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文言文閱讀胡晉臣字

文言文閱讀胡晉臣字

1. 胡晉臣字子遠文言文翻譯答案

胡晉臣,字子遠,四川人。南宋紹興二十七年考取進士,擔任成都通判。制置使範成大向朝廷推薦他為“公輔”,宋孝宗召他到住處見面。面試題目為,目前的士俗、民力、邊備、軍政四方面存在哪些弊端。到中央秘書處試用,任用為秘書省校書郎,遷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輪流跟皇帝討論時政,討論三件事:壹,不疏忽講讀官,以仁宗為法;二,責成負責監督的官員以糾正官風,責成宰相來抑制官員對名利的追求;三,廣泛征求意見、掌握下面的情況,以消除可能存在的隱患。又深入討論了官員與皇帝的關系,皇帝看了這些出色的論文很激動。晉臣的口述更詳細,談到“兩稅折變”問題,皇帝臉色平和,久久地點頭表示肯定。

當時是丞相趙雄當政,皇帝親手下詔書到中書省要近臣的名單。晉臣第二天到中書省,趙雄問他來此做什麽,晉臣說:“皇帝反對弄權,丞相難道不知道?”隨即列舉重要的內容給他聽。皇帝對此事深有感悟,從此對身邊的官員要求更嚴。 晉臣以父母年高為由,請求調往地方任職,擔任了廣漢的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點刑獄,因老人去世需要守孝而辭職。服孝期滿又被皇帝召見,討論五件事,就是:“選將帥,增加國家財力,修水利,修訂選拔、任用官吏的條例,推行紙幣。”皇帝對身邊的官員們說:“胡晉臣的言論可行。”

後擔任度支郎,繼而提拔為侍禦史。當時朱熹任兵部郎官,因腿病沒有到任。侍郎林栗因與朱熹的論《易》觀點不合,上奏稱朱熹不到任是對皇帝的傲慢行為。晉臣上疏請求留下朱熹而不要任用林栗,獲得輿論的普遍肯定。

光宗繼位後,胡晉臣調任工部侍郎,加“給事中”,經常以“減少不必要的恩典、珍惜名節為重”,凡是那些不按常規經中書等省議定而由宮內直接發出詔令都扣押不下發,皇帝嘉獎他有原則性,拜為端明殿學士、簽署任用為書樞密院事。正式上朝謝恩那天,皇帝命他寫條文上陳軍政方面的利與害。既而前往重華宮朝拜前任皇帝孝宗,孝宗對他說:“現任皇帝提拔的二、三大臣,非常合我意,朝廷外面也沒有不同的意見。”晉臣拜謝。

再擔任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皇帝自南郊以後沒有親臨朝政,晉臣與丞相們同心輔政,內政外交都很安定。其所有奏章,以冬溫夏凊、昏定晨省為先,依次是親君子、遠小人、抑僥幸、消朋黨,真心誠意輔佐皇帝,處理事務井井有條,沒人知道皇帝不在。不久,死在位上,朝廷贈給“資政殿學士”名號,並追謚為“文靖”。

2.

是周敦頤傳!

原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壹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無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郡守李初平賢⑸之,語之曰:“吾欲讀書,何如?”敦頤曰:“公老無及矣,請為公言⑹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⑺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於令為憂,而又以汙穢善政為恥。歷合州判官,事不經手,吏不敢決。雖⑻下之,民不肯從。部使者趙抃惑於譖⑼口,臨之甚威,敦頤處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視其所為,乃大悟,執其手曰:“吾幾失君矣,今而後乃知周茂叔也。”

3. 文言文閱讀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

陳登雲的全文翻譯:

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禦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後改為山西巡撫。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雲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歷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後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幹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後有什麽事他幹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貴妃、鄭承憲都發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雲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後,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雲因而上疏說:“近來禦史官,壬午以前害怕 *** ,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後拘於情面,正直的變為諂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壹、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禦史占了壹半。臺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因而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發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雲看,陳登雲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鐘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雲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於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後就死了。

