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定位
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定位,我們都清楚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角色也在增加。大學生也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以下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定位。
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定位1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肯定是壹個建設者的角色。因為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他們的,但歸根結底還是這些年輕的大學生的。但真正能夠擁有未來的大學生,到底能有多少人呢?
不管妳是大學生還是中學生,哪怕妳是小學沒畢業的肄業生,在社會上的角色也不可能按照妳的學歷來給妳安排。壹個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取決於這個人能給社會帶來的價值,而不是壹紙學歷。
大學生的社會角色
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我國的大學生數量在不斷的增加。隨著近些年的大學擴招,壹本、二本、三本、自學本科、成人本科等等,成為大學生的途徑越來越多,獲取本科學歷的手段越來越豐富。
只2021年,就有900萬大學生需要就業。能夠符合大學生需求的崗位不再是我們以前所認為的高大上的工作,而是壹些在10年前甚至5年前,大學生畢業生根本看不上的壹些工作。那麽大學生到底會成為未來的締造者還是最終成為廉價勞動力的韭菜?
大學生的學歷有時候竟然成了就業的累贅(壹則笑話)
青目星君在網上看到了壹則笑話,講的是壹個大學生托關系找工作的事情,這個故事的確是讓人哭笑不得,也值得讓人深思。
故事講的是壹個大學生在畢業之後壹直沒有找到工作,然後他的母親就托自己的弟弟幫助自己的孩子來找工作,然後產生了壹個啼笑皆非的對話。
二舅,我媽托妳幫我找到工作,有著落了沒有?
妳放心,我在村東頭兒的工廠托人幫妳找了壹份工作,妳到時候去面試就沒有問題,絕對可以上崗。
二舅,我是大學畢業生,是本科生。
學歷的事情妳不用擔心,我已經跟招工的人說好了,妳到時候說妳是初中生就行了,千萬不要提妳是大學生。
大學生在社會上的角色需要自己去定位
在上面這則笑話當中,這名大學生最終成了廉價勞動力,成為了被高等教育所割的壹波“韭菜”。但是我們要仔細的思考,真的是高等教育把大學生變成了壹個廉價勞動力,變成“韭菜”的嗎?
在大學畢業之後有人找得到工作,有人找不到工作。有人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已經被很多企業所預定,但是有些人在畢業之後三兩年依然蝸居家中,啃老為生。這並不是學歷所帶來的結果,而是人本身所帶來的結果。
壹個人在社會中能扮演的角色,是自己的價值所決定的,而不是大學生這個身份。如何給自己壹個大學規劃,對於大學生畢業後的社會角色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我相信很多大學生並沒有做過這樣的規劃。
在上大學的時候,如果妳的態度是“大概學學”。那麽,妳在“大概學學”之後,大概也就是壹個被割的“韭菜”。妳用調侃學業的方式定義學習,社會就會用調侃妳的方式定義妳的角色。
在上大學的時候,如果妳的態度是積極上進的。那麽妳在大學畢業之後,社會也會以積極態度的對待妳。或是應聘就業,或是創業拼搏。有著積極上進心態的大學生,必然有壹個積極的社會角色在等著他。
結語
青目星君相信,沒有哪個大學生願意像笑話當中的那樣,讓二舅給自己找壹個工廠的工作,然後隱瞞自己大學生的學歷,報壹個初中畢業生的學歷。而是想真正展現自己大學學歷的競爭力,那麽千萬不要松懈,妳的角色定位由妳做主。
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定位2大學生求職的經典問答
1、Q:現在大環境不好,是不是只能先就業再擇業?
A:沒有不就業的擇業,也沒有不擇業的就業。哪怕妳大學畢業後暫時只能做壹名公司的前臺接待,為什麽不做壹個目標行業或目標公司內的前臺呢?其實,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選擇壹個貼近理想的基層崗位並不比隨便找壹份工作更難,只是很多人都缺乏職業規劃的基本意識。如果妳迫不得已,只得先勉強就業,也要盡量選擇跟長遠目標有關聯性的,這樣才會有職業發展的後勁。
2、Q:是不是好學生就自然會有好工作?
A:從實際情況來看,成績好確實有利於畢業生就業,但它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是有限度的,並不是學得越好,就業也就越好。其核心原因在於,學校裏對好學生的評價標準與社會對優秀人才的評價標準有非常大的差距。往往是那些平時在校內外各種活動中比較活躍,有豐富兼職、實習經驗,善於與人溝通,能跟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同學,在畢業時會有更好的出路。
如果妳不打算繼續升學搞學術,成績足夠好就可以了,平時要多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即便已經進入求職階段的同學,也要註意到求職的過程本身也是壹種社會經驗的積累,而不要把自己的求職搞成是機械發簡歷和等面試電話的過程,多走近行業中去做調查研究、拜訪業內人士,參與實習體驗活動,這些都比通過這個那個考試對提高個人競爭力來得更加實在。
3、Q:做求職材料時,是不是做的越詳細越好,或者做成壹本完備的小冊子?
