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的經驗教訓
漢字的簡化方案雖然頒行在五十年代,但它的起源卻可尋溯到百余年前,當時在對封建制度的壹片鞭撻聲中,古老的漢字也首當其沖,被當作封建文化的化身成了批判對象。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漢字簡化,就註定了人們對漢字是抱有偏頗的看法,漢字簡化僅僅是被作為漢字拼音化這壹長遠進程中的壹部分。在漢字簡化中,人們更為關註的是如何將其與拼音化、拉丁化接軌,而不是如何設法保持漢字的表意功能。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潛在心態。
但是盡管是在這種心態支配下,漢字簡化工作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我們的文字工作者仍然對漢字簡化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終於使簡化運動能夠沿著漢字自身的規律較平穩地運行,並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當然,在簡化漢字過程中,由於時代的局限,不少地方顯然考慮欠周,最突出地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1.對漢字作了過於簡省的壓縮,降低了漢字字形原有的形體辨析功能,從根本上動搖了漢字表意功能的基礎,破壞了字形顯義的傳統,使漢字淪為壹種純記號性質的形體,傳統漢字中那些完整的理據變得淡化了。
2.當年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壓縮漢字的筆畫和數量,能簡化能合並的就盡量簡化合並,尤其是采用同音代替法合並了不少字,殊不知同音代替的直接後果是破壞了字形與音義壹對壹的天然關系,這給日後的漢字學習與應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是漢字簡化中最大的敗筆。
4.1 漢字的簡化和繁化應相輔相成
文字職能的發揮,是由兩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合成的,這就是書寫與認讀。就認讀而言,人們總希望符號形象,易於識別;就書寫而言,人們又是希望符號簡單,便於描摹。在“易寫”與“易識”兩者的交互矛盾中,人們既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字符的構件和筆畫,又要保證必要的表意性和區別度。
我們的漢字是源於古老象形文字(即圖畫文字),是壹種冗余度極高的文字。為了易學易用,自古以來人們就采取了減少其線條或筆畫,簡省其構字部件的辦法去改造它們,所以趨簡是文字變化的主要傾向。但趨簡只是現象,是規律作用的結果,而不是規律自身。在既成文字中,盡管簡化占據著主導地位,但也是有限度的,簡化到字形產生混淆的時候,區別律就會出來幹預,就會出現繁化現象。所以必要的繁化絕不是文字演變中的“逆流”。
在漢字發展過程中,壹方面為了書寫快捷與記憶方便,我們有必要使構形簡化,讓筆畫減少,甚至不惜因此破壞文字的結構。但另壹方面,為了改進文字的表意、表音功能,強化表意性與增加區別度,又不惜使構形加繁、讓筆畫增多。所以字形的簡化是不可或缺的,字形的繁化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從漢字繁化與簡化的最基本動機來說,兩者都是為了提高漢字的使用效率,為了在交際使用中能夠做到快速準確便捷。
“簡”和“繁”本來就是漢字演變過程中始終要註意調整的壹對矛盾。簡化以便於應用,繁化以便於區別;簡化只能是保持區別的簡化,區別也應該是在最大限度簡化基礎上的區別。
文字演進,壹言以蔽之,就是壹個求區別、求簡易的過程。求區別是為了提高文字表達的準確率,求簡易是為了提高文字使用的效率。個別字形的演進是如此,文字體系的變革也是如此。只有使其既合於區別律的要求又符合簡易律的需要,使其達到“易學、易記、易用”三者和諧統壹的完美境界,才能出現穩定的文字。
縱觀幾千年漢字發展史,漢字字形的繁化和簡化壹直是相隨伴生又相互制約的。繁化是為了增加字體的區別度,它作用於人們感覺途徑的主要是視覺。簡化則是為了盡量方便地進行書寫,節省書寫的時間,它在不妨礙有效閱讀,保證漢字字形能進行有效區別的前提下,盡量做到字形的簡化。
要解決好這對矛盾,我們應該認真分析漢字的繁化與簡化給漢字語言功能變化帶來的影響,認識到所謂的繁化、簡化都是漢字在自身運行中所具有的壹種調節機制。它們都有壹個活動的度,只有將這個度處理好了,將它們的長處盡量發揮出來,把短處盡量限制在壹定的範圍中,才有可能使漢字的字形結構有效地為漢語服務。
