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陳爐窯場窯神廟創自周至新朝的解讀

陳爐窯場窯神廟創自周至新朝的解讀

? ? —————————————————

—————————————————

? 編者按: 段啟榮,陳爐籍文化學者,系陳爐文管所特聘文管員。幾十年來,他以潛心挖掘、探討與弘揚古鎮人文歷史為己任,學識頗豐,獨抒己見,著有《爐峰述略》文集。

? 近年來,他在《銅川陶瓷》專家論壇等欄目先後發表了《陳爐地名的由來》、《陳爐興山寺源流芻議》、《陳爐窯神廟簡介》、《陳爐窯場的行與號》、《陳爐窯場的陶瓷行業淺說》、 《陳爐窯場窯神廟源流簡析》等學術論文。他旁征博引,據經引典,以大量翔實的史料記述了陳爐的人文歷史,對了解陳爐、宣傳陳爐、弘揚陶瓷古鎮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 《陳爐窯場窯神廟創自周至新朝的解讀》壹文刊於《銅川陶瓷》2018年苐4期,現予以編輯轉發,以饗讀者。

陳爐窯場窯神廟創自周至新朝的解讀

文/段啟榮

隨著年代的久遠和文獻的滅失,現在記述陳爐窯場的人文歷史,只能依據陳爐西社窯神廟流傳下來的碑石文獻資料結合地表遺跡給予推定與考證。依據文獻記載,陳爐窯場西社窯神廟的歷史沿革是“無記可考”的,但卻流傳下來了“創自周至五年”與“創自周至新朝五年”兩個不甚相同的創建紀元。

陳爐西社窯神廟“創自周至五年”的記載,見之於清雍正四年陳爐西社民眾重修陳爐西社窯神廟時的碑石文獻。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陳爐西社居民崔鍾琰(1684—1745),在《陳爐鎮西社重修窯神廟碑記》中記述到:陳爐西社窯神廟的“廟之由來,閱梁間板記, 則創自周至五年。嗣正觀二年、紹興四年,社人重修之”(以下簡稱《雍正重修碑記》)。

自《雍正重修碑記》產生以後,陳爐西社歷次重修西社窯神廟的重修文獻都是以“創自周至五年”記述的。對於“周至”年號,1987年,李毅華、楊靜榮二位同誌在《窯神碑記綜考》壹文中記述到:“查遍歷代紀元,至今未發現‘周至’年號”。所以,筆者在記述陳爐西社窯神廟創建紀元中,只能以“正觀二年”作為陳爐西社窯神廟的創建紀元。“正觀”年號“系唐太宗貞觀年號的別稱,貞觀‘或作正觀’,正觀二年當為公元628年。”(李毅華、楊靜榮《窯神清雍正四年陳爐西社重修窯神廟碑記? 碑記綜考》 參見1987年11月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並發行的《中國古陶瓷研究》第46頁)。

陳爐西社窯神廟“創自周至新朝五年”的記載見之於清康熙十二年陳爐西社居民孟可宗(生卒不詳)在《陳爐西社重修窯神廟 築修戲臺記》碑文中記述的:“吾社窯神廟無記可考,惟梁板墨書創自周至新朝五年。繕新於紹興,遞新於有明永樂、正統、正德暨萬歷、天啟年間,前廈增修於崇禎,未造其崇祀之來歷”的記載(以下簡稱《築修戲臺記》)。

? 《築修戲臺記》是壹通殘碑。其中,殘文“周至新□□□”是筆者依據相關文獻記載,經過整理填補而成為“周至新朝五年”的。“繕新於紹興”也可填補成“修新於紹興”或其它有關重新修繕壹新的建築業專用詞匯。“天啟年間”的紀年是依據地方誌書的記載填補的。

陳爐窯場具有陳爐西社窯神廟與陳爐東社窯神廟兩座祀神相同的窯神廟。中國古代將土地神或土地神廟稱作“社”。由此可以認定:陳爐西社窯神廟與陳爐東社窯神廟,是陳爐西社與陳爐東社兩個居民社區的“社廟”,即陳爐西社與陳爐東社正宗的土地神廟。

