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數學家的故事(10個)

數學家的故事(10個)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壹卷、《重訂策算證訛》壹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壹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壹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是壹種棒狀的計算工具。壹般是竹制或木制的壹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制成的,不用時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裏,使用時在特制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壹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壹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壹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壹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壹座迷宮,只要妳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壹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妳興奮不已,妳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裏,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鉆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壹。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壹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壹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壹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壹屆兩個班學生***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壹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麽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紮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裏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壹,在中國還是壹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采,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裏。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裏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臺。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壹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妳們這裏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壹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壹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壹位女數學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於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壹個藝術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她從小耳濡目染,聰明好學,畫感、樂感很強,祖父和父親特別喜歡她。讀小學和中學時,她不偏科,文理兼優,這些對她後來從事數學事業幫助很大。

胡和生雖然愛好廣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為壹位畫家,而是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抗戰勝利以後,胡和生考進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又報考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調整,蘇教授與她轉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復旦是以蘇步青為首的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策源地,人才濟濟,加之老壹輩數學家的鼓勵指導,同行的互勉競爭,托著這顆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裏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征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壹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意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這個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壹書中,受到同行稱贊。她早期在我國最高學術刊物之壹《數學學報》上發表了《***軛的仿射聯絡的擴充》(1953年)、《論射影平坦空間的壹個特征》(1958年)、《關於黎曼空間的運動群與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論文。至今,她發表了七十多篇(部)論文、論著。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範場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樹,成為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和知名度的女數學家。她的壹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寫的專著《孤立子理論與應用》,發展了“孤立子理論與幾何理論”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與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4年起擔任《數學學報》副主編,並擔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我國數學界的“陳省身數學獎”的評委;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至今選出來的數學家院士,只有胡和生壹人是女性。

華裔算傑張聖蓉

張聖蓉1948年生於陜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臺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鐘。張聖蓉中學畢業後考入著名的臺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於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函數”是數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壹位著名數學家說過“函數概念是近現代數學思想之花”。它的產生、發展實質上反映了近現代數學迅速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與函數論、解析數學的發展相輔相成。張聖蓉選擇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前沿分支之壹“函數論”作為攻讀對象。她的導師是壹位著名的函數論世界大師,她要同函數論專家壹道去摘取函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張聖蓉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從此在美國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工作。她對函數論中復平面上的解析函數、多復變函數以及有界函數的解析函數的逼近等高深領域都有涉獵,1976年,28歲的張聖蓉通過對道格拉斯函數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現的這類函數特征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張聖蓉壹鳴驚人,1977年又撰寫出另壹篇令函數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了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壹個未發現的難題。在清壹色的男數學家主導的函數論領域,她確立了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