4. 文言文閱讀 《 竇威》

抱歉,網上沒有閱讀題。我從舊唐書裏面找到了竇威傳,手打翻譯出來,希望能夠有所參考。

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從父兄也。父熾,隋太傅。威家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諸兄哂之,謂為"書癡"。隋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拜秘書郎。秩滿當遷,而固守不調,在秘書十余歲,其學業益廣。時諸兄並以軍功致仕通顯,交結豪貴,賓客盈門,而威職掌閑散。諸兄更謂威曰:"昔孔子積學成聖,猶狼狽當時,棲遲若此,汝效此道,復欲何求?名位不達,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為記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稱疾還田裏。及秀廢黜,府僚多獲罪,唯威以先見保全。大業四年,累遷內史舍人,以數陳得失忤旨,轉考功郎中,後坐事免,歸京師。高祖入關,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時軍旅草創,五禮曠墜。威既博物,多識舊儀,朝章國典,皆其所定,禪代文翰多參預焉。高祖常謂裴寂曰:"叔孫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為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常為膝席。又嘗謂曰:"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鹹登此職。今我已為天子,公為內史令,本同末異,乃不平矣。"威謝曰:"臣家昔在漢朝,再為外戚,至於後魏,三處外家,陛下隆興,復出皇後。臣又階緣戚裏,位忝鳳池,自惟叨濫,曉夕兢懼。"高祖笑曰:"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及寢疾,高祖自往臨問。尋卒,家無余財,遺令薄葬。謚曰靖,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詔太子及百官並出臨送。有文集十卷。

翻譯:竇威,字文蔚,是扶風平陸人,太穆皇後繼父的哥哥。父親 竇熾,曾經是隋朝的太傅。 竇威壹家累世都有功勛,他幾位兄弟崇尚武藝,但是竇威喜歡文學和歷史,他為人耿直,恪守本心。兄弟們都笑他,說他是"書癡"。隋朝內史令李德林科舉考試大捷,射箭和策略都是第壹名,做了秘書郎。官期滿了準備遷調,但是他壹直留任,在秘書壹***幹了十來年,他的學業也有所進步。當時竇威的兄弟們都通過軍功當了大官,交結了達官顯貴,賓客充滿了他們壹家,然而竇威的官清閑。兄弟們更加笑話他說:"以前孔子讀書做了聖人,在當時依舊很狼狽,妳學他,又是想幹嘛呢?官位不大,很正常啊。"竇威笑笑不回答。都來蜀王秀貶為記室,因為秀做事不守法,他借生病的理由辭官回鄉。到了秀被貶後,壹同的官員大多獲罪,只有竇威有先見之明得以保全自己。大業(年號)四年,多次升官做了內史舍人,因為進諫觸犯皇帝,遷調到了考功郎中,後來又因為某些事情沒有辦,他又回到了京城。唐高祖進了虎牢關,召集、補全大丞相府司錄參軍。當時戰事連連,規章制度都破壞了。竇威知識淵博,知道以前的規章制度,他就重新指定了這些,禪代文翰也大多參與其中。唐高祖多次對裴寂說:"叔孫通這個人沒有比他更好的了。"武德(年號)元年,做了內史令。威竇上奏時儀表端莊,引經據典,唐高祖很欣賞他,有時帶他到臥室,經常坐著聊。皇帝又曾經說:"以前周朝有八位國家棟梁,我與妳家就差不多。現在我已經是天子,妳是內史令,根本上是壹樣的,只是等級不同。"竇威謝皇上,說:"我家在漢朝時,是皇帝的親家,到了後魏,三次做了皇帝親家,陛下您德高望重,再比和皇後壹家。我們又快要是親家,官位這麽高,早晚都很恐懼啊。"唐高祖笑笑著說:"想關東人和崔、盧為結婚,攀上了達官貴族,自己發達了,就開始驕傲,妳代代都是皇帝的親家,不也特別的顯赫嗎!"到了竇威重病時,唐高祖親自去看望。不久竇威就死了,他家沒有多少錢,他的遺言也是簡單的辦個葬禮。朝廷謚號他作為靖,追贈他是同州刺史,追封他為延安郡公。下葬那天,皇帝詔令太子和文武百官壹起出去送行。他有文集十卷。

5. 文言文閱讀 申屠剛字巨卿

後漢書·申屠剛傳原文申屠剛字巨卿,扶風茂陵人也。

七世祖嘉,文帝時為丞相。剛質性方直,常慕史?、汲黯之為人。

仕郡功曹。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多猜忌,遂隔絕帝外家馮、衛二族,不得交宦,剛常疾之。

及舉賢良方正,因對策曰:臣聞王事失則神祇怨怨,奸邪亂正,故陰陽謬錯,此天所以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懷邪之臣,懼然自刻者也。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虛納毀譽,數下詔書,張設重法,抑斷誹謗,禁割論議,罪之重者,乃至腰斬。

傷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銳,殆乖建進善之旌,縣敢諫之鼓,辟四門之路,明四目之義也。臣聞成王幼少,周公攝政,聽言不賢,均權市寵,無舊無新,唯仁是親,動順天地,舉措不失。

然近則召公不悅,遠則四國流言。夫子母之性,天道至親。

今聖主幼少,始免繈褓,即位以來,至親分離,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漢家之制,雖任英賢,猶援姻戚。

