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舉壹些逆境中才能的例子,因為人在逆境中壓力自然很大。
就人才成長的情況來說,可以分為順境和逆境。順境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有利於人才的成長,但逆境往往是人才經常遇到且必須正確面對的情況。中國古代很多思想家都認為“難於上青天”,魏學派甚至說:“逆之則生,順之則亡;逆為聖,順為狂;草木不霜雪,事業不固;人若不憂,則不智。”他認為只有逆境才能造就成功,這是非常片面的。但逆境中成功的現象,在正氣中體現了某種規律性,這是不爭的事實。
壹、人才不良成長的原因分析
(壹)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政治制度。
時代可以造就英雄,也可以扼殺和阻礙某些人才的進步和湧現,造成人才成長的逆境。太平盛世對軍事人才需求不足,不利於人民軍事人才的發展,是軍事人才成長的社會“逆境”;在社會革命、武裝鬥爭或世界解體的時代,有軍事才能的人應運而生,以顯示自己的抱負。但在這個時代,擁有科技天賦和文藝特長的人才,往往面臨著讀書報國無門的不利局面。可見,“現狀”對特定人才的成長也有不利的壹面。
從人類經歷的五種社會形態來看,封建制度和神權政治是最不利於人才成長的,對人才的摧殘也是最大的。中世紀的歐洲,軍事人事制度以封建門第為中心,軍官地位是少數貴族的世襲特權,堵塞了大量平民及其子女成為軍官、展示和發揮軍事才能的渠道。隋唐以後,中國的科舉制度實際上是壹個限制人們充分發揮才能的陷阱。廣大勞動者因為生活,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不可能參加科舉,也不可能脫離職業。明清時期用八股文來選士,考生只能畫壹瓢,替古人說話,不能有獨立的思想。科舉制度成了束縛人成才的枷鎖。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才被埋沒在這種制度逆境中。
(二)落後的觀念和舊習慣。
我國歷史上的壹些舊觀念、舊習慣造成了種種逆境,至今仍束縛著人才的成長和進步。首先是關於論資排輩的習慣性逆境。壹個德高望重、才華橫溢的人能否進入他的位置,取決於他的資歷。“愚者賢者皆有資格”,升職必須“按資格排名,壹任接著壹任”。資歷淺的要服從安排,長年累月吃苦,甚至長期埋在土裏。二是嫉妒人才的人際逆境。在壹個充滿嫉妒的環境中,人才很難脫穎而出。即使有成績,也不會有成就感,反而會覺得“心動”。有些人不允許人才脫穎而出,甚至有些領導缺乏應有的氣度。他們寧願讓有才能的人白白被拋棄,也不願讓他們“露臉”,導致潛在人才“被龍卡住,與虎躺在壹起”。第三,封閉保守的社會、文化和心理逆境。中國的傳統文化把保守內向的心理性格視為自尊的美德。“聰明不如躲躲藏藏”、“不要教別人遊泳”之類的人生哲學,是出於所謂“自尊”的需要。比如,青年才俊對工作有建議和想法,有學術研究和見解,甚至對壹些權威結論有懷疑,但不露痕跡,因為壹旦鬧笑話,就會被羞辱,被輕視,失去“自尊”。如此壹來,有多少洞見被抹殺,又有多少創作可以胎死腹中?不恰當地強調自尊,無異於給自己制造精神枷鎖和心理逆境。
(三)人才發展不平衡。
在長跑比賽中,沖在前面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風阻或逆風。同理,人才的發展進步,壹旦某人成名,甚至成為公眾人物,社會和身邊的人對其關註度更高,對其期望更高,要求更苛刻,無形中形成了壹種壓力,也可以稱之為壹種“順境”。
還有壹種是馬太效應導致的逆境:由於人才成長的進度不同,走在前面的優秀人才容易得到組織和社會的認可,獲得榮譽和獎勵;那些不為人知的潛在人才,很難被認可,往往受困於“馬太效應”和逆境。“馬太效應”往往以犧牲潛在人才的發展為代價來促進優秀人才的發展,從而剝奪了潛在人才的發展機會和可能性。“馬太效應”通過這種“剝奪”機制,對潛在人才的成長起到人為制造逆境的障礙作用,不僅壓抑人才,也埋葬人才。
(四)人才的性格特征使之如此。
英國哲學家約翰·穆勒在《論自由》中說:“壹個有才華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有個性,只有這樣,他才能不適應社會準備的為數不多的模具,以省去他的成員們形成個人個性的麻煩而不感到受到傷害。”人才的這種鮮明的個性,往往是舊的傳統觀念、腐朽的社會制度、落後的習慣所不能容忍的。越是優秀的人才,越是要承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阻力。因此,個性鮮明的人才往往面臨社會逆境的嚴峻考驗,尤其是那些立誌摧毀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們要反抗腐朽的社會制度,他們的人格必然是當時社會所不能接受的。而如果歷史上的思想巨人、政治巨人都如此知足、順從,那麽他們所處的社會制度環境對他們來說就不構成逆境,但那樣的話,他們就不是歷史巨人了。同時,那些個性鮮明、鋒芒畢露的人才,有時也難免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壹些與之接觸的人,容易樹敵、記仇。此外,他們的才華出眾,也經常被人討厭。如果有壹些倔強和固執,就很難與周圍的環境協調。人才獨特的性格往往在自身逆境的形成過程中起到壹定的作用。
