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同福的歷史可以說是壹無所知,我只知道它曾經叫做“同福鄉”,後來被劃分到“鳳鳴街道”去了。說起來不怕您笑話,我連這個小小的桐鄉市都沒有完整地“遊歷”過,至今還沒有去過河山,屠甸,高橋和濮院。同福也是近些年才路過的,而真正地“去到”那個地方,算起來還是從上個月開始的。
我習慣研究各個地方的歷史,空閑的時候查壹查地方誌或者翻壹翻別的資料,從古到今。常想著古人在此生活的面貌:我走過的那些路和橋,是否曾經的他們也像我壹樣走過;我想著運河邊的風,是否也吹動了他們的頭發,運河裏的水是否也浸濕了他們的衣袖;春耕秋收,夏炎冬雪,纖夫喊著響亮的號子,纖繩在他們的肩背上勒出了壹條條苦的印跡……諸如此類的像老電影似的畫面,總讓我想到出神。然而同福是例外的。同福不需要我去想象和追溯——它依舊保持著那副十分老舊的模樣。
這副模樣使妳絕對想象不到它現在有個體面的名字叫做“鳳鳴街道”。
二
且不說那些仿佛是躲在了犄角旮旯裏的老房子,且不看那些曬滿了壹整個稻地的羊草和被剝皮後成捆地堆放在屋檐下的桑條棒子,就是光聽那“羊房鉗!糖油繩!米花糕!”之類的叫賣聲,就足夠使妳疑心是否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了。這些東西,城裏人聽了固然感到莫名其妙,然而出生於江浙壹帶而又在農村長大的人壹定不會感到陌生。這些叫賣聲,似壹雙帶有魔法的手,要將妳的靈魂壹把拽到回憶的波濤裏面去。
是呀,我怎麽會忘了這些東西呢?“羊房鉗”便是油面筋。羊房鉗是壹種十分形象的戲稱:羊房即羊圈,羊房鉗就是用來固定羊圈的鐵絲。油面筋細細長長,彼此之間互相纏繞,乍看之下就和紮捆在羊圈上的鐵絲壹樣。“糖油繩”便是麻花。妳看,油炸的麻花像不像是纏繞在壹起的兩股麻繩?而且是浸了油的麻繩。那為什麽還有壹個“糖”字呢?因為它確實加了糖,於是吃上去是香,脆,甜三種口感,十分美妙。“米花糕”則是由爆米花加入糖漿以後切塊制成的糕點,其味亦是香甜松脆,美妙異常。這樣的叫賣聲仿佛有著壹種神奇的魔力,它將妳的所有聽覺都吸引了過去,同時在妳的腦海中形成了嗅覺和味覺:哪個鄉下的孩子能經得起這樣的誘惑呢?