親疏相錯,杜塞間隙,誠所以安宗廟,重社稷也。今馮、衛無罪,久廢不錄,或處窮僻,不若民庶,誠非慈愛忠孝承上之意。

夫為人後者,自有正義,至尊至卑,其勢不嫌,是以人無賢愚,莫不為怨,奸臣賊子,以之為便,不諱之變,誠難其慮。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

周公至聖,猶尚有累,何況事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昔周公先遣伯禽守封於魯,以義寒恩,寵不加後,故配天郊祀,三十余世。霍光秉政,輔翼少主,修善進士,名為忠直,而尊崇其宗黨,摧抑外戚,結貴據權,至堅至固,終沒之後,受禍滅門。

方今師傅皆以伊、周之位,據賢保之任,以此思化,則功何不至?不思其危,則禍何不到?損益之際,孔父攸嘆,持滿之戒,老氏所慎。蓋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

今承衰亂之後,繼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賦斂重數,苛吏奪其時,貪夫侵其財,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盜賊群輩,且以萬數,軍行眾止,竊號自立,攻犯京師,燔燒縣邑,至乃訛言積弩入宮,宿衛驚懼。

自漢興以來,誠未有也。國家微弱,奸謀不禁,六極之效,危於累卵。

王者承天順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罰輕其親。陛下宜遂聖明之德,昭然覺悟,遠述帝王之跡,近遵孝文之業,差五品之屬,納至親之序,亟遣使者征中山太後,置之別官,令時朝見。

又召馮、衛二族,裁與冗職,使得執戟,親奉宿衛,以防未然之符,以抑患禍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內和親戚,外絕邪謀。書奏,莽令元後下詔曰:“剛聽言僻經妄說,違背大義。

其罷歸田裏。”後莽篡位,剛遂避地河西,轉入巴、蜀,往來二十許年。

及隗囂據隴右,欲背漢而附公孫述。剛說之曰:“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伏念本朝躬聖德,舉義兵,龔行天罰,所當必摧,誠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將軍本無尺土,孤立壹隅,宜推誠奉順,與朝並力,上應天心,下酬人望,為國立功,可以永年。

嫌疑之事,聖人所絕。以將軍之威重,遠在千裏,動作舉措,可不慎與?今璽書數到,委國歸信,欲與將軍***同吉兇。

布衣相與,尚有沒身不負然諾之信,況於萬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變,上負忠孝,下愧當世。夫未至豫言,固常為虛,及其已至,又無所及,是以忠言至諫,希得為用。

誠願反復愚老之言。”囂不納,遂畔從述。

建武七年,詔書征剛。剛將歸,與囂書曰:“愚聞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

雖有明聖之姿,猶屈己從眾,故慮無遺策,舉無過事。夫聖人不以獨見為明,而以萬物為心。

順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也。將軍以布衣為鄉裏所推,廊廟之計,既不豫定,動軍發眾,又不深料。

今東方政教日睦,百姓平安,而西州發兵,人人憂憂,騷動惶懼,莫敢正言,群眾疑惑,人懷顧望。非徒無精銳之心,其患無所不至。

夫物窮則變生,事急則計易,其勢然也。夫離道德,逆人情,而能有國有家者,古今未有也。

將軍素以忠孝顯聞,是以士大夫不遠千裏,慕樂德義。今茍欲決意僥幸,此何如哉?夫天所祐者順,人所助者信。

如未蒙祐助,令小人受塗地之禍,毀壞終身之德,敗亂君臣之節,汙傷父子之恩,眾賢破膽,可不慎哉!”囂不納。剛到,拜侍禦史,遷尚書令。

光武嘗欲出遊,剛以隴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諫不見聽,遂以頭軔乘輿輪,帝遂為止。

時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乃至捶撲牽曳於前,群臣莫敢正言。剛每輒極諫,又數言皇太子宜時就東宮,簡任賢保,以成其德,帝並不納。

以數切諫失旨,數年,出為平陰令。復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於家。

譯文申屠剛字巨卿,扶風郡茂陵人。七世祖申屠嘉,為文帝時丞相。

申屠剛性正直,常羨慕史魚酋、汲黯的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

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將平帝祖母馮族與母衛族隔絕,不得到京交往做官,申屠剛常疾恨在心。等到後來被舉為賢良方正,因而上書對策說:臣聽說朝政有失則天地之神就會怨怒,奸詐邪惡就會搗亂,所以陰陽乖錯。

