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馬東:“多次歸零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

馬東:“多次歸零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

文|沈公子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前段時間落下帷幕,這檔以樂隊表演為主要內容的綜藝,壹經播出,就在年輕人中掀起壹股巨浪,原本小眾的搖滾樂,得已進入大眾視野。

馬東身為節目出品人,功不可沒。在《樂隊的夏天》播出之前,更多人知道馬東是因為現象級綜藝節目《奇葩說》。

《奇葩說》舞臺上的馬東講話既有深度、又機智幽默,我們可能不會想到,這個胖嘟嘟的中年男子,曾經是個IT男。然而IT專業出身的他並沒有壹條道走到黑,而是經歷了人生的多次歸零。

從計算機從業者,到主持人、制片人,到央視春晚導演,到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再到自己創業。真是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當很多人千方百計追求壹個安穩生活的時候,馬東卻追求著人生的不斷歸零。

他說:人生只活壹次,盡量多體會壹些角色,才能增強心中的幸福感。

01

1968年的聖誕節,馬東在哈爾濱出生。這孩子沒有生在壹個普通的家庭,因為他的父親是馬季,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相聲大師。

馬東是在父親光環下長大的,這是他的宿命,大家都管他叫“小馬季”。學校裏,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有事沒事總喜歡讓他說上壹段。

有意思的是,馬季對兒子的要求並不算高,只要好好學習,找份靠譜的工作就行,但相聲除外。他不希望子承父業,也壓根兒不認為兒子是說塊相聲的料。

“回顧我從事相聲的經歷,其中的磨難、磨礪啊,真夠我受的。我不希望兒子重蹈我的覆轍,走我這條路。”馬季不無辛酸地說。

他最想看到兒子每天穿著西裝,提著公文包滿世界跑。多年以後,馬東開玩笑說:“我現在真的變成這樣了。”

都說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上世紀80年代,18歲的馬東也按捺不住騷動的心,漂洋過海來到澳大利亞留學,並且很有遠見地選擇了計算機專業。出不意外的話,他將走上成為壹名牛X程序員的道路。

初到澳洲的馬東,像是到了另外壹個世界。大城市的燈紅酒綠,讓從當時還很貧窮的中國走出來的馬東,如同壹個鄉巴佬。為了能生存下去,他必須去打工。

早晨當辦公室清潔工,白天上學,晚上再去餐館打工,周末要還揉皮子做袋鼠睪丸袋。這感覺,就像壹個農民來到城市打工,卻壹直活在社會的邊緣。馬東深切地嘗到了漂泊異鄉的艱辛和無助。

在澳洲,偶然壹次機會,馬東看到臺灣“名嘴”胡瓜主持的脫口秀節目《金曲龍虎榜》,壹下子就被迷住了,他頭壹次知道原來電視節目還可以這樣主持。

這名IT男深埋在骨子裏的文藝情懷被喚醒了。他決定回國,然後轉行。

他立馬撥通了老爸電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馬季老先生嚇了壹跳:“妳都27啦,現在轉型還來得及嗎?”

面對父親的質疑,馬東選擇堅持自己的想法。

02

1996年,澳洲生活十年的馬東毅然回到了北京,並進入到北京電影學院電視專業學習。在學校裏,他壹邊學做節目策劃,壹邊客串主持人。

身邊的朋友認定他是塊做主持人的料,馬東卻以為朋友是在諷刺,反擊道:“妳才能當主持人呢!”在他看來,主持人那是帥哥美女才能當的,自己壹個體重190的胖墩,去當主持人,怎麽看都是個笑話。

事實證明,這個玩笑馬東是開定了。

30歲那年,馬東遇到了來京的湖南電視臺臺長曾凡安,曾臺長聊到臺裏正在籌備壹檔談話類節目《有話好說》,馬東壹聽就來了興趣,毅然決然進入湖南電視臺參與這檔節目。

《有話好說》這檔節目,關註社會事件,揭露背後存在的社會問題,實屬業界良心。馬東和團隊認真找選題,做策劃,最後他意外地被推上了主持人的位置。

事到臨頭,馬東只能硬著頭皮上了,然而剛開始的主持表現生硬,連導演都忍不住吐槽:“妳這個棒槌!”

