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刻鏤花,在有紙以前就已經不乏,如漢代的金銀箔刻花。但確切意義上的剪紙,當然是在有紙以後。我國是發明紙的國家,早在西漢時代已開始造紙。至此,利用
紙便於剪刻鏤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紙藝術,隨之在民眾之中產生。然而,目前發現最早的剪紙實物,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西元386壹
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采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與今天的民間團花剪紙極其相似。
唐代以後的剪紙實物已屬罕見。有皮革刻花冠飾和漏版印花圖案可作佐證。宋代出現了行業性質的剪紙和用於工藝裝飾的剪紙,其較為多見的例子是吉州窯宋代瓷器
上的剪紙紋樣。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紙制作皮影的,稱為『紙窗影子』。現在某些地區仍有類似皮影風格的剪紙,可見這兩種相近似的藝術形式相互間的影
響和匯流。明清剪紙傳世作品有刺繡底樣、扇面裝飾、窗花等,風格趨向精細秀麗。俗中求雅。
由於剪紙只是應民情風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歷史時期面貌的作品傳世。我們不妨從歷代的典籍載記和文人的字行中,尋到壹些蛛絲馬跡。 『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 ----- 唐·杜甫《彭衙行》
『樓金做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 唐·李商隱《人日》
『吳越踐王於行吉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 五代《武林梵誌》
『向舊都天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 -----』 周密《誌雅堂雜鈔》
『嘉靖中制夾紗燈,刻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罩色,熔蠟徐染,用輕紹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芳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 明《蘇州府誌》
『石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柳,罔不入神……』 ----- 清《保定府誌》
我國長期民情風俗的穩定和許多邊遠地區文化上的封閉,剪紙的某些紋樣還較為可信地保持著初始的基本形態在民間流傳。如壯甫詩中提到的陜西白水等地壹帶的招魂剪紙,至今仍在那裏仍可見類似形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