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軍事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朝鮮聯合起來,結成聯盟對付秦國的敵人,得到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互封”。
當蘇秦在齊國扮演壹個積極的角色時,他遇到了壹個刺客。蘇秦胸部被刺,當晚死亡。齊王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生氣,立即下令逮捕兇手。但是刺客已經逃得無影無蹤了。我們能在哪裏抓住他?齊王靈機壹動,想出壹個妙計,把蛇誘出洞來。他下令把蘇秦的頭砍下來,用鞭子抽打他的身體,讓他的頭沾滿了鮮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掛在城門口,貼了壹張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大內奸,該死。齊王壹直想殺了他,卻沒有想到什麽好辦法。今天有幸有壹位仁人誌士為民除害,深得人心。齊王下旨賞金壹千兩,並請義士領賞。”
這個名單壹出,就有人上鉤了。有四個人來領賞,他們都堅持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們邀請他們去見齊王。齊王看到他們四個人,咬牙切齒。但他還是壹本正經地問:“這1200金妳們四個人怎麽分?”這四個人並不知道自己被騙了,但是他們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回答說:“這個好辦,1000÷4=250,250壹個。”
齊王聽了,還在興高采烈地想著賞賜的事,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砍頭!”這四個人成了替罪羊,被殺了。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已逃回秦國了。從此,民間就留下了250的說法,常用來形容傻子、傻逼以及被富貴色迷惑的人。
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壹個秀才,為了博取功名廢寢忘食,刻苦學習,可是他這輩子從來沒有中過獎,甚至沒有兒子。到了晚年,這位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反而對兒子很滿意,還加了兩個天賦。秀才回憶起自己壹生的成敗,不禁感慨萬千,於是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壹個叫成功,壹個叫失敗。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讀書,生活其樂融融。壹天,學者告訴他的妻子,“我要去市場。妳在家督促二兒子寫作。大兒子寫三百,小兒子寫二百。”秀才趕集回來後,問他二兒子在家學習如何用功。老太太回答:“我寫了,但是不夠,還綽綽有余。兩個人都是250!”
起源於推牌九。
牌九是壹種賭博工具,由兩張牌組成,分別是“板兒”(四分)和“吳耀”(六分)。這兩張牌合在壹起構成十分,在推牌九的賭博活動中稱為“射十”。它是排九裏最小的點,任何人都比它大。它不能“吃”任何牌,所以後來人們用“板兒吳”(和的簡稱)這個詞來指代那些什麽都做不好,什麽都管不了的人。時間長了,我就把“兩板五”叫做“二百五”。
來自IQ IQ
智商其實就是智商,是衡量智力的壹個指數,它的最高指數是250。140以上接近極高的人才(這類人在國外常被稱為“天才”),120 ~ 140以上為極高人才,110 ~ 120以上為高人才,90 ~ 1655以上為高人才。正常智力的界限是智商90 ~ 110。壹般來說,正常的智商測試題庫能達到140,就算天才了。據說愛因斯坦的智商達到了180,所以智商250可以說是超級天才。有人說天才和精神病只有壹線之隔,所以250這個幾乎高不可攀的數字更多的是用來形容傻子(有的人被形容成愛因斯坦,意思是他的言行超出了我們普通的智力,不是天才就是傻子)。
其他聲明
某中學語文書上說,古代人用銀分兩部分。壹般來說,520是壹個整數單位,用紙包著。當時520是“壹封”,252是“半封”銀。因為與“半瘋”諧音,後來人們稱瘋子為“250”。
從前,有壹個傻瓜,他的家庭已經沒落了。有壹天,他去賣壹件傳家寶,寶上說:“賣黃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跟他討價還價,他要就給他250兩,他就賣了250兩黃金。很多人嘲笑他少了八兩黃金,是個傻逼。從那以後,人們把對事物感到困惑的人叫做250。
在現代,據說有人學歌星伍佰的歌,但根本學不會。也有人說他頂多半百。
在山東棗莊、微山、江蘇徐州方言中,“半熟”是“250”的意思。在這裏,愚人或不認真、做事隨便、喜歡出醜的人,稱為“半熟”。說“250”
“250”並不是壹個很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和《康熙字典》都沒有收錄。連辭源、辭海都找不到。只有《現代漢語詞典》有詞條,但沒有註明出處。只建議“[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曲《司馬相如橋上的故事》:“如今那條街上的普通人,讀幾本書,嚼幾個字,人們就叫他半瓶醋。”清代《石頭記》六十四回:“又有壹等秀才半瓶醋。”何為“半瓶醋”,即“壹瓶不滿,半瓶搖”,比喻壹知半解。