好在經過壹段時間訓練,馬東總算順利把節目主持下來了。

節目壹經播出,社會反響強烈,還屢獲臺裏的嘉獎。

馬東也因此與竇文濤、崔永元壹起,被譽為“中國脫口秀的三駕馬車”。

《有話好說》壹做就是壹年半,直到有壹期做了同性戀話題,節目慘遭停播。同性戀在當時屬於敏感話題,節目播出後,有媒體評論“陰風習習”,還有的說“妳們瘋了吧”。

傾註了那麽多心血的節目,說停就停,馬東無疑遭受了壹次晴天霹靂。從那以後,他就成熟了。

多年以後,馬東回顧此事,他笑說: “現在回想起來是沒有分寸,不怪別人,做早了就是先烈,做對了點兒就是先進。”

03

2001年,馬東從湖南回到了北京。當時,央視綜藝節目《挑戰主持人》主持人空缺,憑借《有話好說》積攢了些名氣的馬東成了節目組重點考慮的人選。馬東連連推辭,說自己做不了綜藝節目。

最後,馬東還是被說服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錄了四期,結果表現不佳,網上罵他的人不少。

他和制片人金越說:“我幹不了綜藝,別讓我幹這個了。”金越說:“我就想擊碎妳,有什麽不能幹的?”面對領導的強硬,馬東只能再次發揮“硬著頭皮”的精神堅持下去。

應了那句老話: 人不逼自己壹把,都不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

後來,馬東在主持《挑戰主持人》這條路上越來越駕輕就熟,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總能給電視機前觀眾帶來歡聲笑語,節目收視率也是節節高升,在央視綜合類節目中名列前茅。

看到兒子取得的出色成績,作為父親的馬季可謂是笑得合不攏嘴了。每次碰到熟人,他都忍不住和人提起:“我是‘名嘴’馬東的父親馬季,現在我沾兒子的光了!”

我沾妳光長大,妳沾我光變老。這真是壹個美好動人的故事。

2006年12月,馬季去世,心情低落的馬東無心綜藝,於是,他含淚告別做了7年的《挑戰主持人》。

之後,馬東把精力都放在了《文化訪談錄》這檔節目上。在當時,文化欄目就像是壹塊燙手的山芋,誰做誰死。馬東卻有“偏向虎山行”的勇氣。

“在大眾傳媒時代,我知道做文化欄目吃力不討好,但作為國家電視臺,央視不能缺少文化欄目,做這個欄目我就是想證明壹下自己。”那時的馬東,是妥妥的壹位深刻探討人性與社會的訪談節目主持人。

2009年,春晚總導演郎昆找到馬東說:“做電視文藝,沒跟過春晚是壹種遺憾,妳願不願意到春晚裏來鍛煉下?”

馬季是春晚最早的策劃人,身為兒子,馬東覺得應該去體驗壹下父親當年的工作。然後,他就成了那壹年春晚的語言類節目總導演。他還登上春晚舞臺,表演了相聲《新五官爭功》,以此表達對父親的深深敬意。

2011年,馬東再次成為春晚語言類節目總導演。

“我父親不會想到有壹天我會成為春晚導演,也不會想到我唯壹說的壹次相聲是在春晚的舞臺上。”馬東說。

人生有時就這麽出人意料,誰也不知道生活的下壹顆巧克力是什麽味道。

04

就在個人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2012年9月,44歲的馬東做出了壹個驚人的決定——離開央視。

壹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難以理解馬東的這個決定。就連央視兩任臺長都先後多次找他談話,“妳在中央電視臺不是沒有發展,為什麽要選擇走?”

