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故事 - 黃舒駿的壹首老歌《未央歌》講的是什麽意思

黃舒駿的壹首老歌《未央歌》講的是什麽意思

《未央歌》

壹般信息

出版日期:1995年8月 出版公司:臺灣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制 作: 十日譚音樂有限公司 黃舒駿

專輯附註

他的詞曲總是渲染某種魅力/壹種張狂的情緒 非得將人心彈得高漲/達到欲罷不能的快感/他的音樂成了生活的圖騰 成了感情的希望與學習/他是黃舒駿 壹個極度自我的感情男人//用盡所有愛的力量 愛得心慌意亂 愛得那麽那麽 自由/請在黃舒駿的未央歌 壹起尋找藺燕梅和童孝賢 的希望與夢//關於感情是非 想的是可不可以全身而退的機率/他總不是吝惜把欲望寫出來 寫出自己 還有別人的心情/用熾熱的心 溫燙每顆狂亂的靈魂

專輯曲目

1、未央歌 2、不要只因為他親吻了妳 3、何德何能 4、馬不停蹄的憂傷 5、單純的孩子 6、雁渡寒潭 7、她以為她很美麗 8、不要變老 9、戀愛癥候群

編輯本段鹿橋《未央歌》

簡介

《未央歌》是華裔作家鹿橋的著名小說,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在臺灣由商務印書館發行,立刻引起轟動,爭相購閱,新文學的代表作品之壹。

故事背景

這部作品以抗戰時代雲南昆明西南聯大為背景,描寫了年輕學生的生活和理想的故事。書中人物個性鮮活,情節感人,風格清新、活潑,情調自信樂觀。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真摯情感,譜成了壹個真、善、美的永恒篇章。不以重大的題材,不以曲折的情節來吸引讀者,而是以樂觀的情調和親和的哲理來感染讀者,是《未央歌》重要的藝術成就,也是它的鮮明特色。臺灣歌手黃舒駿曾以這部作品的故事題材寫過同名歌曲。

描述人物

《未央歌》除主要四個主角外,還描寫了壹群大學生和他們的老師;這些人,或許有些許的小毛病,但全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 然而《未央歌》中所描述的美好桃花源,真的是西南聯大的真實景況嗎?王德威在《小說中國》壹書中以王藍的《長夜》與《未央歌》對比,而《長夜》中的西南聯大竟是國***利用學生惡鬥的場所。與其說《未央歌》描繪了抗戰時代的青年生活,毋寧說《未央歌》滿足了人們對民初那個時代浪漫的文化想像。文學史家司馬長風把《未央歌》看做抗戰期間長篇小說的“四大巨峰”之壹,《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讀來幾乎無壹字不悅目、無壹句不賞心”。其他三部是:巴金的《人間三部曲》、沈從文的《長河》、無名氏的《無名書》。

作者簡介

鹿橋,原名吳訥孫,英文名Nelson Ikon Wu(Ikon是他的小名音譯)。1919年6月9日生於北京,先後就學於燕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及耶魯大學,1954年在耶魯大學取得美術史博士;此後在舊金山大學、耶魯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執教。2002年3月19日鹿橋病逝於波士頓,享年83歲。 鹿橋是壹位左手寫詩篇右手寫論文的作家及學者,集學術理性與文學感性於壹身;他不僅對中國藝術史卓有研究(這部分的著作多以英文出版),還著有《未央歌》《人子》《懺情書》等文學暢銷作品。 鹿橋的筆名原為“鹿樵”,“鹿”字取名的靈感來自北京名媛、南開大學的校花——鹿篤桐。至於“橋”字,“原本是選‘樵夫’的‘樵’,因為這個字比較雅,但是明末清初的吳梅村(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有時自署鹿樵生)先用了,就只好改用‘橋’字了。” “未央”壹詞又何意?鹿橋1998年去臺灣時曾被讀者追問。他解釋說,“未央”壹詞源於漢磚“千秋萬世,長樂未央”,意為“過去的來源不知道,未來的結尾也不清楚”。

