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壹種祭祀天地神的禮儀活動,“封”就是在泰山上堆土為壇,在壇上祭祀天神,報答上蒼的功績;“禪”是在泰山之前的梁父、社首、雲雲等小山上掃開壹片凈土,在凈土上祭祀土神,報答後土的功績。《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帝王登封泰山,被視為國家鼎盛的象征,本人的“真龍天子”身份也可得到“天地”確認。所以,作為泰山特有的壹種文化現象——封禪,實質上是在封建社會裏,封建帝王強調君權神授的壹種政治手段。 封禪泰山,源於原始社會時期東夷人對自然山川的崇拜,是壹種原始的祭天儀式。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管子·封禪》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書虛》中記載:“為王太平,開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經司馬遷確認,有十二位遠古帝王曾先後封禪泰山,他們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2003年,考古工作者對位於泰山南麓、大汶口鎮馬家大吳村北的雲亭山遺址進行考察時,初步認定雲亭山即是《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封泰山,禪亭亭。”的亭亭山。 早在春秋時期,封禪泰山就已經成為齊魯方士們心目中聖明帝王所必須舉行的國家大典。他們認為,天下最重要的大山有五座,稱為五嶽;其中泰山最高,為五嶽之首。泰山最高,自然離天最近,新的統治者必須要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才能得到天帝的認可,成為天下新的君主。為了給自己找根據,他們還偽造了壹套上古三皇五帝、堯舜禹都曾封禪的傳說。應該說,齊魯方士、儒生的這種理論,在泰山南北的齊、魯兩國深入人心,已經形成了***識。據《管子》記載,齊桓公經過“九合諸侯,壹匡天下”,開創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偉業之後,躊躇滿誌的想去封禪泰山,結果被壹代名相管仲制止了。管仲認為以前帝王封禪的時候,東海出比目魚,西海現比翼鳥,祥瑞之物到處可見;而現在鳳凰不來,麒麟未至,祥瑞尚未出現,還不到封禪的最佳時機。齊桓公只好聽從了管仲的勸諫,放棄了封禪。據說孔子也承認“封泰山禪乎梁父者七十余王”,但他認為從西周以後卻還沒有壹位君主有這樣的資格。魯國的季孫氏執掌大權後,野心膨脹,也學著古代帝王的樣子到泰山去祭天,結果被孔子大大的嘲弄了壹番。 從秦朝開始,歷代封建帝王對封禪泰山都十分熱衷,非常重視。先後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帝王封禪和朝拜泰山。元明以後,封禪泰山的活動漸趨冷落,封建帝王將封禪改為了祭祀。乾隆帝就是祭祀泰山的“積極分子”,曾十壹次朝拜泰山,並六次登上岱頂。歷代帝王通過封禪、朝拜、祭祀泰山,樹立了自己的至尊地位,鞏固了封建統治,泰山也逐漸被擡高到無比神聖的高度。在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的活動中,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漢武帝的封禪。 秦始皇是第壹個到泰山封禪的封建帝王。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公元前219年,剛剛當了三年皇帝的秦始皇嬴政,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東封泰山的活動。他先到了嶧山(今山東鄒城市境內),立石歌頌自己的功德,然後來到泰山腳下,召集齊魯儒生博士70多人,商議封禪大典的具體儀式。結果儒生博士們眾說紛紜,討論了大半天,也沒個結果。壹氣之下,剛愎自用的秦始皇幹脆貶退了那些迂腐的儒士,自己親自帶著文武大臣上泰山,按照自己設想的儀式去封禪。他首先開辟山路,從泰山之陽登上了山頂,刻石記述自己的赫赫功業。采用秦國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完成了“封禮“(此刻石是中國最早的刻石,現存岱廟東禦座大殿露臺前西側,為國家壹級文物。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為秦始皇所刻,***144字;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年刻制,***78字,均為李斯所書。現僅存秦二世詔書10個殘字,又稱“泰山十字”。);然後下山,“禪於梁父”,完成了“禪禮”。為了怕齊魯儒生笑話,又對封禪泰山的祭禮和祭文秘而不宣。 除了秦始皇封禪以外,歷史上幾次有名的封禪活動主要有: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奉高縣。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冬,武帝南巡。次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春月還至泰山,四月封禪。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正月,武帝東巡海上。四月還至泰山,舉行第三次封禪。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三月,武帝至泰山舉行第四次封禪。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三月,武帝至泰山,舉行第五次封禪。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武帝由鉅定還至泰山,舉行第六次封禪。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余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裏,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裏處建圓丘狀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四制。封禪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壹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銘》,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颋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從以上可以看出,封禪活動是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皇權、統壹思想、粉飾太平的壹種政治手段,而綿延數千年不衰的封禪文化也是中國政治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
參考資料:
/%D1%EE%B2%A9%CA%D3%D2%B0/blog/item/d682dc5cc18fce43faf2c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