從“新朝五年”說,在陳爐西社窯神廟與陳爐西社局域內,沒有比貞觀二年更早的遺跡物證的情節下,在陳爐村具有壹村兩社的建制歷史,而且兩社的窯神廟的祀神形態相同的基礎上,筆者將“新朝五年”的創建紀元推定為是“集口土地神廟”亦即“永受裏社”的歷史沿革,因為“集口土地神廟”廟門前具有蟠首龜趺碑的“國碑”佐證。由此也可以推定出“集口土地神廟”是陳爐村乃至陳爐鎮正宗的土地神廟,亦即“陳爐窯場窯神廟”。

在討論陳爐窯場窯神廟創建紀元中,由於“查遍歷代紀元,至今未發現‘周至’年號”,故筆者在《陳爐窯場窯神廟源流簡析》壹文中,采用了《築修戲臺記》碑記中“新朝五年”的記載作為陳爐窯場窯神廟的創建紀元。

從陳爐窯場窯神廟“創自周至新朝五年”說,新朝五年只能推定為是將“集口土地神廟”認定為鄉鎮級別的“永受裏社”,但還不是陳爐窯場窯神廟的創建紀元。從陳爐窯場窯神廟即“集口土地神廟”的創建紀元說,“永受裏社”的歷史沿革應當是“周至新朝”。

? 從“周至新朝”說,“至”是動詞,即“到”的意思。這樣,“周至新朝”可解讀為從周朝延續到新朝。也就是說,陳爐窯場窯神廟源流的源頭即“集口土地神廟”創建於周朝,延續到新朝時,被新朝政府認定為“國社”並予以樹碑立傳。待到唐貞觀二年創建陳爐西社窯神廟時,則以“集口土地神廟”的“創自周至新朝五年”的“梁板墨書”記載傳承了下來。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分東周、西周與先周三階段歷史時期。其中,東周的歷史為“信史”,沒有“永受裏社”源流的記載;西周的京都設立在“鎬京”與“豐京”,不可能在陳爐村設立“國社”而豎立“國碑”。這樣,只能將“永受裏社”的創建推定到先周時期。

先周是中國古代活動於陜西黃土高原的壹個周人的古老部落。先周時期是指周人從產生到成長,並且逐漸發展成壹個新興的西部勢力的歷史時期,這壹時期,大體可分為“後稷居邰,公劉處豳,大王徙歧,文王作豐”4個歷史階段。先周時期大約處於距今3600年前至3100年前的期間裏(參見《漢書》等相關記載)。

有關先周的歷史,傳說居多。傳說周人的始祖是帝嚳的元妃姜嫄的兒子棄,賜姓姬。帝舜時分封於邰,故稱“後稷居邰”。邰地在今陜西武功壹帶,傳說姜嫄是有邰氏部落人。有壹天,她與同伴到野外去玩,看到山上有壹個巨大的腳印,出於好奇,便踩上去比大小。誰知這壹踩就心有所動,回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壹個男孩。由於這個孩子沒有父親,她怕人們笑話,就把這個孩子丟棄到小巷子裏,結果來往行人與動物都繞道而行。姜嫄又把他丟棄到結了冰的河面上,結果成群的飛鳥飛來圍在這個小孩的周圍,用羽毛為他保暖。於是,姜嫄又把孩子抱回撫養。由於開始就把孩子遺棄,所以就給孩子取名叫棄。棄從小就喜歡種植各種植物,長大以後就成了種莊稼的能手。後來堯帝任命棄為農官,官名後稷,封地於邰,稱為大周,由此產生了先周時期。先周初期,在後稷棄的管理下,天下農業連年豐收。