主要人物

藺燕梅,就讀外語系,出生富有家庭卻能平等待人,個性天真、單純,擅長舞蹈、歌唱。缺點是不太謙虛。曾在全校面前扮演修女,歌唱《玫瑰三願》,在校園極具超人氣。 童孝賢,就讀生物系,誠懇活潑,很喜歡動物,總是能帶給大家歡樂。 伍寶笙,就讀生物系,溫文爾雅,冷靜、有腦筋,以姊姊的姿態守護藺燕梅。 余孟勤,就讀哲學系,正直剛毅,表現天行健的精神。是眾人中公認最適合藺燕梅的人選。 除四大主角外,書中還描繪通達敏慧的史宣文,勇敢坦蕩的淩希慧,羸弱美麗的喬倩垠,刻苦向學的朱石樵,淡泊名利的宴取中,有明智的馮新銜,有平和的沈家姐妹,有隨和的梁家姑娘,乃至聰敏佻躂的範寬怡,優渥自信的範寬湖,庸俗自卑的宋捷軍,還有淵博的陸先生,曠達的金先生,幽然的顧先生和風趣的顧太太,慈祥而不失童心的女生舍監趙先生,以及社會上的眾多各色善良的人物,構成壹個戰亂當頭、異域相聚、患難與***的友愛世界。

人物原型

宛如烏托邦的《未央歌》,書中主角大余、小童、大宴、伍寶笙、藺燕梅,到底有沒有原型?壹直是讀者關心的問題。作者鹿橋的侄女樸月說,事實上,《未央歌》是鹿橋以日記《懺情書》為基礎,人物的原型多半來自他就讀西南聯大時的朋友。 “

小童”便是鹿橋自己

中學同學雷穎形容鹿橋“不失赤子之心,聰明而有智慧”、“永遠是壹個人見人愛的小男生”,吸引很多“幹姐姐”照顧。宛如女神化身的伍寶笙,據說當年西南聯大學生壹看,馬上能指認是鹿橋最敬愛的學姐祝宗嶺。樸月還曾親自前往大陸拜訪這位真實版伍寶笙。“大宴”便是臺灣前“經濟部長”李達海。嚴肅、博學的“大余”則是壹位姓李和姓徐學長的化身,李學長後來在北大任教,但與祝宗嶺並無往來。至於“夢中情人”藺燕梅是書中唯壹全然虛構的主角,樸月透露,她的容貌是鹿橋“女朋友們的綜合體”,性情、風華、才藝、故事情節則出自鹿橋的想像。

大事年表

1937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於11月1日正式開學。次年,鹿橋進入該校文學院外文系學習,並在此度過了大學四年的美好生活; 1942年,剛畢業的鹿橋開始了《未央歌》的創作; 1945年,《未央歌》創作完成,但由於國內時局動蕩,付梓無期; 1959年,《未央歌》在香港經人生出版社幫助,由鹿橋自費出版,在海外華人界引起反響; 1967年,《未央歌》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壹時風靡校園,學子爭相購閱,洛陽紙貴; 1988年,臺灣著名校園歌手黃舒駿創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隨之傳唱海峽兩岸; 1998年,鹿橋回臺灣短暫訪問,轟動壹時,萬人空巷,“被索要簽名者追到了機場” 2000年,多家電視臺想把《未央歌》改編成電影或電視,被鹿橋婉拒; 2007年,著名導演李安執導《色,戒》,《未央歌》被指定為演員閱讀書。

