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禹治水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征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壹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2、鯉魚跳龍門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裏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壹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裏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
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壹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麽高,怎麽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壹試。”
只見它從半裏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壹躍,壹下子跳到半天雲裏,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壹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壹眨眼就變成了壹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壹個個被嚇得縮在壹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壹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妳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妳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壹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壹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3、李闖王渡黃河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陜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怎麽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壹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壹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壹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壹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裏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壹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壹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
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壹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壹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4、望洋興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裏有壹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訴他:“妳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那人說:“別說壹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妳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壹亮,海神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壹片,無邊無涯。
他呆呆地看了壹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壹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
5、三國家門而不入
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第壹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降臨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並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裏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