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現短板
●案例:馬航MH370航班失蹤事件
刊播時間2014年3月8日起
“新聞”馬航MH370客機失聯事件發生後,由於權威信息源缺位,從中央媒體到各地媒體信息亂飛,讓人莫衷壹是。其中比較典型、傳播較廣的謠言主要分為幾大類:
生還奇跡類——3月8日14時28分,《成都晚報》媒體微博連用數個感嘆號奪人眼球:“‘降落!!!!!’馬航總經理現場講話,航班已證實在越南南寧(音)地區降落。”當晚,有媒體報道稱MH370被正在執行搜救任務的菲律賓海事船發現。飛機被發現時機身破損較嚴重,但未解體,人員傷亡程度可能遠遠低於此前的預期;
搜索進展類——據報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兩艘搜救船分別於10點49分、11點30分從西沙、海口兩地出發,前往中國南海海域開展搜救工作。
事故原因類——失聯航班兩人冒用壹名意大利乘客和壹名奧地利乘客的護照混上飛機,致使航班遭恐怖襲擊。在馬航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虛假信息登機,包括此前曝出的2位奧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飛機墜毀類——《羊城晚報》等多家媒體微博發布消息稱,據CNN報道,馬航MH370航班已確定在越南胡誌明市以北100公裏境內墜落。
真相人民網“求真”欄目3月10日發布《“馬航客機失聯”不實傳言回顧》,澄清了7個關於客機失聯的假新聞。
①“越南搜救人員發現失聯客機信號”不實。後經證實,越南媒體所報道的信號發現位置是飛機失去聯絡前的最後位置。
②“波音中國總裁稱飛機已經找到”不實。此前,波音中國總裁馬愛侖@小馬哥愛747稱飛機已經找到,波音技術團隊正前往協助調查。此後,波音中國總裁馬愛侖@小馬哥愛747刪除了該微博,並稱“飛機已經找到”是錯誤的消息,搜索仍在繼續。
③“MH370航班被菲律賓海事船發現”不實。經越通社記者黎勇河證實,越通社未刊發此篇報道。越通社網站也沒看到相關報道。“MH370航班被菲律賓海事船發現”說法不實。
④“失聯飛機被菲律賓海事船發現”不實。這則短訊這是天涯網友“巴蒂斯圖塔”在3月8日晚杜撰的壹個“泰坦尼克號式”的玩笑。
⑤“南海救助局兩艘搜救船於3月8日上午前往搜救”不實。南海救助局表示,當時為搜救船從岸邊往錨地去,並非前往搜救,當時南海救助局三艘搜救船仍在待命準備中。
⑥網傳“馬航飛機迫降南寧”不實。8日,針對網傳“馬航飛機迫降南寧”壹事,廣西南寧和當地的龍洞堡機場均否認馬航航班在此降落。
⑦CNN未發布失聯客機墜毀消息。
點評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很難避免各種虛假信息的傳播。而當媒體參與其中大肆傳播的時候,各種信息更是真假難辨。值得註意的是,這壹類型的事件在報道的初期往往伴隨著大量的錯誤信息,而在此後的連續報道中不斷得到修正和更新,這壹行業現實或將促使我們更新對虛假新聞的慣常理解。記者使用社交媒體等互聯網工具進行報道和信息搜集工作已經成為壹種新的工作常規(news routine),與此同時也使媒體的錯誤變得更加突出和可見,由此引發外界對新聞業權威性的質疑。馬航事件作為壹次沒有事發“現場”的“特殊”災難事件,因其與中國的強相關性而被中國媒體重點關註,但面對不確定的新聞事實、跨國跨文化的陌生環境、國際國內新聞媒體的激烈競爭,中國媒體的短板凸顯,所交出的答卷很難令人滿意。
●媒體不察受欺騙
●案例:郭美美澳門欠2.6億賭債
刊播時間2014年4月8日
“新聞”4月8日,國內部分紙媒以及權威媒體網站,以“網傳”為依據,轉發了香港媒體的報道,稱壹個追債網頁上傳了壹張“郭美美”照片,指壹位1991年出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由前年起拖欠2.6億元款項至今還沒有清還,更透露有人稱會有老板替她還錢,可惜債主至今未收到還款。這個曾自稱中國紅十字會高層而造成滿城風雨的炫富女郭美美又成新聞人物。
真相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在世界杯期間涉嫌網絡賭球被北京警方抓獲,8月4日央視新聞頻道《起底“網絡紅人”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門欠2.6億賭債”是炒作。警方查明,這純粹是壹條虛假新聞。
點評自2011年因以“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引發軒然大波以來,郭美美已經諳熟於通過炒作獲取利益。在央視播出的新聞中,警方就表示,不論是炒作紅十字會,還是“2.6億賭債”,以及為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網絡電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賭博被抓後,其母親配合北京警方調查時網上出現的“郭母連夜從日本飛回國”等不實消息,都疑似有幕後推手進行網絡炒作。在每次網絡炒作中,都不乏大量媒體的主動參與,甘於成為將郭美美“制造”為網絡名人過程中的推波助瀾者,可鄙、可悲乎!