精彩片段1

奏 獻給 最親愛的父親母親 願能把這些年來離家的生活 及校中的友愛,寄回家去。 在學生生活才結束了不久的時候,那種又像詩篇又像論文似的日子所留的印象已經漸漸地黯淡下來了。雖然仍是生活在同壹個學校裏,只因為是做了先生、不再是學生的緣故,已無力挽住這行將退盡的夢潮了。 為了壹向珍視那真的、曾經有過的生活,我很想把每壹片段在我心上所創作的全留下來,不讓他們壹齊混進所謂分析過的生活經驗裏,而成了所謂錘煉過的思想。又為了過去的生活是那麽特殊;壹面熱心地憧憬著本國先哲的思想學術,壹面又註射著西方的文化,飽享著自由的讀書空氣,起居弦誦於美麗的昆明及淳厚古樸的昆明人之中,所以現在記載時所采用的形式也是壹樣特殊的。這精神甚至已跳出了故事,體例之外而泛濫於用字,選詞和造句之中。看罷!為了記載那造形的印象,音響的節奏,和那些不成熟的思想生活,這敘述中是多麽荒唐地把這些感覺托付給了詞句了呵!以致弄成這麽壹種離奇的結構、腔調,甚至文法!最後為了懶,挑了個小說的外表,又在命題時莫名其妙地帶了個“歌”字。“懶”也是那時的壹位好友,現在已失去了,是實在值得紀念的。能夠無所顧忌地,認真地懶是多麽可驕傲呀!我們知道小說的外表往往只是壹個為紫羅蘭纏繞的花架子並不是花本身,又像是盛事物的器皿, 而不是事物本身。所以這裏所說的故事很可以是毫無所指的。 不過這麽壹來話就繞彎了;盛事物的器皿,和紫羅蘭花的木架,是可見的。而事物本身,和那可愛的紫羅蘭花卻逃脫了我們的觀察,這豈不是個大笑話嗎?二十世紀的人是太忙了。沒有工夫去讀談思想的書。可是卻有空閑去讀壹本五六十萬字的小說,再從那裏淘煉出那壹句半句帶點哲學味兒的話來,豈不更是大笑話嗎? 鹿橋 1943年12月16日於重慶郊外山洞