馬東的回答很簡單: “我想換壹種生活方式。”

這是他內心的聲音。

離開央視後的馬東,積極思考著未來的出路。

在當時,作為電視人,他敏感地覺察到了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互聯網正在成為壹種崛起的傳播方式。

馬東決定放下自己的電視專長,轉而加盟了愛奇藝,在這個互聯網視頻企業裏擔任首席內容官。

再壹次任性選擇“歸零”,馬東給出的理由是:“這是壹個正在上升的、充滿未知和挑戰的行業,關鍵是我有挺強的好奇心,我特別想知道這樣的創業公司是怎麽運作的。”

進入新行業困難自然少不了,“最初的6個月,很多東西都需要同事來教”,企業的工作效率也比體制內高很多,他必須盡快去適應。

作為公司分管內容的高層管理,馬東得同時扮演文化人與商人雙重角色,他要對很多投資項目做出市場判斷,這又是壹個全新的巨大考驗。

為此,他來到天津衛視,和老搭檔張紹剛壹同主持壹個投資節目,在那裏結識投資人,學習如何投資。

2015年,馬東從愛奇藝辭職,創辦米未傳媒,出任CEO,專註互聯網視頻內容領域。又是新的開始,又是新的挑戰!

對於馬東的不安分,有人忍不住跳出來質問:“妳這樣是不是有點作?”

馬東笑了笑,雲淡風輕地說:“是啊,人活壹世,不作沒勁。”

05

進入互聯網視頻領域的馬東,十分清楚“得年輕人者得天下”的道理。

為此,他有意地疏遠身邊的同齡人,轉而和年輕人“鬼混”在壹起,這樣每天接觸的東西都能刺激自己,思想才能壹直保持鮮活。

“這個公司基本沒有人拿我當人,每壹個人都極盡挖苦之能來對待我。”他覺著挺好,這是他想要的,和年輕人打成壹片。他經常自稱“出生在60年代的90後”。

2014年,作為“年輕人”的馬東做了壹個年輕人的節目《奇葩說》,裏邊許多辯題是關於當代年輕人的焦慮、選擇與困境。

節目裏,人到中年的馬東穿著洋氣,幽默睿智,金句頻出,壹邊敲著小木魚,壹邊充當著定海神針,始終把握說話的底線,掌控節目的全局。

《奇葩說》因兼具思想性和娛樂性而大受年輕人的歡迎,成為現象級綜藝節目。

第壹季上線,總播放量2.3億,冠名總投入5000萬,創下當時互聯網綜藝節目的最高冠名收入。到了第五季,廣告收入已經達到了不可思議的15億元人民幣。

而剛剛結束的《樂隊的夏天》,毫無疑問,又是馬東和他團隊打造的壹個爆款綜藝節目。

如今的馬東,已是多個爆款節目的創造者,估值二十多億內容生產公司的掌管者,同時還是最新壹期湖畔大學的學習者。

名與利,馬東微笑收入囊中。

馬東的華麗轉型,讓人擊節贊嘆,更讓人欽佩不已。

他曾說:“我的人生好多次歸零,我26歲從澳洲回到中國,歸零;從湖南臺回到北京,歸零;2004年我開始做《挑戰主持人》制片人,2006年我做大賽,後來不做了,在綜藝這塊歸零;然後離開中央臺,我又歸零。我喜歡這種感覺,我覺得這麽活著才有意義。”

追求安穩的生活,順應生活的慣性,不見得壹定是壞事。

但有些人生來就無法忽視內心聲音,折騰是他們的宿命。

當因為現實的種種原因,而不敢邁出追隨內心的第壹步時,馬東“多次歸零”的人生或許能給到我們壹些勇氣。

—完—

部分

參考資料:

《人物》:馬東,鈍器鋒利;馬東,慢火烹茶

《最人物》:“奇葩說”馬東的處世哲學

《十點人物誌 》:聰明人馬東,這次為什麽“變笨”了?

《十三邀》:許知遠對話馬東

圖片來自《人物》、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