●陰差陽錯陷被動
●案例:京畿地溝油黑色產業鏈
刊播時間2014年5月14日
“新聞”5月14日,某國家級新聞網站重磅推出《地溝油去哪兒了?起底京畿地溝油黑色產業鏈》的系列報道。報道稱,記者歷時壹個多月的暗訪,發現在京畿地區,壹條地溝油生產鏈仍然在隱秘而高效地運作著。在記者壹路跟蹤地溝油後,發現運有疑似地溝油的油罐車最後進入了嘉裏糧油(天津)有限公司的廠區,其所屬的益海嘉裏旗下擁有“金龍魚”等食用油品牌。
真相5月15日,益海嘉裏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記者誤將“嘉裏油脂化學(天津)工業有限公司”誤認為是隔壁的“嘉裏糧油(天津)有限公司”,處理廢棄油脂是前者的正常業務。
5月20日,該網站記者發表聲明承認其報道“不慎將嘉裏油脂化學(天津)工業有限公司誤報為嘉裏糧油(天津)有限公司”並道歉。
點評這次報道本來是壹次難得的服務公***利益的調查性報道,就因為記者搞錯了涉事公司的名稱,後續報道的重心成了這家被誤點名的公司如何來維護名譽,偏離了報道的初衷,無端耗費媒體資源,殘留壹地雞毛。我們無從知曉記者是如何把兩家公司搞錯的,這種“不慎”給被點名公司帶來的影響卻不小,以致這家公司不得不花費大量力氣來澄清。但從報道來看,搞清楚兩家公司的業務範圍似乎並不是件困難的事兒。這個案例又壹次提醒我們,對於新聞事實的查證核準何等重要,做好了才能既不致傷及無辜,也能保護媒體自身。
●適得其反傷誠信
●案例:孤兒楊六斤的勵誌故事
刊播時間2014年5月23日
“新聞”5月23日,廣西某電視頻道公益節目“第壹書記”播出了勵誌孩子楊六斤的故事。節目稱:楊六斤,12歲,廣西隆林縣德峨鄉人,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弟弟改嫁,因父親方阻撓,楊六斤繼續與爺爺奶奶壹起生活。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後,楊六斤住在親戚提供的空房子裏,獨自生活。每個星期從堂哥那裏領1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他的生存能力特別強,常吃野菜充饑,還自制工具抓魚,算是肉菜。
真相6月27日,《南方都市報》刊發記者實地探訪廣西後的報道《楊六斤身世堪憐但並非節目中那般孤苦無助》,指出了這個節目中的3個不實之處:
第壹,年齡誤報。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明治接受采訪時表示,楊六斤現年14歲,並非電視節目上說的12歲。
第二,獨居5年的說法不準確。實際情況是,2012年5月爺爺去世後,楊六斤於2012年7月前往德峨鎮新街村上馬排屯與伯父生活,後來到堂哥楊取林家居住,堂哥壹直在家,直到今年3月才外出打工,其獨居生活從今年3月才開始。每周楊六斤有五天住校,周末才回堂哥家,到電視節目播出時獨居時間加起來不超過25天。
第三,吃青草的說法有誤。當地學生對南都記者表示,電視裏楊六斤吃的是剪刀菜,壹種當地居民經常食用的野菜。新街完小校長楊佳勇表示,按照規定,楊六斤享受國家的政策補助,每天在學校吃三餐,每天的夥食標準大約為8元,每天基本都會有肉菜,在學校的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點評這個貌似弘揚正能量的公益報道引起了不少的爭議,壹個直接的誘因自然是電視節目中的瑕疵。具體來說,其主要原因是記者有意識地誇大了壹些事實。該電視頻道總監表示,記者之所以說“楊六斤獨居5年”,是因為記者想幫助他,讓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挖掘不夠深入從而造成了失實。除了主觀上的考慮,電視節目的壹些工作常規也在其中推波助瀾,比如電視拍攝了楊六斤吃野菜、捕魚的畫面,還原以前的生活,試圖用有限的時間高濃度表達孩子的吃苦耐勞、勵誌向上。電視臺方面認為,這是電視拍攝的基本方法,並不是“擺拍”、“演戲”。