以字形結構的增多,筆畫的繁復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漢字繁化所具有的語言功能,主要體現在提高漢字的書面表達能力,增加漢語書面詞語的清晰度和區別度,盡量做到使漢字與詞語產生壹對壹的關系。也就是說,漢字繁化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增強漢字字形區別詞語的作用,從視覺上盡量將詞語的特征反映出來,使原來可能是很相近的兩個字或詞變得有壹定的視覺距離,成為清晰可辨的兩個書面詞語。將漢字繁化概括為“易讀”功能,正是從這個角度而言。
漢字簡化的語言功能則與繁化
UID2463 帖子413 精華0 積分413 獎勵積分0 點 日新幣0 文 閱讀權限90 性別男 在線時間0 小時 註冊時間2003-3-20 查看詳細資料
TOP
路過想過
五年級水母
UID2463 帖子413 精華0 積分413 獎勵積分0 點 日新幣0 文 性別男 在線時間0 小時 註冊時間2003-3-20 個人空間 發短消息 加為好友 當前離線 2#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06-4-14 00:26 只看該作者
壹味精簡字數其結果得不償失
據統計,人們如掌握了3800個漢字,就能閱讀壹般書刊內容的99.9%;如掌握了5200個漢字,就能閱讀壹般書刊內容的99.99%。另據統計,4990 個漢字就構成了《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幾乎所有的詞。大致可以說,現在漢字的使用數量是五六千,而壹般知識分子所掌握的字數只不過三四千。
從漢代到現代,漢字使用的數量似乎並沒有顯著的變化,壹直徘徊在五六千左右。在這3000多年裏,新字不斷產生,但舊字也不斷消亡。壹般說來,時代越晚,新詞增得越快。但由於復合詞在漢語裏越來越占優勢,音譯外來詞又大多用假借字記錄,所以盡管新詞不斷湧現,但漢字的數量仍然壹直保持比較穩定。
人們往往寧肯忍受字量的增加,也要追求用詞達意,記錄準確。在這個意義上,字量的增加是表意漢字發展的表現,是漢字的進步。把字量增加說成是絕對的壞事,那是拘於壹隅,囿於成見的看法。
縮減用字,尤其是縮減日常用字,顯然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要做到按照漢字發展規律科學地壓縮通用字數,在壓縮字數的同時既不影響書面的記錄交際,又不增添麻煩,這卻是十分困難的。
現代的正字不僅要求在字形上的統壹,還要求在字量上的統壹,要求作到“字有定形,字有定數”,不僅需要穩定字數,還需要縮減字數。
漢字簡化和漢字歸並屬於整理、規範漢字中的兩個不同範疇,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不能混為壹談。
漢字在它的自身演變中有相關的兩種趨向,這就是數量上的增多和結構上的加繁。現代的精簡漢字就是針對漢字歷史上這兩個趨勢的。“簡化”漢字是針對漢字結構上的筆畫繁多,“整理”異體則是針對漢字的通用字數量過多。
4.3 過分精簡筆畫無疑是短期行為
在漢字發展史上,字形的變化往往受到應用工具的制約。殷商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所以筆畫單瘦方直;周代的金文,是範鑄在青銅或其他金屬上的,所以筆畫圓潤勻稱。甲骨文和金文的***同特點是筆畫粗細如壹,不能撇捺。從漢代開始,由筆畫構成的、以基本字符及其各種組合為構字法的隸書,為了擺脫古文字的象形性質以便書寫,破壞或削弱了很多字形的表意表音作用,破壞了壹部分字的結構,這是不得已的,也是值得的,因為古文字實在太難寫了。由古文字演變為隸書,是最重要的壹次字形簡化。這次隸化使帶有圖繪性質的象形字符變成了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組成的字符,大大方便了漢字的學習和書寫,極大地提高了漢字的使用效率和社會效能。
由漢至清,盛行隸書和楷書,它們的特點是筆道豐富,能為撇捺,字幅整齊。在古文字演變為隸書的過程裏,僅僅為了減少壹些筆畫而去破壞文字結構的情況並不多見。更何況在比隸書更便於書寫的楷書早已形成並趨成熟的時代,如果僅為了減少壹些筆畫而去打亂某壹組字的系統性,這樣做是不是必要,是不是值得,就值得商討了。
在五十年代,由於把文字改革工作簡單化,忽視了對漢字和文字改革基礎理論的研究,對漢字的性質、特點、功能、歷史發展、應用情況,以及與其他學科如語言學、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信息學等的相互關系,都缺少深入細致的科學研究。由於時代的局限性,當時的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對簡化漢字存在著片面的認識,當時將音素化拼音文字奉為世界文字發展的***同方向,認為漢字非要走世界文字***同的拼音方向不可。在制定文字政策時,把改革漢字當做中心任務,而把改進漢字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把它當成在實行拼音化以前的過渡辦法,只是為了“目前的應用”,最終將廢棄漢字,使用拼音文字。
就在所謂“簡化是漢字發展規律”的理論指導下,產生了少壹筆總比多壹筆強,凡是簡的就是好的傾向,產生了漢字要壹律簡化,不斷簡化的思想。1960年發布的關於“現有的漢字還必須簡化壹批,使每壹個字盡可能不到10筆或不超過10筆,盡可能簡單明了,使難學難認難記、容易寫錯認錯記錯的字逐漸淘汰”的指示就反映了這種思想。就因為當時是以“易
