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為什麽有的人把曾國藩當楷模?

為什麽有的人把曾國藩當楷模?

以前壹直有壹種說法“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做人要學杜月笙”。

流毒很深,卻也有壹定的道理,曾國藩的確擅長做官,胡雪巖在經商方面也有造詣,而杜月笙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有很多技巧。

但是社會在發展,有些東西其實並不是好的,比如曾國藩做官講權謀,而胡雪巖幹的是官商勾結的買賣,杜月笙則是實實在在的黑社會。

如果壹味的學這些東西,其實是喪失自我的表現,人這壹輩子還是為自己活的,取悅的應該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所以,我們壹定要學習好的東西,而不是那種權謀詭詐。

以曾國藩來說,很多人說要學習曾國藩急流勇退,在平定太平天國後,懂得急流勇退,果斷解散了十幾萬的湘軍,能夠分清時勢的發展,人站在巔峰時刻能夠不被勝利沖昏頭腦的確是好事,但是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有幾個人能夠站到巔峰,有機會急流勇退?

壹輩子渾渾噩噩,坐高鐵沒坐過壹等座,坐飛機沒坐過商務艙,住酒店沒住過五星級(其實,能坐火車的情況下不坐高鐵,有快捷酒店住就已經很割肉了)。然後妳讓我們去學急流勇退?開什麽玩笑,我們要學的是激流勇進!

我認為曾國藩最值得人學習的地方,就在於不論在什麽樣的環境中都能夠奮發圖強,尤其是面對挫折的時候能夠越挫越勇!

很多人可能認為曾國藩作為壹代大儒,應該是學術水平很高的壹個人,其實不然,曾國藩壓根就是壹個天資不高的笨孩子,完全是靠著自己拼命學習,硬闖出來了壹條路。

曾國藩家族源遠流長,尤其是在曾國藩成名後,更是追溯到五六百年前,然而翻開族譜,卻沒有壹個人考中秀才,如果說有,那就是他爹曾麟書。

曾國藩的爺爺年少時受過別人刺激,發誓壹定要讓自己的兒子走上科舉仕途,光耀門楣,奈何家族沒有讀書的血統,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作為曾家的希望,從十幾歲壹直考到四十三歲,連續考了十七次才中了個秀才,也總算是揚眉吐氣了。

曾國藩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十四歲就開始科考,相比於其父親,曾國藩的秀才之路還算順暢壹些,畢竟在第七次科舉的時候考上了秀才。

好吧,我編不下去了,其實,曾國藩的科考之路也極為曲折,因為他是和他爹壹塊去考的,而他爹作為考場“老熟人”參加科考的時候總是被人指指點點,尤其是考不上的父親還帶著兒子壹塊去科考,父子同場,實在是丟人。

在曾國藩的第六次科考,也就是其父親的第十七次科考,他的父親終於考上了秀才,對於曾家人本來是壹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然而對於曾國藩來說,卻是人生的壹次低谷。

原來這次科考過後,曾國藩的名字被學臺當作反面教材,“懸牌批責,文理欠通”。

古代科舉評定文章不是靠打分,而是評定等級,壹***六等,最末等的是文理不通,我們現在罵別人文章寫的不好,就說他文章文理不通,再次壹點的就是文理欠通。

古代讀書人最註重面子,能被當反面教材,公布出來,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零分作文,丟人丟到了湖南全省,很明顯,曾國藩的文章應該是在勸退之列。

為什麽曾國藩十四歲就參加科考,到第六次科考時,還會被懸牌批責呢?

其實就是曾國藩實在是太笨了,在曾國藩成名後,湖南當地盛行關於曾國藩讀書時的段子,據說有壹次壹個小偷到曾國藩家裏偷東西,恰逢曾國藩在背《嶽陽樓記》,原來曾國藩當時要求自己,每天晚上背下壹則文章才能夠睡覺,小偷不知道,想要等到曾國藩去睡的時候再去偷。

結果小偷在房梁上等了半宿,睡了兩覺醒了發現曾國藩還在那背“慶歷四年春······”

小偷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就跳下房梁對著曾國藩的鼻子大罵,就妳這個德行也配讀書,我聽了幾遍都能背下來了。在給曾國藩背了壹遍後,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壹個人在風中淩亂。頗有這幾年流行的,外賣小哥看人玩的王者太爛,幫人上王者的傳說。

以事實來說,《嶽陽樓記》並不好背,我記得我們讀書的時候,背的可吃力了,但是古代是學習文言文的,所以,背起來應該比較容易,畢竟整個《嶽陽樓記》也就三百多字,背壹宿還沒背出個大概,的確有些說不過去。

故事的真假不論,湖南流行這樣的段子不過是勸後輩上進,告訴他們,妳看智商如曾國藩這樣低的人都能考上進士,妳只要稍微努點力,也就考上了。

實際上,大多數人並不缺乏最初的努力,接受不了的是努力過後沒有得到回報的壹次次打擊,有的連續科考幾次就放棄了。

比如與曾國藩幾乎同時代,也算是曾國藩畢生宿敵的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三次鄉試落敗就直接放棄科考,轉而采取極端的方式打算改變整個宇宙。

但凡洪秀全有曾國藩壹半的抗挫折能力,也不會走上起義的道路,實際上,後來與曾國藩同朝為官的左宗棠,在鄉試的時候很容易就過了,但是會試的時候連續三次就放棄了。

能夠像曾國藩這樣考六次童生試不過,並且還被當作反面教材痛批的人,很難鼓起勇氣再參加科考。

但是正是這次失敗,反而更加堅定了曾國藩考取功名的毅力,痛定思痛,積極尋找失敗的方法後,在第七次童試中,終於考過,經過這番波折,反而在以後的鄉試和會試中能夠以更平穩的心態來應對。

隨後曾國藩鄉試壹把過,會試兩把過,年僅二十八歲成為進士,這已經很年輕了,畢竟在人口壓力巨大的清朝時期,進士在總人口中的錄取比例,跟現在中彩票中五百萬差不多。

可以說,相對於歷代的讀書人來說,曾國藩也許並不算什麽優秀,最後會試成績只是三甲之列。

但是作為壹名農家子弟,沒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硬學”,最後躍上龍門,成為整個村子的驕傲,這壹點來說,曾國藩的努力與抗挫能力是值得欽佩的。

反觀現在的孩子,說不得,打不得,受不了壹丁點的委屈,在教育條件如此完備的條件下,結果培養出的卻是壹堆玻璃心,經常上新聞,某某學生從小學到博士,經常受不了壹些在我們看來並不是什麽大事的壓力,結果就放棄了自己鮮活的生命。

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應該讓人反思,是否應該學學曾國藩,來點抗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