精彩片段2

緣起 在這大學裏最大的壹片青草坪中央有壹個池塘。幾條小河在這裏聚匯。這些小河在雨季裏是充滿了急流的水的。因之修整校園的人對他們也不敢輕侮,由著他們任性地在校園中縱橫地流著。小河們既是順了水勢而盤旋,小池塘的形狀也便生得很不規則。池塘中有個半島。半島上生滿了野玫瑰的多刺的枝條。這些枝條守護了由半島上去采擷的人必經之路,誰也不許通過。即使僅僅想伸壹下不該伸的手也必得到應議的處罰。若是不妄想摧殘呢,那麽到池塘對岸去那裏有壹片清新的美景可看。每年五月之初,這茂盛的花叢便早已長滿了精致肥嫩的綠葉子,伸著每枝五小片的尖葉,鑲著細細的淺紅色的小刺,捧著朵朵艷麗的花。花朵兒不大,手心裏小的可擺下四朵,顏色不大紅,只是水生生地。塘水把看花人隔開壹個最好的距離;也就是五六丈遠罷,站在那裏,看枝葉、花朵,都剛剛合適。望望花叢上的雨季晴日時特別潔凈的藍天,或是俯視水中那種迷惘閃爍的花影子,都叫人當時忘了說贊美的話,走開後回想起來,才知這是不厭人的壹種至樂。這壹叢亞熱帶氣候育養之下的雲南特產的野生玫瑰,因為被圈在校園裏了,便分外地為年青的學生們眷愛著。這些小朵朵的玫瑰!這圍著半島長上這麽壹圈兒的! 每年花開的時候,不論晨晚,雨晴,總有些癡心的人旁若無人地對了這美景呆呆地想他自己心上壹些美麗而虛幻的情事。只要這些花兒不謝,他們的夢便有所寄托。這些花與這些夢壹樣是他們生活中不可少的壹部分,是他們所愛護的。因此他們不用禁止,而人人自禁不去折花。這習俗既經建立,便在學生們心裏生了根。壹年年地過去到了今天,如果有壹個學生為了壹時沖動,向花伸手,不要說別人將如何責備他,他自己亦不單戰栗、心跳,甚至不能站得安穩,馬上失足落到水裏去。 花開的日子不長,六月底,學校將舉行大考時,在大家忙碌中便不為人察覺地那麽靜悄悄地,水面上就慢慢為落紅鋪滿。雨水漲了,小河們把花瓣帶走,送到播了秧的水田裏去,送到金汁河裏去,送到盤龍江裏去,也許還流到紅河裏去罷?她們就走得遠遠地,穿過那熱帶的峽谷,帶著窒息的叢草的熱味,流到遠遠的地方去了,再也看不見,再也看不見了!小池塘上又是壹片澄清,池塘水上只剩了灰色枝葉的影子。壹片空虛就留在大家心頭,直到明年花開的時候。 很少幾個人是不信這叢野生的玫瑰是有壹種靈性的。他們相信每度花開必皆象征著壹個最足為花神所垂顧的女孩子。這女孩子的命運必是雖晦澀卻詳盡地為這壹度花開所表露盡凈。每年花季初來時也必有些朕兆。那些心中竊竊戰栗著自信為是被顯示的女孩子們,時時都不忘在水邊仔細察看花開的情景,猜疑每壹片風,每壹絲雨的旨意。那壹瓣柔心就忍不住隨了嫩枝條顫抖。她們輕聲盤算花開花謝的日子默查蜂蝶數目,各人有各人問蔔的方法。她們必每天為這叢花祝福為自己祈禱;求花開得長久,求壹季沒有風暴,求逃免粗心人作踐,總之,求好景破例長留。 男孩子們呢?則在壹邊細細地尋覓。他們自以為旁觀者清,各人有各人的判斷,壹面找那真正為今年花朵所代表的人,壹面嘲笑那些不為他們所看得上眼的。在尋找時也多少找到了些夢也似的經驗。所以有時他們也暫且收住野馬狂風似的心,為他胸中壹泉春水默禱。他們粗直的詩文裏,倒也裝得滿滿地熱誠的句子。 這樣的風俗與迷信是已生了根了。當初有這麽壹段故事。

編輯本段評價

陳平原

高唱著“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走過八年抗戰的西南聯大師生,對那段歷史普遍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但落筆為文,難得有像《未央歌》那樣充滿激情與想像力的。以抗戰中僻居昆明的聯大師生的日常生活為描寫對象,借助四個“我”的成長歷程,表現戰爭環境下仍然——或者說更加——多姿多彩的大學校園生活,對於作家鹿橋來說,目的是醞釀壹種“氛圍”,呈現壹種“情調”。作者再三強調,《未央歌》不是愛情傳奇,著力渲染的是同學間“友情之可愛”;不以情節取勝,而是壹部以情調風格來談人生理想的書。就像小說第八章所說的那樣:“學生們有意無意地在課室裏,在遊戲裏,在團體生活裏,在獨自深思裏慢慢長大。慢慢被造就起來。壹棵小樹苗總要在苗圃裏先養壹個時期的。樹苗們要經過風霜。這風霜正如雨雪壹樣重要。他們終久成為可以令人歇蔭,令人放心的大木。”

作品影響

跟《圍城》的隨寫隨刊不同,《未央歌》完成十幾年後,才分別於1959年和1967年在香港、臺北兩地刊行。對於60—80年代生活在臺灣的大學生來說,此書深刻影響他們對於大學生活的體驗與想像。以下這段描述,雖出自作者本人之口,卻得到很多過來人的證實:“多少年來,臺灣的同學愛用書中的人名給同學起外號。女生被推為伍寶笙的認為是無上光榮,並要從此更加努力,以副眾望。男生被稱為小童,立刻壹方面得了同學愛護,壹方面也被人好意地逗趣,說他不洗臉,穿破鞋,經常不穿襪子,種種無傷大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