UID2463 帖子413 精華0 積分413 獎勵積分0 點 日新幣0 文 閱讀權限90 性別男 在線時間0 小時 註冊時間2003-3-20 查看詳細資料
TOP
路過想過
五年級水母
UID2463 帖子413 精華0 積分413 獎勵積分0 點 日新幣0 文 性別男 在線時間0 小時 註冊時間2003-3-20 個人空間 發短消息 加為好友 當前離線 3#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06-4-14 00:27 只看該作者
強化形聲結構是漢字的發展方向
漢字發展到小篆,各部件已經是直接作意義的載體而不需要借助物象的啟示了。經過隸書的改造,獨體字形大都喪失了表意作用,成了所謂“不象形的象形字”,即成了記號字,而壹部分圖繪意味較濃的合體字的構造也遭到了破壞。但是,由常見的成字偏旁所組成的合體表意字和形聲字,它們的結構幾乎全都沒有遭到破壞。由隸變楷,筆畫的個性特征更加顯著,也更便於書寫。隸書與楷書比起小篆來又有了進壹步簡化的條件,這是因為隸、楷通行的時代,漢語已經從單音派生造詞發展為雙音合成造詞,而且雙音詞兩個詞素之間也有互相標識和限制作用,人們對字形顯示意義的要求相對降低,過去那些為了增加表意度與區別度而讓形體趨繁的現象得到了根本的控制,所以隸書、楷書雖進壹步簡化卻無損於漢字的表意特征。
形聲化是漢字發展的壹個極為重要的標誌。當漢字轉化為以形聲字為主體的構形系統後,體現在形聲字形體上的分類、示源、表音三種功能,使漢字字形所顯示的音、義信息容量加大,表義與別詞性能增強。
因為從組成形聲字結構的那些具有表音表義兩重性能的獨體字,承擔了基礎構件的職責。有了這批基礎構件,可以再行拼合構成壹批合體會意字。
這時候,人們對造字理據的追求更概括了,它不再憑著個體形符的象物象事性來表意,而是先有了壹批形音義結合的獨體成字構件,再利用它們進行二度拼合或三度拼合。構件成為音與義的載體,把音和義的信息帶進合體字,而構件由於不再需要象物性的暗示,形位的簡化已不影響它的表義功能。構形的簡化便有了充分的條件,從而使漢字整體系統的簡化得以實現。
再說,在形聲字裏有相當壹部分聲符是由源字轉化而來的,所以,這部分聲符的示源作用還相當顯著,這些示源聲符不但可以標音,而且可以表義,還具有顯示詞義特點的作用。在這類形聲字中,義符的分類作用與聲符的示源作用相結合,使形聲字的表意性更為豐滿,與近似字的區別度更高。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倫”與“論”的義符不同,確定前者屬人際關系範疇,後者屬言語行為範疇。又可以根據“論”與“語”的示源聲符的不同,確定前者強調言語有條理而後者強調言語有對話者。
例如,小篆的“心”字還保留著心臟形象,隸書大部分把它放在合體字的左側,而且豎起來,楷書則改作“忄”,完全脫離了原形,但它已與心臟這個意義發生了不可分的聯系,人們見“忄”而知“心”,“忄”仍可表心臟之義;又如“日”已不像太陽,但仍可表太陽之義;“虎”字不必畫全,只有“虍”形,也可將老虎的信息帶進由它組合的字中;“屋”字只寫“屍”形,並不妨礙“層、屏”等字內含房屋的信息。
4.5 漢字的正體和簡體應互存***容
從隸書成為社會通用字體算起,兩千年來,華夏民族壹直是以繁體字系統為正體。繁體字是漢字家族的嫡系,是華夏民族的瑰寶,也是人類智慧的奇跡。文化是不容割斷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俗體、通體、正體構成了社會用字整體。五十年代簡化漢字,實際上主要是調整了壹些字的正俗位置。現在使用的2235個簡化字和被代替的2260個繁體字以及其余無簡繁關系的五萬多傳承字,構成了中國漢字的完整體系。去掉簡體,或去掉繁體,這個體系就不完整,就會受到破壞。
中國大陸推行的識字方法是: 以“簡化字”為“正體”,以繁體為“舊體”,小學生只學簡體,不學繁體,中學以上的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學習或多或少的繁體。大陸的經驗是: 識字由簡而繁、由易而難、由少而多、由今而古,這是利多弊少的漸進方法。但是,根據我國現行法規,某繁體字壹旦有了簡化字,就把相應的繁體字定性為“不規範漢字”而廢除,禁止在出版物上使用,禁止在社會用字中出現,禁止在中小學裏教學傳習,從而把它從國民基礎教育中清洗出去。
臺灣以繁體為“正體”,以簡體為“俗體”;學字要學繁體,寫字可以寫簡體。現在臺灣使用漢字的實際情況是“印繁寫簡”,“識繁寫簡”,其實,這是“識繁也識簡”。
雖然大陸允許在壹定範圍內使用繁體字,臺灣也允許使用壹定數量的簡化字;臺灣手寫體及印刷物實際上部分用簡,且時有人著文呼籲用簡,但畢竟大陸通用的是簡化字,臺灣通用的是繁體字。對異體字和繁簡字的處理,大陸是選其壹,廢棄其余;臺灣則往往設定正體及或體,采取寬容的態度。筆者認為,文字是約定俗成的,需要長期的演繹、穩定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