? 傳說棄的兒子不窋承襲父職,繼任農官。到夏朝太康時,朝綱大亂,諸侯反叛,《史記·周本紀》記載:“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間。”傳說不窋丟掉了後稷職務後,被夏後氏囚困了起來。不窋想逃跑,但是沒有力氣翻越牢墻,後來在壹位看守他的武士扶持下才翻越了牢墻,並且被這位武士馱在背上逃跑,遂將武士背自己出逃的地方命名為武功。跑著跑著,不窋口渴了,想喝水,忽然有壹股泉水流出,遂將流出泉水的地方命名為醴泉。不窋喝好後,武士繼續背著不窋逃跑,當逃跑到壹處地方的時候,發現有壹只山雞站立在前方,不窋遂將見到山雞的地方命名為寶雞。武士扶不窋騎到山雞背上去後,武士當即因為勞累而死亡,不窋遂將武士扶持自己騎上山雞的地方命名為扶風。不窋是在慌忙中出逃的,還沒有來得及問清武士的名字,武士就累死了。武士累死後,不窋遂騎到山雞背上,山雞騰空而起,在空中飛翔,不窋遂將山雞騰空飛翔的地方命名為鳳翔。不窋騎在山雞背上不知飛翔了多長時間,忽然發現前面有壹道霞光,不窋遂將發現霞光的地方命名為慶陽。當山雞馱著不窋飛翔到壹座山頭上的時候,山雞落地,不窋下了山雞的肩背,山雞飛走,不知去向,不窋遂將山雞落地的山頭命名為鳳凰山。從此以後,不窋就以鳳凰山為暫居之地,率領周人部族務耕種,經商賈。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脩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公劉是為了避桀侵擾而帶領周人“自漆、沮度渭”,尋找適宜周人的安居之地,最後“廬旅”於既看不到具有“百泉”的鳳凰山,又能夠望見渭水“溥原”的山區定居的。從地望角度說,漆水與沮水處於今銅川市區域內,從而界定了“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間”的歷史源頭是在今銅川市內。從行程方向說,公劉“自漆、沮度渭”是指從甲地到達乙地。其中,甲地必須具有漆水與沮水的水流地貌。命名為漆水與沮水的水流存在於今銅川市地區內,銅川市地區內的漆水與沮水都發源於銅川市印臺區玉華鎮的鳳凰山。這樣,就可以界定公劉壹行是從今銅川市印臺區玉華鎮鳳凰山頂上的水海村出發,經過“同官川”、富平縣到達渭南的。“渭”則可以是指渭水,也可以是指今渭南地區。從《公劉》詩章的“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說,公劉壹行征戰出同官川,翻過墩臺嶺官道,具有百泉的鳳凰山就會消失在視野之中,就可以看到公劉創建“爐山”京師的山區。如果登上京師山區的“南崗”,就可以看到壹望無際的“溥原”,《詩·公劉》章句告訴人們:公劉壹行最後是定居到今銅川市印臺區陳爐鎮的陳爐村的。公劉壹行定居後,公劉隨即創建“下土之式”的足型城堡,以示是天神踩踏的腳印,從而形成陳爐村曾用地名“爐山”的京師,地方誌書則以“陶爐陳列”給予了記述。公劉在“下土之式”的足型城堡內,預留了壹座土墩臺,稱作“靈臺”,靈臺上建立壹座祠堂,稱作“娘娘廟”。公劉在“娘娘廟”內供奉了高祖母姜源、曾祖母姞人和祖母三位祖先,稱作“三後在天,王配於京”。公劉創建供奉有姜嫄娘娘的“娘娘廟”,目的是欲借助“天神”的護佑,自稱為周王而“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歷史上稱作“公劉處豳”。

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從公劉到古公亶父凡十代,都住在豳地”。自公劉稱為周先王後,歷經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等九代先王,傳遞到古公亶父為周先王時,“古公亶父復脩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史記·周本紀》),古公亶父執政時,改變周人的遊牧風俗,為部落民眾創建“陶復陶穴”即陶磚窯洞,發展周人的安居事業,設立官吏,改革戎狄部落的舊風俗,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使得周人部落逐漸富裕和強大起來。

周人部落的富裕與強大,引起了戎狄部落的破壞與侵擾。於是,古公亶父就委派幼子季歷征伐戎狄。據傳說:季歷“先後擊敗了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無之戎、始呼之戎和繄徒之戎”,“從芮、鞫直至岐下”(參見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相關記述),從而取得了漆沮流域的大片土地。嗣後,古公亶父在公劉開創的同官川的基礎上,開創了具有後稱同官縣、耀縣和宜君縣的廣大地域,並在這壹基礎上創建了“豳國”。隨後,古公亶父在“豳國京師”的郊野,設立了展示創建豳國宗旨的國社——“古代先公廟”,完成了公劉創建豳國的夢想,奠定了周人禮教文化和滅商的基礎,古公亶父也因此獲得了“古公”的綽號。《詩·大雅·綿》則以:“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詩章,頌揚了到古公亶父為周人大王時才具有了沮、漆流域的地望。