A:假如妳的基本條件滿足招聘信息所求,壹張紙的簡歷就足夠了。招聘人員所做的初選工作,無非是在妳的簡歷上“找點”,找那些能跟他們招聘信息裏要求的條件壹壹對應的點。復雜的厚達幾頁的求職材料通常會被看成是不專業的表現,妳辛苦所做的這壹切違背了溝通中的效率原則,好的人才更應該能簡潔地概括自己。
如果妳真的有用心做出的驚人作品,也盡量考慮壹下投遞給什麽人的問題。通常妳應該投遞給那些對此確實感興趣,有專業判斷能力或者有權力聘用妳的人——做簡歷篩選的HR們通常並非恰當人選,別再給那些招聘旺季中忙得面色發黑的人們添亂。
4、Q:薪資要求降低是不是更容易就業呢?
A:作為壹名有誌青年,應該把自己的求職策略定位為自我升值型求職,而不是只會采取降低身價壹招——而且通常這壹招也不是那麽靈光。
零起薪就業是降價競爭的極限了,可是看壹看雇主們的反應,這些提出零起薪就業的畢業生並沒有受到追捧,相反受到的質疑更多。雇主是有壹套自身價值標準的,如果妳的人才價值確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妳的價格更加便宜,這對他們是有誘惑力的;
但假如妳根本在價值層面就不可能達標,價格再低又有何意義呢?就像是妳去壹家折扣商場,裏面賣的東西都很便宜,妳會挑最便宜的東西買嗎?肯定不會。妳會挑自己需要的東西買,然後再看價格,不是嗎?
壹個求職者應該追求壹種自我升值型的求職策略,這就是說,在妳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妳自身的價值不是恒定不變的,妳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求職,達到在行業中、在社會中的自我提升,妳的每壹次求職經驗都應該是有人才增值效果的。
怎麽自我增值呢?去研究特定的行業、特定的企業、特定的崗位的需要,並且定制式地進行自我培訓,把每壹次的求職也都看作是壹次獲取信息的過程,結識業內人士的過程,聆聽專業意見的過程,這樣在妳求職三個月或者半年之後,妳的競爭力價值就會遠非昔日可比,妳也許還能跳開底端人才競爭的激烈價格戰。
人才金子塔的底端競爭最趨白熱化,因為同質型人才輕易會被取代,只能比拼低價;如果妳能把自身塑造成雇主所需的有獨特招牌式競爭力的相對高端人才,就業的選擇權就會更大。
5、Q:求職信以情動人,越煽情越好?
A:“給我壹次機會,我會還您壹個驚喜。”熟悉這句話嗎?類似這樣空喊口號的廢話,招聘人員已經看到惡心了。
求職信只有兩種可能:壹是再強調妳的優勢,二是解釋妳為什麽勝任工作,盡管妳的壹些背景並不符合標準的要求。所有這些都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事例來說明,對於招聘人員而言,未經事實證明的能力,就是不存在的能力。如果妳想要證明自己,明天就去做出壹件事來,足以寫進求職信與招聘人員分享的——妳必須首先給自己壹個驚喜,才能“驚喜”他人。
6、Q:在求職時,郵件群發簡歷,多投真的多中?
再高明的求職者也很難只發壹兩封電子簡歷就找到好工作,但是過猶不及,如果想要短期內發放上百封郵件,提供無差別的簡歷給不同的雇主,這也是壹種求職迷思。
前面提過,簡歷是“點的集合”,招聘人員做簡歷篩選的過程無非是在找與招聘信息所對應的點。如果沒有這些對應性,簡歷投得再多有何意義?
所以,每個人應該有壹個自己的基本簡歷模版,然後再根據特定雇主的要求,對簡歷進行壹定的調整修改。什麽是標準?以招聘條件為指向,所有符合招聘條件的都應該被突出強調,所有與此無關的都應該盡量壓縮刪減。
7、Q:所會技能和擁有證書是不是越多越好?
A:我曾經論述過“復合人才”和“復雜人才”的區別:復合型人才是有多方面的技能,但是這些技能有壹個合的方向;而復雜型人才則是技能多樣,壹無所長,技能與技能之間也毫無關聯。
畢業生有多項技能和多種證書的確會有助於就業,但是最好花心思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麽樣的職業,調查這壹職業所需要的相應資質,以職業取向來整合自己的相關技能,或者再定向地補充所需技能和證書。
如果壹個學生考了很多不相關的證書,擺闊式地羅列在簡歷中,很可能被認為是缺乏對個人優勢的清醒認知而慘遭淘汰。如何讓自身技能“復合”而不“復雜”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
8、Q:求職之前是不是要做好萬全準備,再去求職?
