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社會,南匯壹帶的孩子長到十二三歲(有的甚至七八歲)時,就已有人為他(她)們提親說媒了,媒人大多是宅上的的姆媽嬸娘或鄰村親戚。當地農村婦女習慣於串門走戶談家常,兒女的婚姻大事成了拉家常的主要議題,七拉八扯,兩家的婚事就給扯上了。媒人壹般先征求男家的意見,然後去女家拿八字。當然,媒人少不了把男家的情況介紹壹番,如女家知道男家底細,認為門戶不當,便會借“伲囡歲數還小”為由婉言拒絕。假如女家對男家沒有很壞的印象,壹般總是肯出八字的。有時也有這樣的情況,媒人知道某家女孩未攀親,先去拿八字,再伺機為其物色對象。
男家收了媒人拿來的八字後,便要請算命先生排八字。算命先生根據男孩的命書和女孩的八字掐算(過去孩子出世後都要算命,然後叫宅上的識字人寫命書),如命裏相克,此事便就此了結。如果八字相合,男家就請媒人去提親,此時女家總是借“囡還小”來敷衍,有時即使心裏願意,為了搭架子,嘴上也不會答應。媒人來提親後,女家因不熟悉男家的情況,便托信得過的人去打聽(主要是家境、門風等),如果覺得門當戶對,媒人再次來提親時女家便會**口風,這樣的話,男家便可以出兩個帖子叫媒人送去了。女家接受帖子後,表示答應這門親事了,然後女家再出兩個帖子叫媒人拿到男家,這叫“傳紅”,也稱“換帖”。
傳紅後,男家叫媒人把兩個紅紙包(鈔票)送到女家,女家壹般收壹包彩禮,另壹包彩禮是不能收的,仍叫媒人還給男家。
當地農村傳紅的習俗延續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個別地區此俗尚存,但被介紹的對象大多到了二十歲以上的婚齡期,也極少請算命先生排八字了。雙方經過較長的戀愛期,彼此愛慕而聯婚。
男家選擇過門日期,由媒人到女家去約女孩上門。過門這壹天,男家搖船(富裕人家用轎子)去接,男女家媒人隨船而去。男家要辦幾桌酒席,長壹輩的親戚都要請來。經媒人的介紹,女孩壹壹見過未來的公婆和長輩,長輩都要給“叫鈿”(見面禮)。女孩首次上門都不開口,壹切由媒人代言應酬。未婚夫壹般不在場,因怕羞早就避開了。吃過飯,女孩由媒人陪送回家。
第二天,女孩要買禮品到男家“還望”,凡出見面禮的長輩都要還送壹兩件禮品,以表孝敬。還望以後兩三天還要“邀還”。“邀還”不需要媒人出面,而由婆婆或姑娘出面到女家邀請,並陪同到家。這天夜裏女孩要住在男家,這樣女孩就成了過門媳婦(又稱通腳媳婦)。從此,過門媳婦可以隨便到婆家去了。
女婿過門即“招女婿”也要舉行過門、還望、邀還的禮儀,其過程和過門媳婦壹樣。
媳婦過門以後,每到春節、端午,婆家要給女家送年夜盤、端午盤。女家也少不了回送禮品孝敬公婆。每逢年夜、端午、七月半、十月朝等節日,婆家便要邀過門媳婦回去吃飯,或女家邀毛腳女婿吃飯。
以前窮苦人家無錢行盤送禮,置辦酒席,大多不搞過門這套儀式。但如果不搞過門儀式,男女平時就不能來往,直到洞房花燭夜才能見面。當地曾經流傳這樣壹個笑話,有次某新媳婦“小滿月”從娘家回來,迷了路,看見壹位男子在割草,便上前問路,那男子給她指點了方向。新媳婦回到家裏,方才知道剛才指路的割草男子就是自己的丈夫。
過門習俗延續至今,儀式雖已簡化,但在農村仍較隆重。屆時男家要置辦酒席,邀親戚朋友喝訂婚酒。媒人必須到場,即使自由戀愛,也要請熟人充當介紹人,俗稱“挽媒人”,也叫“捉媒人”。這天,由媒人出面去女家請姑娘上門,女家以茶水招待。姑娘上門見男方父母和親戚長輩,並接受“見面禮”,公開戀愛關系。此後雙方可隨便走動了,但逢年過節,男家少不了要給女家行盤送禮。