雖然在隨後的澄清聲明中,壹再強調節目的動機而淡化其中的操作瑕疵,但正如有網友指出的,記者對楊六斤身世的艱苦做出誇大報道雖是出於好意,但這種好意卻觸碰了新聞報道和慈善誠信兩條底線。
●張冠李戴鬧笑話
●案例:碰瓷男慘遭女司機徑直碾軋事件
刊播時間2014年7月22日
“新聞”7月22日,某報用半版的篇幅報道《女司機遇碰瓷男開車軋了過去……》,報道稱:壹段名為“碰瓷男慘遭女司機徑直碾軋”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的男子在壹緩慢駛入十字路口的車輛左前方突然倒地,女司機左右張望後碾軋過去。這壹過程被經過車輛上安裝的行車記錄儀拍攝下來。該視頻傳出後迅速引發網友熱議。
此外,國內還有多家媒體也做了轉載或報道,並請交警和法律專家做了解讀,又引發了關於女司機到底有沒有責任、該定多少責任的熱烈討論。
真相7月24日,《南方都市報》指出,經查證,“碰瓷男遭碾軋”發生在韓國,視頻最初來源於英國的壹家視頻網站。7月25日,《人民日報》證實,這段名為“金女士VS自害恐嚇團”的視頻由網友“pd yoon”在7月19日發布。
點評報道中提到的這段視頻最早是在網上流傳的,某報的報道絲毫沒有質疑視頻的真實性,只是洋洋灑灑地引用了壹些網友的話。這是當下不少媒體慣用的壹種操作手法,選題的線索來自互聯網,記者不做任何的采訪,且故意“省略”5個W,僅搜集壹些網友的評論,壹篇稿件就炮制出來了。而壹些媒體的後續報道同樣沒有對視頻的真實性產生懷疑,還煞有介事地請交警和法律專家做“解讀”,討論責任的歸屬問題。其實記者只要認真地看下視頻就能看出不少端倪來,至少不會發生把國外的事當作國內新聞的低級錯誤。
●打假失實反被“打”
●案例:渾水泡面事件
刊播時間2014年8月5日
“新聞”8月4日下午,正在雲南昭通地震災區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記者發回壹條報道稱:震中龍頭山鎮的龍全中學目前食品匱乏,只能吃外面輸送進來的泡面,地下水和自來水因為地震水質現在比較渾濁,目前救援人員只能用渾水泡面做飯。
8月5日深夜,某報網站發布報道《救災部隊:渾水泡面不屬實勿輕信傷害前方士氣》,宣布“渾水泡面”系假新聞。文中寫道:該報記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災部隊求證時得知這是壹則假新聞。壹名前方救災部隊的負責人確認,經查證,沒有發現救災過程中出現相關情況。他呼籲,前方部隊正在忘己地全力救災,請後方不要誤信這種別有用心的圖片,以免傷害救災部隊的士氣。
真相在這篇“打假”報道刊發後,壹時間,輿論反轉,網友紛紛指責之前發布“渾水泡面”的媒體。但最先發布新聞的“中國之聲”強調,事件系“央廣記者李騰飛親眼看見,部隊要求只吃面不喝湯,他和同事都吃了”。中國之聲還批評“打假”記者並不在災區現場,卻下了“假新聞”的結論,違背新聞原則,指對方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8月6日上午9點許,該報網站要聞部副主任郝珺石發布道歉聲明,承認“渾水泡面”事件確有發生:看了視頻,部隊確實吃了渾水泡面,後勤是當地組織的,不是部隊做的飯,渾水是自來水,放了消毒藥片。
點評這是2014年度最具戲劇性的壹起“假新聞事件”。這條“打假”新聞操作中的瑕疵壹目了然。但更值得探究的是其“打假”的動機,抗震救災中的“政治正確”似乎要更重要,以至於出現采訪中的疏漏,並在報道中出現“請後方不要誤信這種別有用心的圖片,以免傷害救災部隊的士氣”這樣的說法。這恐怕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報道失當惹風波
●案例: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產婦死亡事件
刊播時間2014年8月12日
“新聞”8月12日,由湖南壹家新聞網站發布壹則關於“湘潭產婦手術臺上死亡”的報道,報道稱:8月10日下午,湖南湘潭縣婦幼保健醫院壹名張姓產婦,在做剖腹產手術時,因術後大出血不幸死亡。家屬認為“她是非正常死亡,醫院存在很大責任,如果發現及時不至於死亡,也不至於隱瞞我們這麽久”。報道中還有這樣的描述:“(產婦)赤身裸體躺在手術臺滿口鮮血,眼睛裏還含著淚水,可卻再有沒有了呼吸,而本應該在搶救的醫生和護士卻全體失蹤了。”這則新聞隨後被全國網絡媒體傳統媒體大量轉載。