這是老天所以譴責告誡帝王,想教失道之君主,豁然覺悟過來,使那些心懷奸邪之臣子,畏懼而自責改正。現在朝廷不考查功績不比較德行,而是接受那些虛偽的誹謗或贊。

6. 文言文閱讀徐度,字孝節的答案

譯文可供參考: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世代在京師居住。年輕時灑脫自在,不拘泥於小節。長大後,身材魁偉,喜歡喝酒、賭博,經常派小仆役和職業卑賤的人鬧事。梁朝始興內史蕭介去到郡上,徐度跟著他,率領士兵,征討各處山洞,因驍勇聞名。高祖征討交阝止,用厚禮征召他,徐度於是歸順高祖。

侯景之亂時,高祖攻克平定廣州,平定蔡路養,打敗李遷仕,計劃大多出自徐度之手。徐度又統率士兵,每次打仗都立有戰功。回到白茅灣,梁元帝任命他為寧朔將軍、合州刺史。侯景被平定後,追錄前後的戰功,晉升為通直散騎常侍,封為廣德縣侯,食邑五百戶。後又遷任散騎常侍。

高祖鎮守朱方時,徐度任信武將軍、蘭陵太守。高祖派衡陽獻王去荊州,徐度率領所部人馬跟隨前往。江陵陷落,徐度抄小路東歸。高祖平定王僧辯時,徐度和侯安都為水軍。紹泰元年(555),高祖向東討伐杜龕,侍奉敬帝駕臨京口,由徐度總管宮中警衛,並且主持留守事務。

徐嗣徽、任約等前來進犯,高祖和敬帝回到京都。當時敵人已占據石頭城,市廛居民,卻都在南去的路上,離朝廷很遠,擔心被敵人追擊,於是派徐度率軍鎮守於冶城寺,築壘阻斷敵人。敵軍全部出動,大舉進攻,未能攻克。高祖不久又援救徐度,大敗任約等。翌年,徐嗣徽等人帶引北齊軍渡江,徐度隨大軍在北郊壇打敗敵人。按照功勞授職為信威將軍、郢州刺史,兼任吳興太守。不久遷任鎮右將軍、領軍將軍、南徐州沿江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送給他壹部鼓吹。

周文育、侯安都等向西討伐王琳,戰敗,被王琳囚禁,於是以徐度為前軍都督,在南陵鎮守。世祖繼位,遷任侍中、中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為公。尚未行禮授職,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鎮東將軍、吳郡太守。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壹千戶。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將軍。出任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寧、信安、晉安、建安九郡諸軍事,鎮東將軍,會稽太守。尚未到任,太尉侯調在湘州去世,於是由徐度代替侯調任湘州、沅州、武州、巴州、郢州、桂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湘州刺史。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大將軍,儀同、鼓吹等不變。

世祖駕崩,徐度事先受遺詔,帶武裝士兵五十人進入皇宮禁地。廢帝即位,晉升為司空。華皎占據湘州反叛,帶引北周軍隊下到沌口。和王朝軍隊對峙,於是晉升徐度為使持節、車騎將軍,統率步軍,從安成郡經嶺路去到湘東,襲擊湘州,俘獲敵人留在湘州的全部家小而歸。光大二年(568),去世,時年六十歲。追任太尉,送給班劍二十人,謚號忠肅。太建四年,詔令配享高祖廟庭。其子徐敬成襲封。

7. 閱讀文言文潘純,字子素,廬州人也,回答4

《潘純傳》

徐顯

潘純,字子素,廬州人也。少有俊才。遊京師,壹時文學之士、貴卿之家爭延致之。每宴集,輒雲“潘君不在,令人無歡。”聞其至,皆倒屣出迎,及談笑大噱,壹座為傾。嘗著《袞卦》以諷切當世。其初之辭曰“出門即袞,永無咎也”。其上曰:“以袞受爵,亦不足貴也。”或以達於文宗皇帝,欲系治之。亡徙江湖間,遇有以君事為滑稽士解者,事乃得釋。

因客江南,值京師所與遊者平章事吳公可堂、治書侍禦史廉公亮、秘書卿達公兼善、廉訪使幹公克莊、禦史中丞吳公元震、廉訪副使杜公德常、廉訪僉事魯公誌道等皆持節在外,遂往來諸公間,名聲藉甚。而江南大姓慕君氣勢,望風承謁。於是挈妻子居東吳,日與諸貴人觴詠為樂,所賦詩音節精麗,李義山、溫庭筠輩不能過也。

