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WIKI百科在中國哪些地方已經解封或者部分解封?

WIKI百科在中國哪些地方已經解封或者部分解封?

2004年年末,WIKI News推出。“新聞創作方式的顛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沖浪者奔走相告,種種贊美言辭漂浮在浩瀚的互聯網上。WIKI的早期開發者之壹Larry Sanger更是宣稱:WIKI迎來了壹個偉大的時代。

但就在壹個月之前,《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前任主編Robert McHenry在談到WIKI時,使用了壹個不無尖刻的比喻。他把到Wikipedia(維基百科全書)上查看某壹詞條、確認某項事實比作去公***廁所:“它可能看起來很臟,讓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它也看起來很幹凈,讓人們因而放松警惕。但人們似乎永遠也沒辦法搞清楚:剛才到底是誰使用了這裏面的設備?”

網上有壹些缺乏見識的論調,說Robert之所以使用如此惡毒的比喻,是因為WIKI百科全書與《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構成了競爭。這種可能性存在嗎?數字說話——Wikipedia英文版首頁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從2001年起,這裏壹***積累了445464個詞條。(中文版始於2002年10月,僅有17936條目,均為2005年1月10日淩晨1:46統計。)而1768年首次出版、1974年推出第15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全套***32冊,其學術性和權威性已為世人所公認。其在線版於1994年正式發布上網後,更是受到各方好評。二者之間能夠構成競爭嗎?

或者說,Robert嫉妒的,正是WIKI全民創作、讓所有人創作面向所有人進行傳播的新媒體理念?

鬼才信~~!板磚迎擊而上。Robert所抨擊的,正是WIKI理念的不合時宜!

Robert的言論引發了小範圍內對於WIKI理念的激烈質疑。好玩的比喻層出不窮:

“使用WIKI,就好比是把妳的汽車開進修理廠,但裏裏外外不管什麽人都要跑過來給妳修理。”

“壹個廚師有壹種主張,壹百個廚師有壹百種主張。當他們爭吵起來的時候,妳會發現妳吃不吃菜已經無關緊要了。”

……

爭論的議題始於WIKI詞條的可信度。很多人建議WIKI需要像傳統媒體壹樣,有壹個明確的內容生產流程,詞條需要給原作者以署名權,已確定的詞條即不能改動,等等。WIKI理念的維護者自然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如果WIKI這樣做,那就違反了與BLOG同出壹脈的草根性。

從草根談開去,又有人建議,WIKI需要壹支精幹的專家隊伍,以保證內容詞條的準確性。於是形成了三個討論分支:草根與精英的分離;民主與獨裁的對抗;商業與免費的對立。

草根與精英的分離

多年來技術的突進,已經賦予每個人足夠多的獲取信息的手段。很多人早已對此前僅由傳統媒體的精英所把持的話語權、議程設置權厭惡到死,好不容易找到這麽壹個可以匯聚草根力量的社區,如何能夠又向傳統的百科全書編纂壹樣,扯壹大推精英進來呢?WIKI社區的信條是:“***同創作本應是人類生存進步的方式。”並熱烈邀請大家:Be Bold(勇於參與)!但實踐經驗表明,沒有經過特別訓練的人(亦即非專家學者),實在是難以勝任百科全書的編篡工作。去年編目專家Lubetzky以105歲高齡辭逝,網友Cat Wizard在Wikipedia上查閱其生平,看到了這樣壹段對於Lubetzky貢獻的描述:

Lubetzky’s theory of cataloging went far beyond the Dewey Decimal System. He divised a colorful yet tactful way of identifying but ordering books where even the most simple person could find it.

Cat wizard對於此段的評價是:“完全不知所雲,顯然是外行所寫。當時尚不知維基百科是何方神聖,只驚異於百科全書也可如此隨意。”網友泅水大象也因此說道:“要真的拿維基百科當工具來使用的人本身,需要有相當程度的判斷力。”

民主與獨裁的對抗

作為壹種技術,WIKI在互聯網上壹直被視為自由、民主利器。誠然,對於每壹種事物,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理解——就如有人認為黑色沈穩,有人認為黑色暴戾;有人認為西施最漂亮,有人認為老婆最美。但作為壹種應用,WIKI百科全書則無法容忍為所欲為、暢所欲言。這也就是WIKI上最為人所詬病的Trolls(可意譯為“扯皮”)現象所形成之深層原因。WIKIer們信奉“沒有鎖的門是最不怕被撬的門”的古諺,結果家裏就經常被翻騰得亂七八糟。我曾在壹篇文章中使用過這樣的案例:《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中對“導演”的解釋是:把文學劇本搬上銀幕使其成為影片的主要藝術家。可當妳把這個詞條的解釋放到WIKI,過了幾天妳發現內容被人改為“導演都是大流氓”,那時妳準成八大山人,哭之笑之了。

