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心之所向 野蠻生長

心之所向 野蠻生長

前言 :前幾天早上聽到警報鳴響,為逝去的生命默哀,感慨於生命之輕,想寫些東西記錄下,希望時過境遷,還能想起在某個時刻觸及內心的所感所想,壹直想著給自己現在的狀態加個slogan,寫作“心之所向、野蠻生長”,能在多年之後“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

在家時間長了,很多事情就成了“日常”。有天我躺在陽臺邊的沙發上,三四月的風溫度剛好,強調溫度這點這很重要,太冷的話本能地想要取暖會忽略感受,太熱心容易浮躁不能思考;背景音樂也剛好是“起風了”,歌詞連在壹起變成壹幅畫,緩緩映進了心裏:壹個懵懂少年懷著對大千世界的好奇,背著行囊,走過世間壹遭,見過眾生天地歲月,自拔於世界之大、沈溺於其中夢話,不得真假、不做掙紮、不懼笑話,心中萬般流連,暮年回到家鄉,晚風吹起鬢間白發,回憶往事,隨風逝去,還好初心依然還在,保持著對世間壹切美好的向往,安詳地睡著了,像是孔夫子臨終前的“ 自覺可安然去也 ”。經常會被自己的想象感動,加壹些特定的場景和故事,總和朋友開玩笑想寫壹個小說,然後再拍成壹個電影,也算留壹些“精神”在人們的記憶裏。我總試著去追求那種歲月靜好、往事隨風、從容淡定,近些年多多少少讀了壹些書,經歷壹些事,反復咀嚼之後,有了自己對人、生命、立身處世的壹些思考,嘗試從哲學的角度把理解寫下來,不是嘩眾取寵,只求個怡然自得、自足自樂。

做科研尤其是工科做久了,思維會變得偏向理性,引用導師的話是說生活和科研是壹樣的,需要有條不紊、邏輯清晰,寫這種心得隨筆也是事先列好框架,人的思維習慣真是可怕,本應是感性的體會,最後還是引經據典,試圖將壹種感受有邏輯地詮釋,不禁感慨“人類真是矛盾的集合體”,雖然別扭但是有趣極了。

關於人的本性

酷愛二次元文化的我,後來長了幾歲,對原先欣賞的漸漸覺得索然無味,有幸“打破次元壁”去關註了很多日本的影視題材和文學。日本是壹個很神奇的國度,大大滿足了壹個少年的獵奇心。借用壹句評判日劇的話,相比美劇的感官刺激和韓劇的庸俗浮誇,日劇最了不起的是:勇於面對不倫、畸戀、兇殺、家暴等人性之惡,告訴妳人生有很多活法——妳可以不同意,不贊成,不喜歡,但妳沒必要反對。中國從上峰到群眾都在孜孜不倦追求所謂“正能量”,其實凸顯了社會的壹種變態,千篇壹律的國產電視劇,是壹種文化的倒退和愚昧。

除了日本文學或者影視題材,其實都在古今中外有跡可循:諸子百家中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天主教中“七宗罪”—— 色欲、暴食、貪婪、懶惰、暴怒、嫉妒及傲慢,每天都會向神父禱告自己的罪:弗洛伊德向人們揭示了“人生而自私”,以及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節”等等。我不想去爭辯“性善”“性惡”,而是把人生比作壹個不斷修煉的過程,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比如為了迎合別人妳變得怯弱、不敢輕言拒絕,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心生嫉妒,當面壹套背後壹套妳變得虛偽,面對眾多欲望妳變得貪婪…佛說“成佛要去除業障和心魔”,也大概是這個意思。 人性的弱點,終究源自內心的軟弱,擺脫人性的弱點,除了內心強大,別無他途,而這個過程就是壹個人的自我完善,就是壹個人的生命之旅。

關於人生的本質

古希臘神話中有壹個叫西西弗斯的人,他為了逃脫死亡之災,對死神哈迪斯耍手段,最後被發現後被施予了最嚴厲的懲戒。在地域,西西弗斯被罰將壹塊必須用盡全力才能推動的圓形巨石從山腳壹路推至陡峭的山頂。地獄灼熱的烈焰在四周熊熊燃燒,西西弗斯壹有松懈,巨石便壹刻不停地滾回山腳,壹切必須從頭再來。當他用盡力氣,好不容易將巨石推到山頂,自以為能得片刻喘息,沒想到無情的巨石又壹次不可阻擋地轟隆隆退回原地。如此這般,周而復始,永無止息。西西弗斯年復壹年拼命推動巨石的畫面和我們的壹生何其相似,小時候上學,上完學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有個好的婚姻,結婚生子,妳的兒子繼續[上學 工作 結婚生子],有時竟有種忍不住壹聲嘆息的傷感,難道人生就是壹個又壹個無盡的圍城?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直到後來我發現,對這個問題先哲們有著超越時空的精神***鳴:

叔本華是悲觀的,他說人生沒有意義,就是欲望的集合,欲望滿足了就空虛,在痛苦和無聊中鐘擺,結局是死亡;尼采讀了叔本華的書,辭掉了工作躲在深山老林裏,絞盡腦汁想到:人生雖沒有意義,但是探求人生的過程本身是有意義的;莎士比亞借《麥克白》之口這樣解讀,生活就像傻子將的故事,滿是聒噪和狂怒,卻沒有意義;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壹種英雄主義,就是在妳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王小波似乎也明白了,似水流年是壹個人所有的壹切,只有這個才真正為妳所有,其余都是片刻的歡愉與不幸。所有的壹切,都指向壹個終點: 生命本身沒有意義,但追逐人生的過程卻是意義非凡。

學會承受生命之重,如同西西弗斯的巨石,或許那不是命運的責難,而是人性的考驗,唯有這樣的沈甸甸才能驅散輕佻與浮誇,填平無底的欲壑,才足以喚醒我們對平淡生活的珍惜。好朋友曾對我說“沒有不幸,就是幸福”,能擁有瑣碎的苦惱,又何嘗不是壹種幸福!所以 細細回味生命的重量,其中必定包含恩賜 。

圍繞哲學的三個基本問題

哲學作為人類壹切思維的基礎,眾所周知有三個最基本的問題,即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從時間維度去分析,即講人的現在、過去和將來,我更喜歡用“自知、自律、自由”的層次去理解和解釋。

自知 ,認識自己是人類作為壹切智慧的起源,兩千年前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的石柱上就鐫刻著這樣壹句箴言:人啊,認識妳自己,壹個人只有知道了“我是誰”,才能知道“我到哪裏去”,外人無法解答,欲望越多內心越難以平息,只能真正了解“內在於我們的東西”,它決定了我們的心靈、精神、靈魂、人格,我們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之中,面對諸多的欲望,知道自己能得到的,也對求而不得的能夠釋懷。

自律,絕對的自律會得到相對的自由 ,康德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當妳想放縱、為所欲為,是選擇做欲望的奴隸、得到短暫的快樂,還是戰勝欲望的誘惑,依舊保持著對自己的認知,為了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控制自己,我很討厭總把“及時行樂”放在嘴邊,其實是壹種對自己妥協對欲望認輸的借口。

我認為 精神自由有三個境界,上癮的短暫滿足感(多巴胺)、完成事情疲勞之後的成就感(內啡肽)、時間空間與心靈的***鳴(多種激素) 。第壹種是及時行樂,為了逃避“生命之重”,找些“癮品”暫時忘卻,刷手機、打遊戲、喝酒吸煙、吸毒、sex,醫學上分析當產生這些行為時人體都會分泌多巴胺,我把這歸結為低品質的快樂,因為妳發現做完之後依舊空虛,依然需要面對現實。第二種是妳經過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變換之後,完成某個事的成就感,分析指出此時人的身體會分泌內啡肽,雖然勞累或辛苦,但是心中很是滿足,得以慰藉,特別指出人們在跑步和健身之後會加速內啡肽的分泌,或許這就是現在全民健身呼聲這麽高的原因吧。

第三種是靜下心來,尋找生命的意義,著眼與壹草壹木和此情此景,用心感受,找到妳的精神與時空鏈接點和***鳴。比如當妳下班途中,走在林蔭大道上,慢下步子,觀察落葉,看它們緩緩飄下,窺探它們的身姿為何,從而感悟到生命的更叠與輪回,或者演化成人類的進化的眼光,那麽這場散步就有意義,找到了人文的背景和底色;有天晚上仰望星空,天地間壹塵土,滄海間壹沙鷗,瞭望滿天星辰,靈魂翩翩起舞,遂與身邊的壹草壹木乃至整個宇宙交融編織,感嘆造物主的神跡,壹瀉而下,每滴掉落在身上的水滴仿佛都折射出幾百萬年的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夕陽西下,妳能想到暮年的自己看著黃昏的地平線,回望壹生,想起那些流淌在記憶深處、值得壹生銘記的人和事,最後妳嘴角露出壹絲微笑,欣慰安詳。