(五)客觀條件和人才地位使然。
逆境往往是由社會客觀條件、人才自身條件、人才在成長中的地位決定的。家庭出身貧寒,生活條件惡劣,是父母的社會地位造成的,無法改變;天災人禍,突如其來,無可奈何,不可抗拒;大病、意外殘疾、先天不足、身體缺陷是人生的不幸,誰也無能為力;人輕言輕語,沒有才華,只能默默等待機會;初來乍到,環境不利,人也不熟,還不能開始工作,只好從頭開始。各種風險、災難、貧窮、困苦、逆境所造成的逆境,是永遠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人有時候真的無法選擇自己的地位和處境。這是人在客觀世界中被動性的體現。
二、全面認識和辯證分析逆境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
在壹定條件下,逆境確實對某些人才的成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逆境中成為成功者,也不能以逆境中成功的現象來否定順境對人才成長的積極作用。因此,需要對逆境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有壹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和辯證的分析。
(A)逆境中布滿荊棘,但也包含成功的機會。
逆境對人才的成長確實有很多不利之處,但正如培根所說,“厄運中往往會出現奇跡”。逆境往往蘊含著創造奇跡、走向成功的大好機會。
古人說,禍不單行。壹個具有敏銳眼光和創新意識的智者,總能打破常規,在危機中看到機遇,找到轉危為安、轉敗為勝的對策。1791年深秋,法軍入侵荷蘭,荷蘭挖了壹條運河作為退路。就在他猶豫的時候,拿破侖得知樹上的蜘蛛吐出了很多網。根據知識和經驗,他判斷馬上會有寒潮來襲,於是下達了停止撤退,準備進攻的命令。很快,寒風凜冽,河水壹夜結冰。法軍跨過瓦爾河,壹舉攻占了荷蘭要塞烏得勒支,避免了壹場功虧壹簣。這是拿破侖在逆境中發現機遇的成功範例。黎明前特別黑暗,成功前特別艱難。在人才成長的過程中,只要在危機中堅持,熬過最困難的時期,那麽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機遇的光顧和奇跡的出現。
(二)逆境壓抑了人才,但也激發了人才成長的強大動力。
逆境給人才的成長制造困難,形成壓力和壓抑,使人才的成長受挫。但正如《菜根譚》所言:“逆境中,周身針滿貶低藥石,石之節不自知;繁華之時,盡賣矛膏骨而不自知。”如果長期處於繁華之中,就容易出現驕奢淫逸、奢侈懶散的現象。而人在逆境中,資源匱乏,精神壓抑,渴望成功,有強烈的成功學動機,所以往往能取得順境中難以取得的巨大成功。事實正是如此,有錢人家的孩子太多了,多到不成器。出身貧寒的人總是處於苦惱之中。逆境讓人別無選擇。逆境給人巨大的壓力,壓力能激發強大的動力。當然,這種能動作用主要取決於其中的成功人士所采取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逆境磨礪了人才,也磨礪了他們優秀的人格。
樹木受傷的部分往往會變得最堅硬。人才的成長也是如此。在經歷了逆境的痛苦和磨難之後,他們可以磨礪出優秀的人格。立誌成才的年輕人,如果能經歷壹段逆境,處於人生的“低谷”,將來無論遇到什麽意外和磨難,都有能力應對和承受。
年少時苦難磨礪性情,能抑濁揚大業。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因年輕時反對種族隔離而被捕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壹個荒涼的小島上27年,三個看守總是找借口欺負他。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南非總統。在監獄中守護他的三名警衛也被邀請參加他的就職典禮,曼德拉也向他們畢恭畢敬地致敬。如此寬廣的胸懷讓所有與會的政要和貴賓都肅然起敬。後來,曼德拉解釋說,他年輕的時候沒有耐心,脾氣暴躁。正是漫長的監獄歲月的悲慘經歷給了他思考的時間,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了如何應對自己的痛苦。苦難讓他清醒,讓他克服了人格的弱點,成就了他最後的輝煌。
傅雷曾說:“不經災難磨煉而超脫,是輕狂。”這句話非常深刻。逆境的壹個重要價值是使人學會控制自己的人格,適當張揚自己的人格,而不成為人格的奴隸,消除人格中的不良傾向,從而成為和諧發展、與社會交融的有用人才。
(D)逆境是不幸造成的,但也使人才得到升華補償。
生理學中的“補償功能”認為,如果人體某個器官發生病變或不完全,其他器官的功能就會相應加強,以彌補不足。比如盲人的耳朵特別靈敏,手和腳的觸覺特別優秀。他甚至可以通過聲音和觸覺分辨出人的臉和圖像。
補償原則同樣適用於身處逆境的人。斯蒂芬·霍金二十多歲就癱瘓了,後來甚至不能說話,但他創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史鐵生患有嚴重的腎病,但最終他成為了壹名偉大的作家。楊小凱遭受了十年監禁,但他也成為了國內外著名的經濟學家。貝弗裏奇說:“人們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完成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人們把這種現象總結為:因不幸而成功,因幸福而平庸。