A:許多同學都希望能夠特別有把握,或者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再開始求職。殊不知,絕對多數的求職者最大的弱點恰恰就是欠缺相關經驗本身!我們只有在戰爭中才能學會戰爭,也只有在求職碰壁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要做哪些準備。
很多在校生對社會、對行業、對雇主的`壹些看法都是道聽途說,基於這些信息所做的求職規劃也常常是看上去美好,其實經不起推敲。所以,為避免未來求職挫敗的唯壹方式,就是提前進入求職狀態,把壹些幼稚的錯誤留在關鍵性機會之前。
9、Q:求職和“應聘”,兩者是壹回事嗎?
A:作為壹個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最關鍵要完成的心態轉變恐怕就是從“畢業生”到“求職者”的轉變了。這兩者有什麽不同呢?
“畢業生”的基本心態是,我要畢業了,我不得不找壹份工作好安排自己的下壹步生活,屬於迫於無奈型,他們只是被動地在“應聘”;而“求職者”的基本心態是明白自己所學壹切本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明白工作不僅是壹個糊口的飯碗,同時也是人們實現理想的主要方式,這時候他就該更積極主動地去投入社會,擁抱社會,在市場風浪中搏擊,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壹片天地。
10、Q:工作要與所學專業對口嗎?
A:為什麽多數人都沒辦法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其核心是因為學校的專業設立是遵循純正的學科邏輯,而社會上的職位設立是遵循復雜的市場需求邏輯,大多數工作都是專業復合型的。舉個例子來說,像法律記者這樣的工作,學法律的人常常覺得自己沒學新聞,做報道很吃力,學新聞的人又會覺得自己沒有學法律,做起來也不討巧,大家都覺得自己做了專業不對口的工作,都處在壹種心理擰巴的狀態。
其實,我們要破除僵化的專業對口的思維,尤其是有相當壹部分工作,學校裏根本沒有開設相應的專業培訓,我們只有面向社會、面向市嘗面向真實的消費需求,去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培養,這樣才是壹個現代人才的基本思維方式。
大學生在社會中的定位3大學生職場之路怎樣走
初入職場,今後的路該怎樣走?這是不少年輕人面臨的困惑。每個人都期望能在這個世界中追求自己的夢想,找到人生的位置和心靈的歸宿。在中青在線“職場就業”論壇裏,兩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也得到了論壇版主厲來和職業咨詢師張葉的建議和指導。在這裏,我們選編了其中的部分內容,希望能給讀者壹些啟發。
時間在猶豫不決中壹天天過去了
胡男:我畢業兩年又三個月了。畢業後的那天,坐在南下的火車上,對未來我茫然無知。今天,我再次站在了路口:我需要找到未來的方向,告訴自己要何去何從。
我學化工專業,畢業後在壹家化工廠工作了5個月。我感覺專業在此無用,所以就離開了。接著,我進入了壹家港資化妝品廠做技術工作。雖然那個年輕的、從澳洲回來的女老板願意培養我,但我嫌那是壹個家族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我找不到歸屬感,壹個星期後就走人了。
我又進入了壹家韓資塗料廠。雖然韓國人待人不錯,也很有禮貌,但我不能認同這份工作,半個月後我再次“說再見”。
之後,我進入了壹家港資電子加工企業,做生產工程人員。上司很有修養,願意教我東西,待我也不錯,因而我做事也很賣力。後來我發現這裏的工作也很簡單,不需要大學所學的東西,連中學生都可做,只是由於這裏是英語工作環境,工資也高壹點,我才暫時沒動離開的心思。半年裏我很忙,沒空去想“明天要到何處去”。
其後的半年卻比較輕閑,下午5點準時下班。下班後本想學點兒東西,卻什麽都學不進,於是在聊天和看電視中度過了業余時間。睡覺時,我心中突然湧起壹種浪費青春的惶恐和不安。我反復想:自己究竟想要壹份什麽樣的工作?自己究竟想要壹個什麽樣的人生?我的答案很模糊。
有好幾次我想離開再去找份新工作,但我知道自己的實力有所欠缺。我對自己說:在沒有明確人生方向、沒有找到合適的新工作時就辭工,會對自己不利,也會讓父母擔心。但我又不想虛度這人生只有壹次的生命。我思慮太多,徘徊不前。猶豫不決中,時間就這樣壹天天過去了。
厲來點評:積極融入社會,重新設定自我
沒有理想的年輕人,每天關註的就是賺錢多少和自我感受如何,沒有觀察企業、行業的發展趨勢,沒有為別人多貢獻壹點、與他人分享壹點的意識,沒有什麽原則性,沒有個性鮮明的靈魂。
如果我是壹個掌握雄厚資本的老板,我不會選妳進入人才梯隊,因為我看不到妳人生的遠景,看不出妳的業績和果斷,這樣的人難成大器。如果我是妳的母親,我會為妳的狀態感到辛酸。供妳讀了那麽多年書,到頭來,妳就整天扒拉著自己的那個小算盤。
妳缺少壹個精神的坐標。在校園對完美生活的設想,讓妳面對現實中的職業社會充滿茫然。社會不是單純的氧氣艙,完美只存在於童話中。如果壹定要讓完美和生活畫上等號,那妳的內心註定要充滿失落。
