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太子有哪些權力?

太子有哪些權力?

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稱太子或世子。兩漢,皇帝與諸侯王的繼承人皆稱“太子”[1-2] ?,但惟皇儲稱“皇太子”。漢以後,諸侯王的繼承人改稱“世子”,“太子”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獨有的稱呼。封建社會的太子,其地位僅次於皇帝,擁有監國的權利,並擁有類似於朝廷的東宮官。

需要指出的是,“太子”並非與生俱來的身份,而是皇帝賦予的身份。只有獲得“冊封”,才會取得太子的身份。

因被冊封者與皇帝關系的不同,與太子類似的的稱謂有“太孫“、”太叔“、”太弟”等。太子多為皇帝的兒子,少數為皇帝的侄子或養子。元代不諳中原禮法,鬧了弟弟是哥哥“太子”的笑話。

在金元時代,並非繼承人的皇子有時也會被稱為“太子”,如“四太子兀術(僅為皇子)”,這是民間俗稱,並非制度如此。

待遇

皇太子冠服——《Q版大明衣冠圖誌》

在封建王朝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僅次於皇帝。(實際上地位不如皇後,那是因為那只是在朝廷中的地位,在大家庭中太子地位比不上任何嬪妃,但如果成為皇帝後,地位僅不如太皇太後,皇太後,太上皇,太上皇後)。

太子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東宮。東宮的官員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還擁有壹支類似於皇帝禁軍的私人衛隊“太子諸率”(唐制)。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壹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中國古代社會的承襲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女性沒有繼承權。繼承人的原則是:“立嫡立長”,也就是說,繼承順序是以嫡子優先、年長優先。嫡子[正妻(皇後)所生之子]中,最年長者為第壹繼承人,如沒有嫡子,則由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長者為繼承人。另壹種情況是嫡子早逝,則立其子為繼承人,如朱元璋在太子朱標逝世後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除了“立嫡立長”的原則外,還有:“立子以賢”,就是說,要看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是皇帝“立儲以愛”就是皇帝最喜歡哪個兒子,就立他為太子,這種方式歷史上雖有,卻為數不多,也極易引發宮廷權利爭鬥。

歷史上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系極其復雜矛盾。壹方面,皇帝需要有繼承人,但繼承人的存在又會對皇權構成壹定威脅。由於皇太子有極大權力,所以往往會和皇帝發生沖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漢武帝廢太子劉據,隋文帝廢太子楊勇等,而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於不滿皇帝約束、也會有叛逆、乃至弒君。前者如戾太子不滿漢武帝寵幸佞臣江充、發東宮兵欲誅之;後者如宋文帝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另壹方面,由於覬覦皇太子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皇太子順利冊立、順利繼承皇位的並不多見。 隨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皇太子的權力越來越被削弱。但是反過來,正是由於皇太子的權力不再對皇帝構成威脅,皇帝有足夠的權力來約束他的其他兒子們,所以後期的皇太子順利繼位的反而比較多。由於太子與皇帝關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們在辦理有關事項時,不得不小心翼翼。他們既不敢違抗皇命,又不願得罪太子。《清史稿列傳七》記錄了這樣壹件事情。康熙三十三年,禮部向康熙帝上奏祭祀奉先殿時的儀註,要將皇太子胤礽的拜褥置於檻內。皇帝下令尚書沙穆哈將太子的拜褥設於檻外。沙穆哈請求康熙帝下旨在檔案中記錄此事,康熙帝卻下令奪了沙穆哈的官職。

清世宗雍正帝開始,有鑒於康熙時期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諸王爭儲的教訓,正式宣布了不再公開預立太子的決定。改為秘密立儲制:皇帝生前將寫有皇太子人選的遺詔放在鐍匣內並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待皇帝駕崩後由顧命大臣取出公布。

清末,同治、光緒、宣統三帝接連無子,密儲制度名存實亡。光緒帝主持“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後與榮祿商議廢黜光緒,立載漪的15歲兒子溥儁為皇帝。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詔入宮,封為大阿哥,慈禧預定庚子年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舉行光緒禪位典禮,改年號為“保慶”。但京師內外,議論紛紛。大學士榮祿與慶親王奕劻(kuāng)以各國公使有異議,各種勢力也反對,慈禧太後被迫停止廢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