另外,WIKI中文詞條中也有很多頗具後現代惡搞特色的,最為著名是當數“稻米”了。登錄上,很多程序員無暇編寫軟件的FAQ,只好搭建壹個WIKI系統,讓用戶及其他人在試用軟件之後,來幫忙撰寫幫助文檔。記不清是哪個軟件了,其俄羅斯裔作者贊道:想不到用了WIKI,以前讓他頭痛的英文文檔,竟然不到壹星期就搞定了!

翻譯工作者可以很好地使用WIKI(如果是中英互譯,記得找壹款中文支持比較好的WIKI系統);中國圖書出版界N多集體攢書的體力勞動者也是。還有坊間風傳GOOGLE、Microsoft、Motorola等大公司在內部架設了WIKI系統供員工交流與協作的。

可是,誰讓他們把這套系統拿來用做百科全書,還用了壹套華麗的夢境壹般的語句,來描述其燦爛的烏托邦前景的呢?

百科全書,壹般來說,是對於既往已經確定了的知識的匯聚與總結,是靜態的、被動的,壹般般的人不能去經常質疑的。喜歡百科全書的孩子,註定是有出息的孩子。就像蓋茨,從小就喜歡閱讀百科全書,微軟公司拽起來之後,蓋茨想要拓展公司家用產品線,頭壹個想到的產品就是電子百科全書。當他與大英百科全書接洽時,對方壹口回絕。微軟轉而與另壹家並不起眼的百科全書出版商合作,1993年推出了Microsoft Encarta——第壹個專為計算機設計的多媒體百科全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直接導致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信息時代的勢微。

在Encarta之後,尚有多家大型出版商涉足電子百科全書的,比如富豪沃倫·巴菲特旗下的《世界百科全書》(World Book)。而且,幾乎所有的老牌百科全書出版商,都考慮往網絡轉型——前面提及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線版,還有集成進MSN的Encarta,等等,信息量與現有的Wikipedia相比絕不是壹個重量級的,且有著良好的、商業意味濃厚的新知識加入的體系與制度,有無數經過認證的專家,領著薪水,在為這些事情貢獻智力與智慧。

還有GOOGLE。這個巨無霸的意圖索引上下五千年人類知識的搜索引擎,也幾乎成了百科全書的代名詞。(上文曾提及,他們也在既有搜索技術體系之上,推出了專門的百科全書服務Google Encyclopedia。)要尋找壹個問題的答案,只需要在GOOGLE的輸入框中鍵入關鍵詞,敲回車,翻屏,妳總不會失望而歸的。凡此種種,我們真的需要壹個像WIKI壹樣由大家***同編寫的百科全書嗎?

另外,不得不承認的壹點是:現有的Wiki系統,都存有著嚴重的技術缺陷。且不說囿於網絡傳輸速度的多媒體化,簡單的WIKI語法甚至連個稍微復雜壹些的圖表都畫不出來;搜索功能只能是最簡單的找出結果來了事,統計、排序、計算等功能是不敢提的。或許,或許還應該算上這樁:程序執行效率極慢,即便是在本機上,即便是數據庫中的內容少到可以忽略的地步,還是慢。

要依照現在的內容更新速度,要使Wikipedia在內容的權威性、實用性、可檢索性等達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Microsoft Encarta的高度,當真連上帝都要痛哭:我怕等不到那個時候了……

所以,這是壹個大家都無法忽略的事實:用WIKI做百科全書,立意過於宏大;而編輯方式,在現階段是無法保證其質量的。這是壹個WIKI技術典型的失敗應用案例,而其在近三年的發展過程中,充分驗證了“酒與汙水定律”在虛擬社區依舊顛撲不破:把壹匙酒倒進壹桶汙水,得到的是壹桶汙水;如果把壹匙汙水倒進壹桶酒,得到的還是壹桶汙水。或許還可以證明壹個朋友的玩笑話:在壹百個上網的人當中,總會有壹兩個心懷鬼胎。

那麽,對於這個顫栗當中的烏托邦,我們需要說些什麽安慰之語嗎?

剛上去了,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