妳要積極地融入社會,要設定自我。由此,請打開妳的行業與專業的視角,重新設定妳在相關行業的位置,那些行業前輩將會給妳示範和激勵;請伸出妳交流的觸角,朋友們會幫助妳更清楚地體驗到人生百味,由此妳的心理會變得更柔韌而堅強。妳是壹個聰明而敏感的人,相信壹定會在職業的路上走好。
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該怎麽辦
困惑的人
我是去年畢業的法學專業本科生。我的學校和專業在別人看來都是很不錯的。可惜的是,我從大壹開始就很不喜歡法學這個專業。法學這個專業需要嚴肅和嚴謹,而我個性比較喜歡自由、創意和新鮮。
由於這個原因,畢業之後我壹直沒去找法律方面的工作,因為我不想壹錯再錯,想從職業生涯的壹開始就做我喜歡的事情。但說老實話,我很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麽。大半年過去了,我也參加了很多次招聘,但壹直沒有單位要我。
我也想給自己做個職業規劃,但不知道怎麽做。我希望自己將來做壹個銷售經理,從事廣告、娛樂、服裝、化妝品等和美、眼球經濟有關的行業,有自己的生活,做壹個優雅、獨立的人。這是我的目標,但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實現它。
我的目標能實現嗎?我想去學點兒相關的知識,但是不知道學什麽,而且我已經25歲了,沒有時間也沒有金錢去專門學習,我又該怎麽辦呢?
張葉點評:車到山前路壹條
聽起來妳的情況可以用壹句唐詩來形容:“山重水復疑無路”,而我的看法是:“車到山前必有路”。
這句話,傳統的理解是:車到山前往前看,那妳看見的當然是壹座大山,就像妳現在遇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要讓人相信前面壹定有壹條路,確實有點兒只有論點沒有論據的意思。不過,誰說車到山前就壹定要往前看?實際上,妳完全可以回頭看看。試問:如果沒有路的話妳的車又是怎麽到山前的呢?難道來到山前的那條路不是路嗎?退回去本身就是壹條路。拿妳的情況來說,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也很簡單:回到妳的專業去找工作。
在職業指導中我們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畢業生在專業歸屬上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壹方面,這些同學相當輕視自己的專業;另壹方面,這些同學又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可以幹其他專業的工作。考慮到這些同學都是寒窗苦讀了多年之後才獲得的專業知識,他們對自己專業持這樣壹種態度不能不讓人感到痛心。
職業新人的這個誤區說明他們還沒能深刻地了解,專業要求是招聘單位對求職者最根本的剛性要求。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這項要求隱含的職業原理是:
從雇主的角度來說,壹個有某方面專業知識背景的要比沒有這方面專業知識背景的求職者更容易在未來的工作中掌握專業技能,因此,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求職者更有培養價值。雇主們認為,壹個連自己是什麽專業都不清楚的人雇用起來會有問題。別的不說,最明顯的問題是,妳怎麽保證自己不會像拋棄原專業壹樣在幹了兩天新專業之後又移情別戀呢?
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畢業生想在本專業找個工作都很困難,而妳卻想到自己沒有任何優勢的其他專業找工作,這條路是很艱難的。
同樣的道理,在興趣與職業矛盾的問題上,也應該遵循“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原則來解決。遇到這座大山的時候妳同樣可以回頭看看,其實路就在那裏。記得中國足球隊前主教練施拉普納說過:當妳不知道該把球往哪裏踢的時候,妳就把球往對方球門的方向踢。借用這句名言,在職業方向和職業定位的問題上,應該走的路就是:如果妳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究竟在什麽專業上,那就先把現在的專業幹好再說。
今天語文課,老師對我們說:“同學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每個人都有壹雙眼睛,但我認為我們有三只眼睛。”聽了老師的話,學生們紛紛議論起來。壹個人怎麽會有三只眼睛?我想:為什麽老師說我們有三只眼睛?我們的第三只眼睛在哪裏?
“那我們來玩個遊戲找我們的第三只眼。誰自願的?”老師笑著說。教室裏壹片寂靜。學生們妳看著我,我看著妳。沒人敢上講臺。看到這種情況,老師只好“下令”,班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