三、逆境成功現象的現實啟示
(壹)在逆境中培養青年人才。
在人才成長的初期,少年成功未必是好事。宋代神童方仲永五歲就能寫詩,這是壹個傳奇。但在12歲的時候,因為富裕的環境,他變得“對所有人都漠不關心”。有時候,好的環境不利於人才的成長。“自古以來,大才多苦,偉人從來不多。”明朝的宰相張,從小就很聰明。在65,438+03歲時,他參加了鄉試,這使考官震驚。然而,當時的湖廣總督顧毓麟建議張最後壹個出場。他解釋說:“居正年輕,好學。我認為他是壹個有才華的人。如果太早開發他,很容易讓他自滿,毀了他的野心。如果讓他掉隊,雖然晚了三年,但會讓他看到自己的不足時更加清醒,督促他努力。”省長的眼光真的很有說服力。後來,張真正成為中興和明朝傑出的政治家。他在險惡的環境中堅持革新政治,具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頑強精神,這與他年輕時的逆境有關。
在逆境中培養青年人才,不是刻意制造“逆境”,而是讓年輕人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實際上是為年輕人創造更多鍛煉成長的機會和條件。
(二)提高逆境中人才的逆境商。
同樣面臨逆境,有的人跨越過去,大有作為;有些人,甚至壹些高智商人才,被困住,被淘汰。原因是他們缺乏應對逆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換句話說,他們的逆境商AQ相對較低。
逆境商AQ(逆境商數)指的是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化不利為有利的能力。如果逆境不可避免,危機不可逆轉,那麽面對現實就是唯壹正確的選擇。人在剛陷入逆境時,內心會有壹系列的憤怒和恐慌,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然而,AQ低的人很容易陷入其中,反復抱怨,憤憤不平,卻忘了尋求解決辦法。AQ高的人會在短時間內冷靜下來,審時度勢,理性分析判斷,走出逆境。這就是應對逆境的能力。逆商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它體現了壹種積極的價值取向。
逆境(AQ)和情商(智商)壹樣,不是天生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AQ。AQ的發明者保羅·斯托茲博士認為,應對逆境的能力可以分為四個相關因素——控制力、歸因力、延展力和忍耐力。控制是認清自己改變局面的能力;歸因是指承擔後果的能力;延伸是評估問題的嚴重程度及其對工作生活的影響;耐心就是意識到問題可能會長期存在,需要堅持壹段時間。培養逆境商,主要應該在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應對逆境的能力。
(三)註意逆境中的成功策略
壹個是在等待和忍耐中化逆境為逆境。逆境要忍耐,要冷靜,受委屈要坐冷板凳。這個時候就沒有機會了,需要冷靜觀察,隱藏實力。如果在逆境中誤判形勢,急於求成,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難和災難。面對逆境,只要沈著進取,就有可能在時機成熟時,化不利為有利,成為偉大的人才。
二是用樂觀超越逆境。這種心態來自於對事業的執念和追求所產生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是任何逆境都無法掠奪和壓制的。因為逆境已經存在,沒有必要急著改變現實,而是可以在精神上超脫現實,在對事業的堅持中繼續尋求最大的幸福。只有這樣,逆境消除之日,才可能是成功之時。
第三是積蓄力量和袖手旁觀突圍。面對逆境,也要講究頑強靈活的抗埋策略,做好長期艱苦的力量積累和突破障礙的思想準備。在條件基本具備的情況下,要突破逆境的束縛,有所作為。比如,當妳真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創新性的成就,卻被逆境所壓制和阻擋,妳就要有勇氣“突圍”,上演壹場大膽的搏殺——或者跳出圈子爭取外界權威的支持,或者爭取有效的“組織保護”,或者跳槽搬走。
(D)對人為災難的組織幹預
逆境能讓人成長,但不壹定能讓人成長。逆境本身並不能給人任何成就。壹般情況下,往往會破壞、扼殺、摧殘人才。
就組織而言,絕對不能以逆境成功為名,把人才放在逆境中,或者陷在困難中。不能把“逆境成功”當成教條,搞盲目的“逆境崇拜”。畢竟逆境中的成功是壓抑的,不利於天賦認知系統和身心氣質的健康發展。任何組織和領導者都應該對人才成長中的各種人為逆境進行必要的行政幹預和思想教育,消除造成逆境的不利因素。通過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諧的內部環境和適當的物質待遇,為人才提供更加良性的社會角色成熟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空間,讓人才遠離逆境的折磨和摧殘。這也是社會和諧、民主、進步和發展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