悠閑的回答選民問題中得以充分體現。尼克松自信和優雅的神采從電視屏幕上傳遍了每個選民的家庭。他們邊看邊議論,認為這就是他們可以信賴的總統形象。自然,尼克松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美國第37屆總統。
後來,壹個外國評論家在評述尼克松兩次總統競選策略的得失時意味深長地說:壹個現代社會的領導人,在個人形象上也應該是成功的。
作為企業的領導人,培養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培養自己的形象,這樣才能為成為壹個成功的管理者增加砝碼。如果管理者未能很好地運用這種“手腕”,就很有可能在員工的心目中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