真相8月13日14時左右,湘潭縣官方微博通報此事稱,胎兒娩出後,胎兒出現嘔吐、嗆咳,初步診斷為“羊水栓塞”可能,院方立即啟動院內、縣、市孕產婦搶救綠色通道,市、縣有關專家主持搶救,但因羊水栓塞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經全力搶救無效於21點30分死亡。
8月13日16時許,湘潭縣衛生局副局長齊先強就“本該在搶救的醫護人員全體失蹤”的說法回應媒體記者,稱醫護人員在產婦心跳停止後搶救了半小時才放棄,院方宣布死亡後,手術室外聚集數十名家屬情緒激動,家屬沖進手術室時,醫護人員正在休息室,並非“全體失蹤”。
8月16日,湘潭縣衛生局負責人表態稱,從整個醫療程序來講,院方應該也還是盡到了醫院的責任。
點評醫患矛盾之所以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突出問題,媒體無疑起了不可小覷的作用。這起事件的新聞報道就是壹個很明顯的例子。在事實尚未搞清楚的情況下,媒體急於給事件定性,單方采信病患壹方的說法,當事另壹方的聲音缺席,報道失去平衡和客觀。而且,在行文中壹些帶有鮮明感情色彩的詞匯被頻頻使用,如“含淚”、“慘死”等,意指醫院冷血不作為,漠視患者的生命,容易產生不當暗示和聯想,而對於造成這起孕婦死亡事件的真正原因“羊水栓塞”卻被屏蔽被忽略。當然,不是說醫院壹方就沒有責任。而作為媒體,所需要的是客觀、全面地呈現事件的過程,事件如何定性則是相關專業部門的工作。事實上,在很多類似的醫患糾紛事件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媒體近乎相同的“越位”表現。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關註醫患糾紛,請別輕易下結論》壹文所說,人命關天,不要輕易下結論、定責任。
●視覺形象遭誤讀
●案例:上海地鐵老外暈倒乘客無壹相助
刊播時間2014年8月20日
“新聞”8月20日,上海壹家報紙刊發報道《上海地鐵披露2起乘客盲目驚慌典型案例老外暈倒,全車廂人跑光》稱,8月9日晚9點34分,壹男性外籍乘客在列車將進入金科路站時突然緩緩倒向右側,頭幾乎貼到身旁中年女乘客的肩膀。隨後幾秒內,他先是躺倒在座位上,又因列車剎車減速而翻落在地,似乎沒了知覺。見狀,對面座位上的5位乘客猛地起身逃離。不到10秒,該車廂已空蕩蕩的,只剩暈倒在地的老外。
真相8月20日,微博賬號“新民晚報新民網”發布:上海地鐵澄清:無人相助並不屬實上海地鐵方證實,乘客當時慌亂是因情況突然,反應不及,但當列車進站後,跑出車廂的乘客立即尋求站務員幫助,站務員也及時上車救助外籍乘客。
8月21日《人民日報》15版也刊發《上海地鐵壹外籍乘客暈倒“無人相助”說法不實》,報道稱,根據上海地鐵運營方提供的監控視頻顯示,由於事發突然,周圍乘客第壹反應是立即躲開,跑到後續車廂裏。由於不明白具體情況,看到有乘客奔跑而來,後續車廂乘客也受到這種驚慌氣氛的影響,待該列車停站後紛紛沖出車廂。不過在離開車廂後,有熱心乘客立即找到了站臺上的值班站務員,描述了車廂裏的突發情況並進行求助。隨後,站務員迅速到達事發車廂,準備展開救助。而這時,暈倒的外籍乘客已經蘇醒,並自行起身離開。
點評這幾年視頻、圖片引發的虛假新聞頻頻發生,壹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們對視頻或圖片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讀。而記者在解讀這些視頻或圖片時更側重於它所具有的新聞價值。對這起發生在上海地鐵車廂內的事件來說,外籍乘客暈倒眾人相助也具有壹定的新聞價值,但比起最初報道中呈現的角度而言,後者更有想象的空間。試想壹下,老外在車廂內暈倒,國人四散奔逃,不又成了社會冷漠癥的典型例證嗎?不就更具傳播的價值嗎?