結婚謂好日,是當地俗稱。孩子長到十七八歲,父母便要為孩子操辦婚事了,屆時男家先請風水先生選擇黃道吉日,婚期確定後,由男家媒人拿四張帖子去女家話好日,如果女家收貼,就算表示同意結婚。不過男家第壹遍第二遍送帖時,女家大都不會收帖,總是借“囡還小”、“伲辦不起嫁妝”為由推脫。壹般到第三遍才會收下兩張帖子,另兩張仍叫媒人送回男家,表示同意如期結婚。
如果女家執意不肯收帖,大多因男家家境敗落或突遭橫禍而賴婚。有的男家壹時娶不到媳婦,便組織壹幫人搞突然襲擊,到女家去搶親成婚。因有婚約在先,旁人壹般不加幹涉。
男家定了婚期,壹般五六個月前便要去女家話好日(大多選擇在節日上,如端午、中秋節等)。話早了要遭女家“浪聲”(責備):“哪曉得伲辦勿起嫁妝,老早來催陪嫁。”話遲了也要被女家“浪聲”:“哪曉得伲嘸啥啥,看勿起伲麽。”女家收了話好日帖子後,男家先要行小盤,由媒人送鈔票到女家,給新娘做新衣裳。結婚前壹月左右要行大盤,再送鈔票或金銀首飾。
好日前數天,男家女家各請媒人吃酒致謝,俗稱“待媒酒”,酒席豐盛,有請媒人在喜期中碰到問題多照顧的意思。過去媒人在男女婚姻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拿八字、傳紅、過門、話好日、拿嫁妝、娶親、行盤送禮,都由媒人出面聯絡,幫忙操辦,因此男家女家在提親結親時免不了要多次請媒人吃飯,故當地有“媒人吃十八只蹄膀”之說。
現在搶親習俗早已禁絕,舉行婚禮也不再請風水先生選擇黃道吉日,婚期大多定在節假日(壹般是農歷逢雙的日子)。話好日時仍須媒人出面,但只是形式而已,實際上男家女家預先已協商確定。婚前男家送彩禮給女家,用以置辦嫁妝和首飾。女家壹般只收部分,也有拒收彩禮的。男家女家向鄰居、單位同事等分發喜糖,通知親朋好友喝喜酒日期或送婚宴請柬。
拿了嫁妝出門,壹定要朝東或南方向的路上走,半路上不能轉手,不能停下來,要裝出很重的樣子。
姚霞 圖
拿嫁妝的前壹天夜裏,女家要打鋪蓋、填箱。新娘的紅綠花被由阿嫂縫好,用壹匹土布把被子、床單、枕頭打成鋪蓋。填箱時,爹娘把女兒的被面、土布、衣服、頭巾等東西遞給阿哥阿嫂,由阿哥阿嫂壹樣壹樣放在箱籠裏,意思是這些東西都是經過他們同意後帶到婆家去的。
填好箱後,娘囡對唱哭嫁歌。歌的內容不外是“娘寶貝囡,由於爹娘窮,嘸東西撥勒囡”。囡接著哭:“謝謝爺娘養育之恩”。這時,宅上的姆媽嬸嬸、小姐妹和鄰村的親戚都會趕來聽,要好的小姐妹還要假意上前勸哭,實為引出話題。娘囡順著話題盡情發揮,以顯示自己的才能,對圍觀的人而言則是壹次學習揣摩的機會。
第二天,嫁妝擺在客堂的前半間,每件東西貼上紅紙或喜字,香案桌上點起蠟燭。壹般家庭必備腳椏馬桶(馬桶、提桶、腳桶、飯桶等圓件),馬桶內放紅蛋、棗子、長生果(花生),以討吉利。壹包鋪蓋內放喜錢,稱“子孫包”,拿到婆家鋪新床。壹疊被子放在四只甏瓦上,用土布紮成“被翹”,內放紅蛋、喜鈿,擺在正中。過去南匯農村家家紡紗,戶戶織布,箱籠內壹般都有幾十匹土布。富戶辦“廚箱嫁妝”,土布多達數百匹。
男家去女家拿嫁妝時必備幾匹落箱布(土布)和壹副排籃(扁擔、排籃上貼紅紙)。取嫁妝的船只停在女家水橋頭,來拿嫁妝的人先放高升,然後走到客堂門口,由代表(大多娘舅出面)授給女家媒人壹包鈔票,叫媒人分給廚房師傅、縫紉師傅、打棉絮師傅,俗稱“開銷鈿”。此時女家再放高升,開始發嫁妝。
