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載人航天:夢想空間站時代,“神十二”上線。

載人航天:夢想空間站時代,“神十二”上線。

此時此刻,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12運載火箭的組合體,正靜靜地矗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計劃,它即將再次外出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將3名宇航員送往空間站和中國的核心艙。

4月29日,空間站和核心艙成功發射,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作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階段的第壹艘飛船,天河核心艙的發射意味著中國人在太空有了壹個“家”。

自9月21、11立項以來,神舟飛船、天宮壹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天舟壹號貨運飛船、空間站天河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自力更生,克服困難,終於進入空間站。

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系統組成最大、技術最復雜的跨世紀國家重點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央審議通過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綱要》(代號921工程),明確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壹步,發射載人飛船,建設初步配套的實驗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載人飛船與飛船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壹定規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設空間站,解決大規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1999 165438+10月20日,神舟壹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165438+10月21日,神舟壹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這是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檢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驗證飛船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的正確性,以及包括發射場、TT&C通信、著陸場等地面設施設備在內的整個工程系統之間的協調性。

2003年6月10日北京時間18: 40,中國培養的第壹位航天員楊利偉從太空迎接世界各國人民,在艙內並排展示五星紅旗和聯合國旗(資料照片,攝於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新華社

2003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中國航天員楊利偉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搭載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進入軌道。在軌飛行21小時後,於438+06年6月65日安全返回,圓滿實現了“發射成功、測控準確、運行正常、返回安全”的任務目標。千年夢想實現了,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中國第壹飛人楊利偉仍然記得他代表祖國出征的那壹天。

飛船預計在上午9點整發射,進入時間是6點15。當時時鐘指向早上6點,離進艙還有15分鐘。十分鐘對楊利偉來說是非常長的。

當時他已經在50多米高的發射臺上了。站臺很窄,沒有其他工作可做。除他之外,現場還有三個人:壹名教師、壹名工程師和壹名醫生。幾個人默不作聲,只聽見塔上傳來的機械聲。火箭已經裝滿了430噸燃料,相當於壹個巨型炸彈,而這四個人就是站在炸彈頂端的人。

遠處有幾個攝像頭對著他們,氣氛有點停滯,大家都很緊張。這時,為了緩和氣氛,其中壹名工作人員建議給楊利偉講個笑話,但沒人會講。

過了壹會兒,負責關閉艙門的工程師開口了。他問楊利偉:“妳知道那個為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關上艙門的工程師現在在幹什麽嗎?”

楊利偉回答:“我真的不知道。”

工程師說:“他現在是俄羅斯航天博物館的館長。”

6點15分,楊利偉接到進艙命令。

進艙後,他花了十多分鐘才辦完接收飛船的手續,把確認單交給了工程師。

在關上艙門之前,工程師對楊利偉說:“明天見,利偉。”

楊利偉笑著回答:“館長,我們明天見。”

短短幾個問答的背後,是無聲的默契和信任。楊利偉成功返回後,在歡迎儀式上再次見到了工程師。他們微笑著互相擁抱,慶祝中國首次載人飛行的圓滿成功。楊利偉對工程師說:“館長,我們又見面了。”

這位工程師壹直被楊利偉稱為“館長”。

時間來到2005年6月10。6月12日,兩名宇航員費和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送入預定軌道。10 6月16日,神六返回艙安全返回。那次任務實現了“發射成功、飛行正常、安全返回、航天員健康出艙”的任務目標,突破和掌握了載人飛船“多人多天”在軌飛行的關鍵技術,積累了人在太空長期駐留的寶貴經驗,進壹步提高了整個工程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年後的2008年9月25日,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乘坐神舟七號飛船,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送入預定軌道。9月27日,航天員翟誌剛成功進行中國首次艙外活動。任務實現了“準確入軌、正常運行、成功出艙活動、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務目標。在那次任務中,中國突破並掌握了空間出艙活動技術,實現了空間技術發展的又壹次重大跨越。

這是景海鵬的第壹次載人航天任務。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將第二次、第三次隨神舟九號、神舟十壹號飛向太空。

三次載人航天任務,景海鵬壹次比壹次好。他曾經公開談過三次坐飛機的感受,第壹次是“興奮”,第二次是“快樂”,第三次是“享受”。

“神舟七號”任務的重點是出艙。早在“神六”任務後,景海鵬就制定了“魔鬼訓練計劃”,花了三年時間認真學習理論,尤其是低壓艙和艙外服務的理論和操作技能。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他終於在2008年與戰友翟誌剛、劉伯明攜手圓夢太空。當時距離他加入航天員隊伍已經10年了。

十年努力,飛上天了,景海鵬卻不敢懈怠:“人太容易膨脹了。”任務凱旋後,他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歸零”,成績歸零,心態歸零。“神舟九號”任務的實施,面臨的是我國首次手動交會對接,這對所有航天員和教練都是壹個全新的挑戰。

根據訓練計劃,* * *在同壹科目訓練期間,每位航天員每周最多安排兩次對接訓練,每次持續時間約1小時。景海鵬給自己的規劃是,無論訓練多忙多累,每天晚上都要投入1小時訓練,每個周末都要投入1半天訓練。就這樣,從2009年到2012,“神九”任務考核前,他已經練習了2000多次,是教材大綱規定次數的兩倍。