人生修煉的準則

孤獨是必經之路,學會享受孤獨。 人其實生而孤獨,後來進入喧嘩世界,能抽身於人聲鼎沸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自己對話,與萬物合壹。孤獨總在催生思想,靈感總是給孤獨者特別多的厚愛。思想者千差萬別,而他們往往有壹個***同點:他們的思想在孤獨中萌動,在孤獨中醞釀,在孤獨中降生,在孤獨中歷久彌香。孤獨和寂寞是孿生兄弟,都是孤單的孩子,人類是群居生物,對落單的恐懼會格外催生孤獨和寂寞。現代社交往往有兩種類型,要麽是利益驅動下的人脈構建,要麽是壹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前面講到精神的自由,而享受孤獨則能得到壹份心境平和的自給自足、清明安和而無所外求的精神圓潤,慢慢豐盈妳的靈魂。

欲望執念與斷舍離。 對情不要太過執念,佛說,浮世塵緣,壹生壹滅,拈花壹笑。壹花壹世界,壹葉壹菩提,壹瞬便是永遠。愛是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每個人出現在妳生命中都不是偶然,都會教會妳些什麽,若無相欠怎會相見,感恩每個陪妳走過壹段時間的人,緣起則聚、緣盡則散;對名利不要太過執念,人生海海,山山而川,名利要追尋因為人們要生存,但不要放棄做自己,自尊自愛自知始終是妳作為人的底線,否則妳只是活得渾渾噩噩。有趣的例子是看了加繆《局外人》,主人公默爾索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甚至到了自己生死關頭,還能想象自己被處刑時民眾的神情,漠視常人和社會,漠視上帝,將自己置身事外儼然成了上帝,以上帝視角看待壹切,真是抽身於世俗的極致(太極端…)。去年開始流行的“斷舍離”,有點給欲望做減法的意思,很適合飽受欲望挑逗的年輕人,不僅是外部的欲望,也有內心的欲望,欲望太多,執念太深,求而不得之後人們無法釋懷,因為傾註了太多努力和心血,心有不甘,現代人家裏、網絡充斥著無用信息,侵蝕著我們的精神,我很懷念當年沒有手機的時代,雖然閉塞但人沒有今天這麽累,盡量生活從簡,衣食住行從簡、欲望從簡、接收的信息從簡,這兩年我總和別人說,我對知識的欲望太大,竇文濤在聊“低欲望社會”也說自己作為主持人的思維導致他無論什麽知識都想明白,晚上睡不著覺,這也是壹種執念欲望,給思想和物質斷舍離,對情和欲望減少執念,是人生修煉的又壹境界。

對自己坦誠,對別人坦誠,對世界坦誠。 其實這部分可以歸結到“自我認知”的結果,就是接受自我,放開自我。當妳對自己有了清晰的定位,妳就不會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弱點而變得虛偽,接受存在著這樣那樣缺點的自己,無論妳變得優秀或是落魄,都會有人喜歡妳有人不喜歡妳,都有人待妳如初,也有人壹開始就發現和妳不是“壹路人”而排斥妳,所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是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從而寬以待人,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世界上同樣也是分妳喜歡或者妳不喜歡的,亦或是發生到自己頭上時,先是接受而非抱怨,工作生活中出了問題先是冷靜地接受,再去想解決的方法,才是立人處世之道。又要提到陳果老師的那句“我自風情萬種無世無爭”,活出真實的自我,喜歡現在此時此刻的妳,深愛自己,才能在蕓蕓眾生之中,開出不壹樣的顏色。

今年或者明年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記得小時候,大人問我,妳長大了想做什麽啊,我倒沒有寫下快樂,只是脫口而出說,我要當科學家,後來發現和弗洛伊德解釋的壹樣,兒童時的很多執念會變成妳成年之後的夢想,我很慶幸到現在選擇還在追夢,也會無數次的質疑自己,也很常壹個人感傷、痛苦,花時間思考這些東西是不是好的、浪費了大好時光,但是當我反復咀嚼這些文字,和妳內心產生了壹種奇妙的***鳴,我覺得這何嘗不是壹種精神的自由,帶有壹種幸福滿足,會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想想妳這接近三十年的經歷,還有將來如何堅定地走下去,終究是有意義的,心之所向、野蠻生長。

ps:謝謝陳果老師的書,認識了尼采和叔本華,學壹點哲學還是對身心有點用的。

Lucien

20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