拿嫁妝時十分講究禮節,稍不註意便會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絕發嫁妝。嫁妝壹定要由大阿舅領頭發。大阿舅把馬桶拎給取嫁妝的人,說聲“壹眼眼破家生拿仔去。”這樣大家就動手搬嫁妝。嫁妝忌諱講“扛”,而要講“漲”。迎妝者接首件嫁妝時,只能壹腳跨在門檻裏,壹腳跨在門檻外。雙腳跨進門口,女家要說“搶嫁妝”。“被翹”不能拆開了拿,須由多人用落箱布套住凳腳拉擡至船上。拿了嫁妝出門,壹定要朝東或朝南方向的路上走,半路上不能轉手,不能停下來,要裝出很重的樣子,還要兜遠路走,俗稱“兜青龍”。目的是讓大家多看看,出出風頭。
舊時當地娶親用花轎。新郎坐轎或乘船迎娶,女家設宴招待,宴畢新郎先行歸府。男家行轎前,在客堂的香案上焚香點燭,擺上祭品,媒人磕過頭方可領轎迎新。
娶親花轎進宅,隨轎的清音班(早期為鶴器班)須在女家場前吹奏壹番,待媒人遞上兩個帖子,在女家代表的壹再邀請下,演奏人員方可進客堂用茶水糕點,這時,媽媽(喜娘)要給新娘“裝新”(梳頭打扮)。過去當地有專門負責幾個村宅婚儀的喜娘,稱“門圖媽媽”。喜娘替新娘絞去臉上汗毛,稱“開面”,穿戴宮裝頭面(有生絲兜紗、墨水眼鏡、各種頭飾、紅緞子棉襖、紅裙、繡花鞋等),宮裝頭面由男家去租行店租借,托媒人預先送來。
新娘梳妝打扮時,母親在床頭哭嫁歌,叮囑女兒到婆家去後守規矩盡孝道。然後,在媒人、喜娘的催促上轎聲中,新娘在客堂門口換上繡花鞋,踩著預先鋪好的麻袋(討傳宗接代之吉利)走至轎前,由阿哥抱上轎。此時新娘再唱“謝阿哥”。新娘由阿哥抱上轎,象征著郎舅權威的確立。郎舅作為娘家親屬的代表,對維護妹妹和外甥在夫家的權益享有壹定的權威。新娘的繡花鞋不能沾地,意思是娘家的泥(象征家財)不能帶到婆家去。
花轎擡到男家場角停下後,迎親者放迎新高升。婆婆把帖子授給女家喜娘,喜娘接受帖子後,轎子擡到客堂門前,由幾個小夥子各拿壹條麻袋從轎前輪流鋪到客堂。新娘走出花轎,由小姐妹陪同踩著麻袋走進客堂,新郎由小夥子陪進客堂。這時由大夫(司儀)喝禮,新郎、新娘拜過香案,然後向家堂行禮,向長輩行禮,最後新郎新娘相互行禮。禮畢,新郎新娘挽手進房(壹般牽在手帕上)。
新娘被牽進房間,在床口上坐壹歇,由喜娘牽到房門口“叫問”(見長輩)。男家喜娘負責把長輩叫來,新娘叫長輩,都由喜娘代為開口,長輩少不了給見面鈿。阿舅到場,才能開席。新郎新娘不同桌,新郎陪阿舅喝酒,新娘由小姐妹、媒人、喜娘陪同吃花緣酒。新娘坐在桌上不能吃,只是裝裝樣子。
親戚朋友吃完酒席,圍著新郎新娘鬧新房。當地規矩,鬧新房時不分老幼。婦女們鬧著叫新娘子開箱子,看看箱籠內細軟物有多少。鬧到最後,新郎新娘分喜果(由阿舅帶來,每人分壹段紅皮甘蔗和幾個荸薺,鬧新房的人這才滿意而歸)。客人走後,新郎新娘坐在床口上望花燭,花燭燒到虎口把時吹滅,喜娘把蠟燭頭包起來,丟到床底下。洞房花燭之夜,新郎新娘壹般是不睡覺的,因此當地稱“花燭夫妻”。
當天夜裏或第二天早上,新娘要分箱布,送給公婆大人壹對被子,凡出過見面禮的其他長輩,都要分壹段布或頭巾之類的東西。
過去男家辦婚宴要“三日頭”排場。婚禮的前壹天下午,廚師、茶擔進場,女眷們忙著裹粽子、做圓子、蒸烘糕,散席時要送來賓(以戶計)粽子或糕,俗稱 “回財”。當晚廚師要燒幾桌菜肴(大多用豬腸豬肺、魚頭魚尾等下腳邊料),招待前來幫忙的親友。婚宴後第二天,東家用剩菜招待留宿和幫忙的親戚,當地叫 “敲甏底”。這樣婚禮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