至正壬辰間,兵起淮東西。淮南行省郎公曹公德照雅君言於上官,使人具書幣辟參軍謀事,君度不可為,謝遣使者,移家避地於越。時太尉高公為禦史大夫,開行臺於會稽,以君為上客,與參謀議。而大夫之子安為樞密院官判,掌兵柄。恃己為父客,以安事語大夫,公因召訓戒。安忿懼,遂中君於法械,系以吏,送還吳郡。行次蕭山道中,拉殺之,以暴疾聞。其子谷間走,竊得其屍,藏之會稽嶽王墳。僧可觀請於谷,葬君西湖嶽王墓側,大夫公不知也。

論曰:禍其可避乎?以郭璞之智而不能免,禍不可避也。果不可避乎?孔子微服而過,有避之道矣。必也盡其避之道,然後聽於天,斯可以言命也。君嘗約予避地,予留以全,君往以斃,其故何耶?君知避其身不知避其言,豈獨兵之能殺身也哉?日見大山不睹眉睫,禍所由來矣。昔馬援恃故舊以致主疑,梁松挾忿怨而害父客,《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也”,可不慎乎! (《稗史集傳》)

譯文:

潘純,字子素,是廬州人。年輕時就有傑出的才能。他到京師遊學,壹時間喜歡寫文章談學問的人家和富貴官員之家爭著邀請他到家。每次宴會聚集時,人們總是說“潘先生不在,讓我們沒有歡樂”;聽說他到了,大家都急忙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好就跑出來迎接,等到他談笑風生大開玩笑,滿座都為他傾倒。他曾經寫了《袞卦》這本書來諷諫針砭當時社會,這本書開頭的文字說“壹出門就碰到皇帝,永遠不會遭受災禍”。在這句話的上面說:“因為碰上皇帝而得到官爵,也不值得尊貴。”有人把這句話報告給文宗皇帝,想把他抓起來治他的罪。在逃亡江湖期間,碰上有人拿皇帝的事為幽默滑稽的人解脫過錯,他的事才得以放過。

潘純因為此事客居江南,恰逢京城同他壹起遊學的平章事吳可堂先生、治書侍禦史廉亮先生、秘書卿達兼善先生、廉訪使幹克莊先生、禦史中丞吳元震先生、廉訪副使杜德常先生、廉訪僉事魯誌道先生等人都帶有皇帝授予的生殺大權在外當官,潘純就在他們之間往來,名聲大震。因而江南的大戶人家羨慕他的氣勢,只要壹聽見他的風聲就連忙去迎拜他。此時他帶著妻兒子女居住在東吳,每天同各位達官貴人以喝酒詠詩為樂,他所賦寫的詩音節十分精美,詞句十分華麗,李義山、溫庭筠這些人的詩都不能超過他。

元惠宗壬辰年間,淮東淮西都起兵造反。淮南行省郎公曹德照(字雅君)向上級報告,帶著聘書和禮物征召他為參軍謀事,潘先生考慮到此事不可為,謝絕了派遣的使者,搬家躲避到了越地。當時太尉高先生擔任禦史大夫,官署就在會稽,他把潘純作為座上客,讓他參與重大決策的制定。禦史大夫的兒子高安擔任樞密院官判,掌握兵權。潘純仗著自己是高安父親的賓客,把高安幹的(不合規矩的)事告訴禦史大夫,禦史大夫因而把兒子召來訓斥誡勉。高安既生氣又害怕,就中傷潘純按照法律把他抓起來,捆著到官府,押送回到吳郡。他們行走到蕭山途中住宿,高安把他拉出去殺了,假說他暴病而死報告給上面聽。潘純的兒子潘谷悄悄逃走,偷得潘純的屍體隱藏在會稽嶽王墳。可觀和尚向潘谷請求,把潘純埋葬在西湖嶽王墳旁邊,禦史大夫高先生不知道這件事。

(作者)評論說:災禍難道可以逃避嗎?憑借著郭璞那樣高的智商尚且不能避免,災禍是不可能避免的呀。果真不能避免嗎?孔子穿著壹般人的衣服逃出宋國,(這就是)有避免災禍的辦法呀。壹定要盡量選擇避免災禍的方法,之後才聽從上天的安排,這樣才可以談論命運啊。潘純曾經約我壹起出外地避禍,我留下來卻得以保全,他跑出去卻因此斃命,這中間的原因是什麽呢?潘純知道讓自己的身體避免災禍之地卻不知道避免會讓自己遭受災禍的言論,哪裏只是兵禍才能殺身呢?每天能見到大山卻不能看見眼前的事,災禍就由此而來了。以前馬援仗著是老朋友因而導致漢光武帝劉秀的懷疑,梁松因為私人的怨恨而誹謗中傷嶽父的賓客,《易經》說:“言語和行動,是君子立身的關鍵呀。”可以不謹慎嗎?

8.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