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大清亡國後,為何陵墓依舊有人守護?守陵人現在還有嗎?

大清亡國後,為何陵墓依舊有人守護?守陵人現在還有嗎?

在河北,有壹個村子,現在的村民基本上均為清代守陵人的後裔,這個村子就是河北易縣的忠義村。

這個忠義村始建於1723年,至今有280多年的歷史。

就清朝來說,從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建立基業到溥儀退位,大約300年時間裏,清朝貴族先在關外建立了關外三陵,後來又在河北遵化和易縣先後建立了清東陵和清西陵。

以清西陵為例,這是我國歷史上最後壹座帝王陵寢建築群。1730年,登上皇位已有8年的雍正,選擇在這裏為自己建造陵寢,定名為泰陵。

從泰陵籌劃營建之初,清政府便陸續從北京、東北地區以及清東陵調派八旗子弟入駐清西陵,負責清西陵的建造、維護、守護以及祭祀活動,清政府在這裏為他們建造了大量的營房,供他們居住和生活。

這就是最初的守陵人,此後,這些守陵人祖祖輩輩在這裏居住和生活,到了民國時期,他們才光榮地“下崗”,下崗後,他們的生活也隨之陷入了低谷;直到新中國建立後,他們的生活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壹、守陵人是清朝可以世襲的“公務員”

自清西陵始建以來,從北京和東北地區調派來的守陵人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值得皇家信賴的人,這部分人幾乎全部為八旗之中的上三旗子弟以鑲黃旗居多;他們有的是貝勒,有的是大臣,甚至,有的是宗親王公,級別從正三品到正九品不等。

當然,這些大臣以及王公貴族或許因為犯錯而被迫去當了守陵人。

比如,雍正的同母弟弟胤禵,論親近遠梳,胤禵與雍正是最親近的兄弟,可惜,這個弟弟跟隨八爺胤禩奪嫡,雍正登基後,沒有過分地懲罰他,而是讓他負責看守康熙的陵墓去了。

再比如福康安,他是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在世時,得到重用,壹路做到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乾隆駕崩後,嘉慶認為眼不見心不煩,讓福康安給乾隆守陵去了。

這些守陵人雖為皇族近親,但是,並沒有實權,不過,好在他們的職位可以世襲,子女壹出生,就可以立即上報戶口,即刻享受七品待遇,根本不用經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公考”,而這個七品就相當於今天的正處級。

二、守陵人待遇好,不用勞作就能豐衣足食

守陵人的職務相對於在外領軍作戰的將軍、在內處理朝政的軍機大臣來說,是非常單調和清閑的。

不過,不管怎麽說,為皇家守陵也是壹份非常有地位的工作,他們可以按照品級高低按月領取“工資”,除此之外,還可以領取壹些米、面、油之類的生活用品,同時,每壹戶還能分壹套“福利房”,而且這套福利房還是壹套帶院的小別墅,總面積有壹畝三分地,我們平時所說的“壹畝三分地”也就來源於此。

以乾隆三年為例,每月官員俸餉乾銀二萬八千余兩,每月米石四千余石。官員家屬如茶飯婦人給紗壹匹,高麗布二匹。子女上學費用除從永濟庫支付外,每月另給生活補助費。這種情況到辛亥革命後才有了變化。

三、守陵人的分工非常明確,壹幹就是壹輩子

守陵人,看似工作單壹,其實不然,他們具有明確的分工。

比如:磨面的,稱為磨匠;熬糖的,稱為糖匠;腌制鹹菜的,稱為醬匠;蒸酒的,稱為酒匠等等。

術業有專攻,這些工種壹幹就是壹輩子。

同時,清政府還劃分了各類衙門,比如,在清西陵設立了東西王府、內務府、承辦事務衙門、關防衙門、禮部衙門、工部衙門、兵部衙門等等。

四、民國建立後,守陵人“下崗”了

清朝末年,清廷的GDP嚴重縮水,財政已經出現了赤字,守陵人的工資、米面油、布匹也得不到保證了,清廷只能減半支付,這給常年依靠政府補貼且沒有技術技能的守陵人帶來了非常大的生活困擾。

其實,他們不知道,他們眼前還有更大壹座“山”,等著他們邁過去。

1911年10月,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這對於守陵人來說是壹個晴天霹靂,他們該何去何從?

無疑,清朝的滅亡,就標誌著守陵人“下崗”了,由於這些守陵人沒有技術,他們下崗後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

這該怎麽辦?總不能讓這些守陵人餓死吧。

好在溥儀與孫中山剛剛建立的國民政府簽了壹份“皇室八項優待”協議,要求滿族宗廟陵寢永遠祭祀,可以由孫中山的國民政府酌設衛兵妥善保管,並且還要給守陵人支付工資。

壹開始,國民政府還能按時支付工資,可是,兩年後,軍閥混戰,國民政府的經費非常緊張,哪還有“閑錢”給守陵人發工資呢?

就這樣,國民政府停掉了守陵人的工資。為了讓這些守陵人生存下去,國民政府將清西陵附近的土地按照人口分給了守陵人,讓他們自食其力。

可是,這些守陵人平日裏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並不擅長種地。

由於不善農耕,他們只能將土地租賃給周圍的租戶,不過,在這壹過程中,他們鬧了不少笑話,他們要求的地租竟然遠遠低於市場價,只是因為這些守陵人不知道壹畝地能產多少糧食。

由於收入越來越少,壹部分守陵人選擇了外出經商,甚至,還有壹部分選擇了外出流浪;盡管這樣,還是仍然有壹部分守陵人懷揣著祖祖輩輩的初心選擇堅守在清西陵,守護著他們的先祖。

五、改革春風吹滿面,守陵人的春天來了

新中國成立後,當初直接隸屬於清政府管轄的清西陵,交給了文物管理處負責,辛勤的工作人員們積極維護清西陵的安全,認真研究清西陵留下的歷史文化和文物價值,給清西陵的發展帶來了多樣的生機和充足的後勁力量。

這也表明,守陵人的後代們再也不用履行守陵這份義務了,不過,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守陵人的後代選擇留在清西陵,守護著他們的先祖。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年輕人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離開了家鄉,到易縣縣城買了房子,也有壹部分人選擇到大城市打拼自己的事業。

不過,留在家鄉的守陵人後代發展的也不錯。

借著改革春風,他們選擇在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清西陵是國家“4A”級景區,也是壹座世界文化遺產,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留在家鄉的守陵人後代們依托豐富的清西陵旅遊資源,開辟了以滿族文化為特色的農家院,為全國各地的旅客奉獻具有滿族口味的特色菜。

這些旅遊項目,改變了以往單壹的農業生產模式,推動了清西陵附近的經濟發展水平,讓守陵人後代們的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相信,在當前的大好環境下,清西陵及其守陵人的後代們,會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