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文言文的古代笑話

文言文的古代笑話

[編輯本段]題目註音

兩小兒辯日 (liǎng xiǎo ér biàn rì)

[編輯本段]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我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乎?”

[編輯本段]註釋

東遊:到東方遊歷。

及:到。

辯鬥:辯論,爭勝負。

故:原因,緣故。

以:以為,認為。

去:距離。

車蓋:車篷,用來遮陽擋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則:就。

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為:同“謂”,說。

滄滄涼涼:清涼而略帶寒意。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湯:熱水。

決:決斷,判定。

孰:誰。

汝:妳。

知:同“智”智慧。

[編輯本段]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學,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壹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壹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第壹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車頂蓋般大,到了正午看起來就像盤子壹樣,這不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壹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涼的道理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妳知識淵博呢?”

[編輯本段]讀法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編輯本段]科學解釋

原因根據不同感覺來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正確。

《兩小兒辯日》裏的壹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 另外壹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 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麽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麽回事?

壹種觀點是:早上地球表面有雲氣,透過雲氣來看太陽,就顯得太陽大。中午雲氣消散,就顯得太陽小,其實太陽的大小並沒有變。

另壹種觀點是:太陽高度不同,大氣折射率不同,早上太陽高度角低,折射率大,所以太陽看起來大。

還有壹種觀點是: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沈沈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壹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還有,中午較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較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麽呢?

中午時較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裏、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較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壹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

《列子》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著。禦寇是戰國時期道教代表人物之壹。

《列子》本來是列子(戰國初期鄭國人列禦寇)、列子弟子、列子後學著作的匯編,約在戰國 後期成書。秦始皇焚書坑儒,《列子》被禁。漢初崇尚黃老,《列子》得行於世。漢武帝獨 尊儒術,罷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間。漢成帝求遺書於天下,劉向將《列子》編成八篇, 藏於內宮秘府。東晉時,張湛撰《列子註》問世,《列子》得以廣泛流傳。《列子·湯問》是_列子_所輯註,裏面具有許多_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編輯本段]人物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兩小兒:聰明可愛,善於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還敢於爭辯。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漢族。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壹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壹子,其妾生壹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泥鰍山;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壹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壹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壹,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壹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