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隨著國內各大城市地鐵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地鐵成為城市人口非常重要的活動場所,發生在地鐵裏的新聞、商家在地鐵裏搞商業策劃的情況也隨之大大增加。地鐵運營具有壹定的專業性,以後在面對類似事件時,記者還是要多方求證,並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
●無良公司亂炒作
●案例:95後女網友用身體換旅行
刊播時間2014年10月23日
“新聞”10月23日,某報用壹個整版刊載了壹條新聞:《95後女子“用身體換全國遊”每到壹地征臨時男友》。報道稱,壹名自稱“95後萌妹”的女網友,在網絡上發布《用身體旅行:95後萌妹向全國征集各地臨時男友陪遊啦!》壹帖,公開宣布了自己“0元遊中國”的計劃:面向網友展開“臨時男友”的征集。文章將網帖的內容詳細陳述,同時還羅列了網帖下面網友的留言,最後還告誡讀者“旅行蹭吃蹭住有風險,女生最好不要輕易嘗試”。這個原本在微博、網絡論壇流傳的故事終於登上了傳統媒體的版面,隨後大量權威媒體網站也紛紛轉發。
真相10月23日,自媒體微博賬號“傳媒大觀察”發布微博:“已經初步證實這依然為某社交軟件涉嫌色情營銷假新聞炒作,我們正在搜集更多證據向公安機關及互聯網管理部門舉報。奉勸各大‘權威’媒體自重。”
10月28日,“身體換旅行”報道中提到的“友加”軟件被國家網信辦以“涉嫌傳播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對其采取暫停接入服務措施,責令整改,並通知主要應用商店下架該軟件,同時正協調有關部門對相關單位和責任人進行依法查處。
點評事實證明,這是壹家軟件公司企圖利用色情影響進行新聞炒作以推廣其開發的社交軟件。而且這家公司此前已經炮制了壹條“挖掘機車震”的假新聞,堪稱有前科的“慣犯”。這家公司為了推廣產品,迎合網絡熱點,進行低俗營銷,有意炮制虛假新聞,理應嚴懲。
而被無良公司利用的這家傳統媒體,用了壹整版來報道“95後萌妹用身體換旅行”,95後、萌妹、身體,新聞標題裏充斥著這些令人產生遐想的詞匯,制造了壹條地地道道的既虛假又低俗的新聞。報道刊發後,壹些知名的新聞網站也紛紛跟進,對這條假新聞的傳播做出了“貢獻”。這些不辨真偽、不遺余力地參與傳播假新聞的媒體也應該想想,即使這是壹則真實的新聞,報紙和網站想要表達怎樣的價值觀呢?
●理解偏差鬧烏龍
●案例:中國“落榜”世界空氣最差20城
刊播時間2014年10月28日
“新聞”10月28日,某新聞網站刊發《中國城市“退出”世界空氣最差20城之列》,報道稱,中國“落榜”空氣最差20城。在WHO“2014年城市戶外空氣汙染數據庫”的排名顯示數據中,PM2.5數值最高的20個城市印度的占了壹半,其余城市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國。該數據庫囊括了世界91個國家1600個城市的網絡公開數據,時間跨度為2008~2013年。CNN報道稱,20個城市中,沒有壹個中國城市上榜。盡管在中國,很多城市被灰色濃霧籠罩,數以百萬的居民戴著口罩外出。
真相10月29日,網絡開始辟謠。知情人士指出,世衛組織並沒有搞過“世界空氣最差20城排名”。WHO確實有壹個“城市戶外空氣汙染數據庫”,最新壹期數據發表於2014年5月。在這份數據庫中,只是記錄了壹些城市某年的PM10和PM2.5測量值(或估算值)。WHO並沒有根據這些數據做排名,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出排名,因為數據整體上殘缺不全,沒有可比性。
點評中國的環境質量多年來壹直遭人詬病,每到霧霾發作的時候,各種段子便在網上流傳,這反映了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註。媒體也開始把它作為壹個重要的報道題材,壹些媒體設置了綠色新聞版面,有專門的跑口記者。應該說,這篇《中國城市“退出”世界空氣最差20城之列》抓住了社會關切的新聞點,但由於記者對相關數據的使用不夠謹慎,導致傳播了壹條錯誤的信息,有違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