在我的家鄉,這壹種叫賣聲早已被時光的洪流所淹沒,它早已被埋藏於童年記憶的深深的土壤中了。然而在同福這個地方,這樣的叫賣聲依舊會時隱時現。它使妳驚訝,因為日歷上分明地寫著的是“公元二零二二年”……
三
其實同福的老房子不光只是在犄角旮旯裏才有的——妳也別看那壹排排的新房造得有多麽整齊氣派,人們雖然冠之以“新村”之名,但多數人是不願意住的:或住不起,或住不慣。總之,它們好看而不實用。同福的大多數年輕人都跑到外面去了,有壹部分去了桐鄉濮院工作,有壹部分去了各處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工作。沒有在別處買房的或許還回來住壹晚上,若是在別處買了房,壹年到頭也回不來幾天。有壹回,壹位阿姨告訴我說,她的兒子女兒去年只回來過兩天半。
於是,大多數的爺爺奶奶輩的人都被動或主動地留了下來。上了年紀的鄉下人既住不慣城裏,又看不慣兒媳婦的臉色。那壹排排的新村呢?偌大壹個房子只空蕩蕩地住著老兩口,不是越發顯得寂寞冷清了麽?花錢不討好的事誰願意幹?又於是,他們仍然守著那間陪伴自己度過了大半輩子的老房子。
所以,妳去看吧,除了正在新建起來的新村之外,那些老房子依舊成排成排地唱著主角。它們,連同它們的主人壹起在這壹塊土地上紮了根。他們的根深入歲月的土壤,越是深入,越顯蒼老。這壹塊土地壹邊滋養著人們,壹邊吸收著人們的精氣,土地肥沃了,土地值錢了,人們衰弱了,老了,不值錢了。可是他們仍然守著,直到它們的老房子被政策和機器推倒,直到他們自己咽了氣。
走進壹間老房子,前面是兩間廂屋,中間是餐廳和廚房,最後面是廁所。或者中間還圍著壹個天井,天井上頭圍著壹圈走廊。沒準妳找不到上去的樓梯在哪兒,因為屋子裏頭七彎八拐的,足以將壹個陌生人繞得暈頭轉向。樓梯是水泥澆築的,赤裸著。有些坡度平坦,有些坡度很陡,都沒有欄桿。倘若妳是個不折不扣的“現代人”,那麽下樓的時候或許會雙手緊緊地扶著墻,雙腿瑟瑟地發著抖。
跑進南邊的壹個房間裏,看吧,全是脫離了時代的格局和裝飾。腳底下踩著五孔板,頭頂上頂著五孔板,那都是幾十年前從預制場上拉來的。再看那墻上的海報——如果有的話——又也許是幾張舊報紙,上面也許寫著“壹九八五年”,也許寫著“壹九九壹年”。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壹些八十年代的日本動畫片的貼紙,壹些小小的“洋片兒”,壹些能夠將妳沈睡的記憶驚醒的舊的畫面……衣櫃是老衣櫃,床是老木床,床對面的舊桌子上擺放著壹臺二十五寸的“長虹”彩色電視機,凸出來的厚玻璃鑲嵌在四四方方而又厚重的機身內,需要兩個人才能搬得動。而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裏,還放著壹臺早已退休了的黑白電視機。
按壹下陳舊的老式開關,壹盞日光燈投下昏黃的亮光,它將妳籠罩在這壹個似夢般的舊世界裏了
四
同福的年輕人被各自的生活所驅策,同福的老壹輩的人也不肯閑著。
從經濟上講,同福的產業是落後的,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工廠,其余便只剩下務農和做買賣這壹條半的路。同福的集鎮在草庵頭,規模並不大,無非是橫七豎八的三四條短街。白天裏除了來來往往的車輛,很少有生意上門,多數店門都關著,那些開著的,也只得守著壹個櫃臺打盹兒。只有早上和中午的面館、飯館較為熱鬧。雖然也曾聽說徐小仙的粉絲煲店上過新聞,可是有名的也就這麽壹家小小的店。說實話,同福的吃食非常實惠和美味,炒兩個菜不過三二十塊錢,深受“打工人”們的歡迎。然而那些店的主顧也就只有這些人了。除了草庵頭集鎮,在馬家橋和福嚴寺周邊也有幾家店面,不過其冷清之狀,更甚於草庵頭。
於是,做買賣只能占到半條路。
於是,多數人選擇了務農。
同福人民是純樸而勤勞的:他們培育桑苗,養蠶,種植榨菜和杭白菊,飼養雞鴨和豬羊……蠶壹年有多少季,他們就養多少季,夫妻兩個沒日沒夜地采桑葉,餵蠶,采桑葉,餵蠶。雖然蠶繭的價格是那樣地起伏不定,雖然蠶繭的收成是除了春蠶之外都不見得好,但是他們仍然不辭辛勞地精心餵養;春天裏的榨菜價格有多麽低廉,收購榨菜的隊伍就有多麽長——不景氣的時候需要徹夜排隊,然而他們毫不泄氣;秋天的杭白菊從采摘到烘制都是他們親手操辦;雞鴨豬羊被養得十分肥美,即使它們換不了多少錢。
當壹個人的付出和回報不能成正比的時候,許多人會涼了心,然而純樸的他們的心中卻飽含著熱情。
妳看,即便妳只做了壹點分內事,即便妳們素不相識,他們也依舊對妳笑容滿面;妳看,任憑妳樓上樓下地亂跑,他們也絕不多問壹句閑話。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東西,他們會大大方方地犒勞妳,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東西,他們會千恩萬謝地感激妳。或是請妳喝茶,或是留妳吃飯,在笑容裏,在言語中,妳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暖意。
哦,原來人世間不只有炎與涼,人世間尚存著暖!