周人部落的富裕與強大,引起了戎狄部落的勒索和侵擾,“欲得地與民”,尤其是那些城狐社鼠流言蜚語的貶黜與詆毀,意欲要趕走古公亶父。於是,古公亶父就帶領家族人等兩千余乘離開了豳地,遷居到岐山壹帶。據《竹書紀年》記載,商王武乙六年,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徙到岐山,史稱“大王徙岐”。

雖然古公亶父與周人遷居到岐山去了,但由古公亶父創建的“古代先公廟”卻依然面南而立在陳爐村曾用地名“爐山”郊野的“集口圜丘”。

秦漢時期,秦王朝在宗教上沒有較大的開拓和建樹,只是繼續先秦的宗教祭祀。漢代初期,依然按秦代傳統的自然崇拜禮儀行事,保留了秦代的壹般性的宗教祭祀。接著,漢武帝致力於自春秋以來禮樂崩壞局面的調整,重建禮樂文化。其中,“宗廟”與“郊社”並立是漢代皇家宗教禮制的核心部分。所以,“集口圜丘”的“古代先公廟”被保留了下來。

“新朝”是由漢武帝的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長安,史稱“新莽”。

王莽稱帝後,進行復古改制,“州從《禹貢》為九,爵從周氏有五”:仿王制,封爵號,建郊宮,定祧廟,曾派“風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在“帝王之道,相因而通;聖德之祚,百世享祀”的思維指導下,王莽以“功費數百巨萬,卒徒死者萬數”的代價大興九廟,尤其是夏、商、周、漢四代創國古祖宗廟社稷的修復,“營求其後,將祚厥祀”,“專念稽古之事”。(參見《漢書》等史書章節)。其中,周先王創建“豳國”的先祖是必須尋覓的。這樣,位於“豳國京師”郊野圜丘的“古代先公廟”是必須考察的,因為坐落在豳國京師郊野圜丘上的“祭壇”、“禰宮”、“先王祠堂”和“古代先公廟”是“周祧廟”的遺跡。這樣,王莽確定周祧廟的所在地,大概也是經過認真搜尋和研究討論的。至少當時的章平公姬黨及其家族,對其先祖周先王的發祥地大概也有所傳說。

王莽在重修今稱陳爐村的“集口土地神廟”即“古代先公廟”的過程中,對“集口土地神廟”中的祀神形象大概也做過考定與定格。從而確定了“集口土地神廟”祀神形象是舜帝、老子和古公亶父,並命名“集口土地神廟”為“古公廟”。才流傳下來了“唯梁板墨書,創自周至新朝五年”的文獻記載。

新朝五年,重修“集口古公廟”完工,並為重修“古公廟”與完善祀神形態樹碑立傳,才具有了陳爐“集口土地神廟”門前的蟠首龜趺碑的國碑以及“古公廟”的匾額,大概同時也將周先王創建豳國的京師地域遂命名為“永受裏”。待到唐貞觀二年創建了陳爐西社窯神廟和貞觀三年產生了陳爐東社窯神廟,大概由於社廟就是土地神廟的認知,以致“集口古公廟”的名稱變更為“集口土地神廟”。

大概正是由於新朝對“集口古公廟”作了認定與重修並且樹碑以記源流,才產生了清康熙十二年陳爐西社民眾在為西社窯神廟築修戲臺時,將西社窯神廟產生的紀年記載為“周至新朝”。所以,“周至新朝”應當是“集口土地神廟”的“梁板墨書”。

歷史上的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稱帝成功的先河,中國古代史學家對新朝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尤其是《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後世亦是按照漢書觀點評價王莽,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有所改變。所以,清雍正四年癸卯舉人崔鍾琰才將“周至新朝五年”改寫為“來路不明”的“周至五年”。

陳爐村的“集口古公廟”於1945年坍塌,1968年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