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地流傳著這樣壹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壹篇短短的文章,朗讀了多少篇還背不下來。
壹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麽書?”
這個笑話並非空穴來鳳。
曾氏壹族的天資並不出色。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笨得出名,壹生考了十七次秀才,壹直到四十三歲,才勉強過關。
但另壹方面,曾國藩又是個極為“精明”的人。
他是壹個高明的軍事家、戰略家。
太平軍起,舉國束手無策。只有他獨僻蹊徑,以超人之膽識創立湘軍,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勢”的平定太平軍戰略。
事後證明,這是壹個極為高明的戰略,清王朝正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
自古功臣,像他這樣善於把握進退者不多。但他壹生出將入相,沒有大的蹉跌,在傳統官場上像他這樣的成功者並不多見。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很獨特,那就是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能夠打通科舉這條路,靠的完全是“笨勁”。父親要求他,不讀懂上壹句,不讀下壹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壹本書。不完成壹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
他不懂什麽“技巧”,什麽“捷徑”,只知道壹條路走到黑,不撞南墻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笨拙有笨拙的好處:
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
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擊打能力特別強。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鉆過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紮紮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
曾國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國藩壹生善打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
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他壹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
曾國藩壹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
他壹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願人占我的便益(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別人以巧似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誠以拙相待。
這個事因為這種質樸的為人處世方式,曾國藩壹生朋友極多,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指揮如意。
當然,曾國藩最有意義的“笨拙”,還是他的思維方式,正是“紮實徹底”的思維方式,使曾國藩避免了幾千年來“中國式思維”的局限和弱點。
每遇到壹件事,他都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反復琢磨,細細分析。
“正”“反”這兩個方面,他也要進行細分,把“正”面再分兩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負”面也自有其正反。
他把這件事中包含的每壹個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壹點含混不清之處。這樣分析下去,對這件事物就會觀察得分外透徹。
曾國藩說,自己“天分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他的精明,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笨拙之上,這樣的絞盡腦汁殫精竭慮之上的。
確實,“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