五
說起那些玄虛之事我是不信的——有時候對自己也不信,又如何信得了其他呢?然而同福的人們也許是信佛的。
同福的許多地方都是借用了寺廟之名的,反過來說,雖然現在有許多寺廟已經消失,但它們的名字卻被留了下來。
同福多寺廟。
同福的寺廟光是我知道的就有福嚴寺,長生庵,龍皇廟,高道廟和永昌廟。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福嚴寺,同福的福嚴寺是遠近聞名的名寺。大概是因為附近只此壹家再無別家的緣故吧,所以大年夜搶著燒頭香的施主老板們幾乎擠破了頭。福嚴寺的和尚們剃光了頭,常常成群結隊地在附近閑逛,手裏牽著壹條毛絨絨的狗。那壹條多毛的狗在壹群光頭中間顯得格外醒目,甚至讓人疑心它莫不是帶發修行的俗家弟子?幸而福嚴寺的和尚們已經不大吃素,否則那壹條可憐的小兄弟是很難養活的了。福嚴寺的周邊亦被佛光所普照,那些香燭店,香燭廠裏頭煙霧繚繞,大老遠就能聞見壹股濃厚的香燭味。這些地方都是借著佛光在俗世裏賺錢花的。
理應離塵絕世的福嚴寺裏頭反倒有著太多的世俗觀念,以至於讓勞苦的人們望而卻步。而那些除了福嚴寺以外的小廟又常年關著門,在這樣的年頭,仿佛連那些神神鬼鬼也都關起門來過日子似的。
凡人們依舊過著苦日子,鬼神們照舊地自顧自。
同福的人們也許並不怎樣信佛吧?
同福的人們更加相信自己。
六
和我的家鄉壹樣,那條古老深邃的大運河也流淌在同福的土地上。
妳說壹個人如何能徹底地消滅了私心呢?至少我不能夠。於是,這壹個***同點使我對同福感到加倍的親切。同福的人們和正我們壹樣,***飲著運河的水,***受著運河的恩惠。
不僅如此,同福還使我看到了兒時家鄉的模樣,生活在那裏的勤勞樸實的鄉民們,他們的美好品格也像流經千年的運河之水那樣經久不衰。它似壹種難以言喻的激蕩,在我的心中化作壹股暖流。
由衷地慶幸世界上還存在著這樣的壹個地方,慶幸我與它的相遇。
我不知道同福的由來和年歲,我不知道它和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有著怎樣的情緣。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只道出了我心中的同福印象……
寫在後面: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意,當我開始寫同福的時候,公司將我調離了那裏。我在同福的時間雖不到壹個月,但卻對它充滿了感情。對於福嚴寺與和尚,我時常會在文字裏註入壹點戲謔,但我喜歡同福,喜歡那裏的人們,於是又在文字中註入了壹點真情。文章寫得很艱難,用我自己的話說那是“沒時間,沒精力,沒自信,沒能耐”,這四個“沒”是半點不假的。然而我的心中還存著壹絲勇氣,壹絲魯莽,壹絲希望,壹絲倔強,於是,我決心將它付諸於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