努力是有回報的。2012 6月16日,景海鵬帶領劉洋、劉旺再次進入太空,實現了他們第二次飛天的夢想。

回到地面後,面對周圍“功過圓滿”的聲音,景海鵬有自己的打算:寧可準備也不要用,不要用也不要準備。他繼續投身於備戰“神十壹”的任務,並再次成功入選船員。

“神舟XI”任務是我國所有載人航天發射中科學實驗數量最多的壹次,安排了4次運行平臺裝置驗證實驗,全部在模擬失重環境下進行。在前兩次實驗中,景海鵬和陳東在跑步機上沒有找到任何感覺,他們甚至不能走路,所以天上和地下的參與者都感到了壓力。經過反復訓練,琢磨要點,終於,在“神十壹”任務的太空平臺上,全國人民見證了景海鵬和陳東自由奔跑的樣子。

2011年9月29日和11年6月29日,天宮壹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並準確入軌。165438+10月4日165438+10月65438天宮壹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兩次空間交會對接實驗,均獲得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我國建設空間站、開展大規模空間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後,2065438+2002年6月,在另外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和劉洋的密切配合下,神舟九號航天員劉旺成功實現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壹號目標飛行器手動對接,中國載人航天取得全面突破,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隨著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攻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不再是神舟飛船的“獨角戲”,而是神舟和天宮的“雙人舞”。

從壹人壹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短期停留到中期停留...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相繼掌握,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壹步步紮實推進。

今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天河”發射並成功入軌,拉開了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大幕。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天河核心艙總設計師楊紅說:“天河核心艙的發射只是壹個新的開始,這只是萬裏長征的第壹步。天河核心艙要在軌開展多項關鍵技術的驗證,驗證後要在軌評估,再進行組裝建造。”

據統計,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參與的研究所和單位有數百家,合作單位有數千家,涉及科研工作者數十萬人。“沒有黨中央的集中領導和全國的大力配合,開展載人航天這樣壹個宏大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曾說。

如今空間站和核心艙升空,中國空間站“搭起第壹塊積木”,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緊隨其後,帶來推進劑、平臺設備、應用載荷和航天員生活所需。即將發射的神舟12號飛船將把中國宇航員送入太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此前透露,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計劃將3名宇航員送入太空,他們將在軌停留3個月,進行艙外維修、設備更換和載荷的科學應用。

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中寫道,“中國人來到太空是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如今,中國人正在建造自己的“太空屋”。

目擊者說

6月5438+10月65438+2003年5月,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往返於天地之間。他是我國培養的第壹代航天員。他風華正茂,38歲。

在他的英雄事跡背後,有壹個鮮為人知的26秒。65438年6月+10月65438+2003年5月9時,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升空,熾熱的火焰劃破長空。在地面人員看來,發射非常順利,但楊利偉卻感受到了即將到來的死亡。

火箭升到30-40公裏高度時,突然與飛船發生強烈* * *振動。船艙裏的壹切,連同他自己,都開始劇烈震動。更可怕的是,震動疊加了8 g的負荷,他感覺眼前壹片漆黑,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這是楊利偉在地面上百次訓練中從未經歷過的。他壹度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堅持住,堅持住。”楊利偉咬緊牙關* * *甄似乎在試探第壹位來自中國的太空來客。好在不適感很快就緩解了。

飛行的道路是艱難的,很多不可預知的因素在地面上是無法完全模擬的。低頻振動就是其中之壹。飛船艙內10 Hz以下的低頻振動,會與人體內臟產生劇烈振動,直接威脅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雖然研究人員早有預料,也做了相應的處理,但楊利偉經歷的事情還是出乎意料。

* * *振動持續了26秒。如此短暫又如此漫長。這是威脅,但這並沒有阻止中國宇航員征服太空。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鄧曾評價說:26秒是中國首次載人航天艱難歷程的壹個縮影,它顯示了中國航天員的勇敢和對國家的奉獻。

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的先行者,航天員不僅要認真訓練,完成任務,還要做好隨時獻出生命的準備。

2008年9月25日,中國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乘坐神舟七號飛船,踏上飛天征程。他們花了近兩天時間完成在軌準備工作。9月27日,翟誌剛打開飛船艙門,邁出了中國人遨遊太空的第壹步,成為世界上第354位航天員。

突然,軌道艙裏響起警報聲:“軌道艙著火了!軌道艙著火了!”翟誌剛事後回憶,當時覺得自己頭發都豎起來了。

在返回艙值班的景海鵬檢查系統,與劉伯明壹起判斷故障排除,並向地面發送報告。劉伯明壹時不知所措,但還是做了決定。按照計劃,翟誌剛要拿回壹個固定在艙外的空間科學實驗樣品,但劉伯明調整了步驟,直接遞出了國旗。通過電視信號,全世界的觀眾見證了這面由科技人員繡制的五星紅旗在太空中飄揚。

經證實,這只是壹次僥幸脫險。

返回後,三位航天員表達了當時的想法:“如果不能回來,就把跳國旗的照片作為我們的告別。”

事件編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